《水浒传》之李逵负荆(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了解«水浒传»全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特色及其地位和意义。
2.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理清思路。
3.通过阅读课文节选部分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整部小说中对李逵的描写,全面认识李逵的形象。
5.探究«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和小说主题。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
施耐庵〔1296年-1371年〕,江苏兴化人,原名施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
施耐庵祖籍江苏泰州海陵县,出生于江苏兴化。
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作家,是罗贯中的老师。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 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
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作品简介«水浒传»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如果从艺术水准上来评定的话,仅次于«红楼梦»,排在第二位。
小说是一种以事件为依托,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的文学体裁。
«水浒传»之所以能够列于四大名著,且艺术水准超过三国和稀有,关键就是人物形象塑造得好。
此前,我们讲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提到了林冲是一位性格复杂的英雄人物,是绵羊和豹子两种性格的结合体。
其实,水浒传很多人物都有其鲜活的个性,金圣叹曾经这样说: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金圣叹太喜欢«水浒传»了,所以说得有些夸张,但是它的确写出了十几二十个非常鲜活的人物,这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但是当我们翻开«水浒传»时,便能看到那些提着朴刀、禅杖、板斧的梁山好汉风风火火的身影,虽经历史的淘洗,但施耐庵的一支笔让这些叱诧风云的英雄豪杰跃然纸上。
节选之前的主要情节这一课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燕青等随行。
李师师是东京名妓,暗与皇上有往来。
宋江到东京后,先后两次到李师师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
李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等无非是贪恋女色,寻花问柳,于是怒火中烧。
正当皇上与李师师私下相会,宋江等暗下商量趁此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
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大闹东京,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
宋江等杀出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便带大队人马回了梁山。
没想到,燕青和李逵这一路上又横生了一些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字词汇总重点字词注音朴刀〔pō〕筵宴〔yán〕蹊跷〔qīqiāo〕哽咽〔gěng yè〕尪羸〔wāng léi〕攧翻〔diān〕绾头发〔wǎn〕丫髻〔jì〕重点词语解释①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仍旧,还是)②依草凶徒假姓名,花颜闺女强抬行。
李逵不细穷来历,浪说公明有此情。
〔冒充/ 追究,弄明白/ 随意,没有约束)③柴进道:〝这个不妨,你先去那里等。
我们前去时,又怕有跷蹊。
〞〔奇怪,可疑)④但见荒僻无人烟去处,走了一两日,绝不见些消耗。
〔消息)⑤小人只是这里剪径,做些小买卖,那里敢大弄,抢夺人家子女!〔拦路抢劫〕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作于元末明初。
在«水浒传»的主题研究中,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争议,主要的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歌颂的是忠义(〝忠义〞说),二是认为写的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说),三是认为表现的是市民的意识与追求(〝为市井细民写心〞说)。
其他的观点都是从这三种基本观点中派生出来的。
其实这些争论并非产生于现代,而是自该书出现后就一直存在。
比如在明清两代便有该书究竟是写〝强盗〞还是表现〝忠义〞的激烈争论,而鲁迅就说过该书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话。
应该说这些观点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揭示了作品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意蕴。
解放后一直到现在,杨绍萱、王利器、冯雪峰等学者先后提出〝农民起义〞说或〝农民运动〞〝农民革命〞说。
称«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教科书〞;是〝无数次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以文学形象为手段所做出的一个总结〞;是〝雄伟的农民战争史诗〞;〝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小说〞等。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采纳了这种观点。
我们认为,小说主题出现多元理解,与几种基本事实有关:一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属于农民起义,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二是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对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三是小说成书时经过文人加工改造,成书后又有不少修饰评点,所以儒家忠义思想始终贯穿全书。
