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分区分析
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
功能分区的原则是: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
空间组合、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与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
如一个简单的居室,所说的一厨一卫三室一厅就是按照功能所划分。
按照用途形成所要格局。
即衣食住行表现为建筑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居室的遮寒、烹饪、休息、会客、学习、哺育、赡养、洗漱等等,甚至还有美观;商场的购物;医院、学校、火车站、机关大楼等使得社会福利的达成。
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空间构成、功能分区、人流组织与疏散以及空间的量度、形状和物理环境(量、形、质)。
其中突出的重点则是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流线活动问题。
(1)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
各种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
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
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往往起关键作用。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1)水平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
例如走道。
2)垂直交通空间布置要点:
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3)交通枢纽空间
使用方便,空间得体,结构合理,装修适当,经济有效。
应兼顾使用功能和空间意境的创造。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方向的转换、空间的过渡以及与过道、楼梯等空间的衔接,需要安排门厅、过厅等形式的空间,起到交通枢纽与空间过渡的作用。
门厅出入口部分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使用方面的要求,二是空间处理方面的要求。
(2)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的概念是,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
功能分区的原则是:
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并按主、次,内、外,闹、静关系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同时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位置。
空间组合、划分时要以主要空间为核心,次要空间的安排要有利于主要空间功能的发挥;对外联系的空间要靠近交通枢纽,内部使用的空间要相对隐蔽;空间的联系与隔离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恰当处理。
(3)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
人流疏散分正常与紧急两种情况;正常疏散又可分为连续的(如商店)、集中的(如剧场)和兼有的(如展览馆)。
而紧急疏散都是集中的。
公共建筑的人流疏散要求通畅,要考虑枢纽处的缓冲地带的设置,必要时可适当分散,以防过度的拥挤。
连续性的活动宜将出口与人口分开设置。
要按防火规范充分考虑疏散时间,计算通行能力。
(4)功能对于单一空间量、形、质的规定性
单一空间的大小、容量、形状以及采光、通风、日照、采光、通风、温度、湿度等)条件是适合性的基本因素,同样是建筑功能问题的重要方面,应在设计中综合考虑。
案例分析悉尼歌剧院
建筑功能以及功能区的划分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耸立在一南北长186米、东西最宽处为97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座上。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对壳片成串排列,三对朝北,一对朝南,内部是大音乐厅。
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对壳片组成,里面是餐厅。
其他房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内。
整个建筑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车辆入口和停车场设在大台阶下面。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
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象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
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象竖立着的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
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
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
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
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
歌剧厅较音乐厅为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
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
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
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
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
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
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共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
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洲艺术家Ronald Sharp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Grand Organ),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使用均为澳洲木材,忠实呈现澳洲自有的风格。
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
晚
上
接
纳
600
0人
以
上。
其
它
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
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
1. 歌剧院整个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
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
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象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
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象竖立着的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
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2.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接纳6000人以上。
其它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
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
3.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
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音乐厅装潢华丽,有2690个席位。
歌剧厅可容纳1547名观众,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
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
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
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
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象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
4.休息室设在壳体开口处,配有大片玻璃墙面,由2000多块高4米,宽2.5米的法国制造的玻璃板镶成,临墙眺望,白天绚丽的悉尼湾风光一览无遗;夜晚市内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
5. 歌剧院规模宏大,陈设讲究,演出频繁,除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外,每天开放
16小时,平均有10个不同的活动项目,可同时容纳7000余人。
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热闹的场所,旅游者、观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入夜,到这里来的人,不只是看演出,还来贝尼朗餐厅吃饭和观赏夜景。
▪ 6.悉尼歌剧院设备完善,使用效果优良,是一座成功的音乐、戏剧演出建筑。
那些濒临水面的巨大的白色壳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开的花朵,在蓝天、碧海、绿树的衬映下,婀娜多姿,轻盈皎洁。
这座建筑已被视为世界的经典建筑载入史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