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安全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家及企业对人的安全及健康空前重视。
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企业,采取各种安全手段和安全技术保证生产安全。
但近两年,国内仍安全事故频发。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说明,约有70—80%的事故都跟人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有直接关系。
人是机械设备的操作者。
人在生产活动中是最最重要的主宰,人的一切语言、行动都要受心理活动的支配。
所以,对机械、设备的操作者来说,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都直接影响到操作者本身的安全,甚至还关系到他人及设备的安全。
而这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人的思想、行为相对于安全规程及安全状态发生了偏差而造成的,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
现结合机械行业的生产特点,对容易诱发事故的10种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1、疲劳:如年轻人沉迷网络或因感情婚姻问题,中老年人长期劳累、睡眠不足都会造成心理和体力的疲劳,以及因为患病造成的病态疲劳。
这些疲劳都会造成人的记忆力降低、动作的控制协调能力下降、反应能力下降、精力不集中,从而引发安全细节的疏忽、身体动作不到位、反应不灵敏,继而诱发安全事故。
2、情绪失控:生产者如果因生活及工作的琐事,喜、怒、哀、乐而情绪失控,就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诱发安全事故。
3、下意识动作:由于长期的工作行为、工作动作习惯,导致在特殊情况下发生危险动作。
如钻工下意识的嘴吹铁屑、车工在铁屑缠绕时下意识的用手拉、安装模具倾斜时下意识的用手拽等,都可能造成事故。
4、侥幸心理:如车工、钻工因怕脏而带手套操作;女工怕弄坏发型而不带帽子;夏季热加工工种不按要求穿戴工作服、眼镜;遥控行车背对操作、斜拉斜吊……等违章现象都是生产者的侥幸心理在作祟,都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5、自信心理:生产者如果对于熟悉的工作过于自信,就会疏于对工作物的检查、作出不正确判断也可能诱发事故。
6、省能心理:生产者想花最少的力气、时间,做最多的事,获取最大的回报,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这样实际上是非常危险地。
如机床没停稳就测量、擦拭就会发生人身伤害;磨床吃刀过猛过大就会造成工件飞出、砂轮崩碎;车床吃刀量过大、工件过重就会造成顶尖头脱落、工件飞出;铣床用快速进给对刀,就可能会撞刀崩刀;铝锭、工具不预热就放入铝液就可能发生爆炸;电炉工不断电就装、出炉就会触电;行车一次吊运工件过多就可能发生倾覆……
7、逆反心理:由于批评、教育、处罚方式不当、粗暴,产生对抗心理,正好是一种与正常行为相反的叛逆心理。
存在这种心理就会诱发违章的出现、事故的发生。
8、配合不好:集体作业工种多人操作,如果配合不好、协调不当容易发生事故。
9、判断失误:如叉车工对通道空间的判断、行车工对重物重量的判断、冲压工对冲次的掌握,一旦导判断失误就会导致小事变大事;
10、心理素质不适合从事某项工作:如恐高者就不能从事中、高空作业等。
如果在生产活动中,出现了上述一种或数种心态,那就很危险,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
安全事故就有可能发生了。
那么,针对这种极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心态,有什么应对措施呢?我们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来杜绝或减少不利于安全的心理状态的产生:
1、宣传、教育、基本培训;
2、岗前培训:在上岗前针对工作实际情况再培训,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实行传、帮、带;
3、优化工作环境;
4、警示牌、宣传牌、危险预知牌;
5、落实8个字: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要讲安全,处于安全状态中;
6、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力;
7、注意劳逸结合;
8、管理者注意工作方式方法。
从而使所有员工进行生产操作时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应该这样”,“不这样不行”。
人的心理活动失常时会导致生产工作的不稳定性,而良好的安全心理活动可以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以为提高安全效果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使工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一个稳定的心态,我们的安全生产就会在某种程度上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