理清结构«水浒传»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人物一个个出场,故事一件件展开;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开始下一个故事;结构单纯而不单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比如小说以高俅发迹为开端,有交代起义背景的作用;高俅逼走王进,是官逼民反的开始。
由王进引出史进,由史进引出陈达、朱武、杨春,一个引出一个或几个,像滚雪球一样,直到一百单八将齐集梁山。
每一个人物出场时,都是伴随着事件而来的,有时一个人伴随着几件事同时而来,如鲁智深、林冲、武松、杨志等;有时一个人的几件事是间隔着来的,如李逵、杨雄、燕青、石秀等。
人与事经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水浒传»结构安排的最大特色。
«水浒传»中的很多故事情节,可以独立成为短篇或中篇;将某个人的几篇故事串连起来,又可以成为人物有声有色的〝传记〞。
我们曾学过〝智取生辰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他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景阳冈打虎〞〝三打祝家庄〞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章节。
节选部分思路梳理开端——恼闻宋江强霸刘氏女李逵和燕青两人元宵节随宋江去东京汴梁看花灯,宋江实际是想通过李师师为梁山招安吹枕边风。
结果李逵闹事,惊动了官府,坏了宋江的好事。
无奈之下,几人只得出逃。
李逵、燕青在冲出汴梁时落了单,二人只得单独返回梁山。
结果李逵在投宿时听说了宋江强占民女,火冒三丈,死活要替刘太公出头,上山要与宋江决裂,给刘太公打抱不平。
发展、高潮——大闹山寨,负荆请罪李逵冲上山寨,不由分说,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大闹山寨,幸好五虎将拦阻,李逵才没杀宋江。
宋江为自己辩护,说并未强霸民女,李逵认准是宋江所为,不依不饶,与宋江立下军令状,以人头为质去找刘太公对证。
结果强霸民女的不是梁山的及时雨宋江,而是假宋江所为,李逵自知理亏,燕青出主意,李逵负荆请罪,宋江原谅了这位生死兄弟。
结局——戴罪立功,救出刘氏女李逵死罪虽免,活罪难饶,李逵与燕青领宋江之命,捉到假宋江,救出刘太公女儿,刘公答谢,李逵宋江二人尽释前嫌。
把握重点李逵性格特征崇尚正义、嫉恶如仇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1〕〝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2〕〝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
〞〔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4〕〝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
你假设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1〕〝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
……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
……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的出。
〞参考:当他听说宋江抢夺民女时,顿时火冒三丈,直呼宋江的大名,甚至当着宋江的面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大骂宋江〝畜生〞。
回到梁山砍到黄杏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
并警告宋江,假设不还人家女儿,早晚都要杀了他。
从这一系列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示了李逵的性格——崇尚正义,嫉恶如仇,即便是对他最崇敬的宋大哥也是如此。
其实这是李逵对受欺压百姓的同情和打抱不平的精神表达。
粗蛮鲁莽、不分是非1.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1〕李逵口里叫道:〝过往客人,借宿一宵,打甚鸟紧,便道太公烦恼!我正要和烦恼的说话。
〞参考:李逵出身于农民家庭,目不识丁,日常生活中的说话都是粗话。
〔2〕燕青道:〝大哥莫要造次,定没这事。
〞李逵道:〝他在东京兀自去李师师家去,到这里怕不做出来!〞〔3〕〝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4〕〝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
你假设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
〞参考:对于燕青的提醒,李逵听不进去,因为他耳朵里听不进一个〝奸〞字,他认为宋江之前都去东京兀自找李师师,到了这里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对事情的真伪根本不做判断,只听刘太公说是〝梁山泊头领宋江抢了女儿〞的话,就采取了行动,最终差点掉了脑袋。
2.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1〕〝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
……李逵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
〞参考:当听到宋江霸强民女之后,李逵直回梁山泊找宋江,此时在他心里的宋江已经不是大哥了,而是〝畜生〞。
到了梁山,不分青红皂白,先〝拔〞出大斧,〝砍〞了杏黄旗,接着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
几个动词把李逵的粗蛮鲁莽、不分是非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
敢作敢为、率性憨直1.语言描写〔1〕〝只是我性紧上错做了事。
既然输了这颗头,我自一刀割将下来。
你把去献与哥哥便了。
〞〔2〕〝兄弟的不是了,哥哥拣大棍打几十罢!〞〔3〕〝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
〞参考:当对证之后,知道抢夺民女之事不是宋江所为,只好认赌服输,毫无怨言地准备接受军令状,一个活脱脱的硬汉形象展现我们面前,表达了他的敢作敢当的性格。
2.动作描写〔1〕宋江道:〝假设要我饶他,只教他捉得那两个假宋江,讨得刘太公女儿来还他,这等方才饶你。
〞李逵听了,跳将起来说道:〝我去,瓮中捉鳖,手到拿来。
〞参考:当听到宋大哥说,只要捉住那两个假宋江就可以恕罪时,李逵这时就〝跳〞起来,说到〝我去〞。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李逵那副急于戴罪立功的神情和体会那种迫切的心理。
〔2〕〝李逵那里睡得着,扒起来坐地。
只听得庙外有人走的响,李逵跳将起来。
〞〔3〕〝李逵那里忍耐得,腾地跳将过去了。
〞参考:〝跳〞这个动作表现出李逵急于给自己将功补过的心理,更能看出是他的直性子才会如此频繁出现这样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