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创新教育

浅谈创新教育

浅谈创新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逐渐走向国际化,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奥运成功举办等在我国发生的一系列国际盛事,再加上我国经济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良好的表现以及处理国际事务上处处表现出的大国风范,英语作为交流的最重要渠道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近年来全国上下掀起一阵又一阵学英语的热潮。

那么轰轰烈烈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目前,一种新的教育实践,正在涌动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浪潮。

这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就是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时代呼之而出的创新教育。

有智者说:“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明天才会更美好。

”显而易见,创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常青树。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交际教学法;创新教育
从2010年9月起,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全校非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英语口语封闭式强化训练,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用“疯狂英语”来形容毫不为过。

然而此项改革对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所产生
的的影响,大家见仁见智吧。

一、大学英语教育现存问题
本人担任了几年的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出于职业的敏感,我不得不说目前大学非英语专业教学正在陷入一种教学窘境:普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现象。

如果说中学时代还有高考这一指挥棒“赶鸭子上架的话”,大学英语也同样还有更多的“考海”等待着学生往里跳。

可是,大学阶段学生对英语的厌学情绪显然已成为老师的心病。

诸多调查表明,并非大学英语教师课讲得不生动或课堂信息量不够大,实际上大学英语教师讲课的模式、内容和与学生互动诸环节均能获得好评。

而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关键原因是,学生普遍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中,教与学的目的相互脱节了。

可是我们的不少学生刚进大学校门就信誓旦旦地扬言,要在CET、BEC、TOEFL、GRE等考试中杀出一条血路,于是案头堆满了各种应试指南、考试技巧、“攻克难关”及各个等级的词汇表,要么就是形形色色的模拟练习册。

各种考试培训中心也应运而生,赚了个盆满钵满。

但凡有此决心和恒心者,考试能得高分者甚众。

可是其应用能力提高的程度却远远低于考分提高的程度。

因此,我国英语教育的改革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各种呼声提出的问题
是:英语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是值得的?
二、交际教学法的不足
再从外语教学法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交际教学法被引进到我国外语教学中,但在我国真正得到普遍应用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

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说给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其最令人瞩目的变化在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一变化旨在适应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日常国际交往语言的现实需求。

显然该目标的提出为经济教学法找到了最佳的诠释;从课堂教学来看,老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从满堂灌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作用,使得语言不再只是枯燥乏味的语法条条框框,而是师生
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鲜活的素材。

诚然,交际教学法只是众多语言学习方法的一种。

它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独善其身的。

反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可发现:提倡交际教学法使得课堂上师生间互动和学生间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了。

但如果学生的外语水平只达到较低的交际水平,那么一旦终止学校教育且没有机会继续使用该语言,则其交际水平很难长期维持下去。

实际上,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一直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

由于各类考试强有力的指挥棒作用,交际教学法在实际使用中充其量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点缀物。

无疑,交际教学法面临着如何向纵深
发展的瓶颈问题。

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

杨振宁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时说:中国教育有两个优势,两个不足。

两个优势: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一是应试能力强。

在国际大赛中成绩都很优秀,获得不少荣誉。

两个不足是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

而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则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

三、创新教育新解读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为宗旨的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是一项需要付出心力的艰苦性工作,教师要完成这项工作的先导性任务,就应该先从确立创新的教育观、构建新型的
师生观和加强教师自身的修炼观做起。

(一)确立创新的教育观
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其实质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态度,而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
的更新。

因为任何教育行为都与教育观念密切相关,都是教育观念的直接反映,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起着先导性作用。

阿瑟·阔伯斯在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时说:“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

”这充分说明教育观
念对影响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

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素质教育是一种科学的、前瞻的、现代化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教育。

而创新教育则是这一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特殊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开放潜能,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

可见,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属性,其教育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与推动社会发展相统一。

因此,要确立创新的教育观,就必须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潜能,使他们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投身于创新教育。

为此,我们必须用创新理论来武装教师,激活教师的创新头脑,使他们从传统的“教书匠”理念中解脱出来,树立现代化教育、开放教育的全新观念。

有人预言: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新机遇、新科技革命最开放的人。

也就是说,跨世纪人才是全新的、高素质的人才。

用这种创新观念培养出来的一代新人,他们不但能够从容自若地迎接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而且能以强大的创新才能主动积极地丰
富、发展并超越之,从而使人类文明的长河颇具鲜活地澎湃向前,朝朝不息。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观
良好的协调一致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首先,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具有激励功能。

它可以使师生密切合作,造成愉快的情绪和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

它激励教师满腔热情、专心致志、力求把学生教好,学生则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

其次,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又具有调节功能。

它特别有利于处理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产生的矛盾。

再次,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它为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树立起典范,使学生从中受到熏染,学会将来到社会中怎样处人,怎样合作和怎样创新。

教师如果深刻认识到师生关系的这种重要性,并真正构建起这种新型的师生观,
就能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任劳任怨做“蜡烛”,鞠躬尽瘁为“人梯”。

(三)教师自身的修炼观
学习是一种基本素质的培养。

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不在于其拥有知识信息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形成一个基础雄厚布局合理的知识结构。

作为创新型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彻底改变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江河水,唯有如此孜孜不倦求新索异之教师,方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

为此,教师必须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
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文理、理文渗透,做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多元化知识于一身的学识渊博的综合型教师,并以此来塑造新一代
人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而不用,等于无用。

教师在提高自我修炼的过程中坚持学以致用,一方面,可以在学与用的结合中对所学的知识作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学与用的结合中验证知识、完善知识,以至不断地发展和创新知识。

教师的学应该从哪里出发?只能从眼前的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实际出发;教师的用又应该以何
处为归宿?当然是更新更高的实际。

参考文献
[1]江桂英.中国英语教育-语言经济学的视角[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2]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杨丽,康思琦,袁晓斌.创新思维与创新力开发[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