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与《劳动合同法》关系的调研报告

大学生与《劳动合同法》关系的调研报告

大学生与《劳动合同法》关系的调研报告大学生与《劳动合同法》关系的调查

我们于2008年10月5日,10日,对大学生与《劳动合同法》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对待《劳动合同法》的态度和了解情况,加强《劳动合同法》的普及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维权意识,从而找到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 具体目标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相关情况

2. 大学生对《劳动合同法》的认知情况

3. 当前大学生应该如何运用《劳动合同法》

(二)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就业的态度、兼职经历、对《劳动合同法》的了解情况三个方面。问卷调查在社外学院的学生中进行,共发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二、调查结果分析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就业问题与大学生息息相关,而就业必然与《劳动合同法》相联结,所以大学生加强对《劳动合同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和相关情况

调查显示,对于大学生就业担忧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普遍认为大学生是就业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可能会遇到的阻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活条件差,

风俗习惯难以适应;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工作条件艰苦,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家人不理解,亲戚朋友反对等。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 大学生对《劳动合同法》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劳动合同法》的了解不全面,有的学生甚至不了解,所以了解《劳动合同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和目的是维护和谐劳动关系,该法第一条就开门见山地规定是“为

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其后才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就表明《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不是单方保护劳动者,有些条文明显是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甚至有些条文本来不应在《劳动合同法》中规定。比如,竞业限制通常不规定在劳动法律里,在劳动立法中规定的国家不常见,而我国在《劳动合同法》中将时间、地点、期限等作了规定,这是单方保护用人单位利益的规定。还有长期困扰用人单位的一些问题,这次《劳动合同法》也作了解决。例如《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项中增加了劳动者不得兼职的规定,用人单位因劳动者兼职对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的或者经提出拒不改正的,有权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解决了长期困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兼职如何处理的问题。据统计,《劳动合同法》明确为了用人单位利益的规定将近二十条,而《劳动合同法》的实体性条文总共不足八十条,直接有利于用人单位的规定占了四分之一。可见,《劳动合同法》考虑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方利益,不是仅仅有利于劳动者的立法。二: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问题关于单方解除,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如果是劳动者单方提出的解除,用人单位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按照该法第三十八条,是以用人单位违法为前提,例如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而该法第三十九条,用人单位单方解除的情形在《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四种情形基础上,增加了劳动者不得兼职等有利于用人单位的情形,还规定因为劳动者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导致合同无效,用人单位可以解除的情形,这就解决了多年来困扰用人单位的一些问题。

例如,劳动者利用假文凭、假劳动能力证明等入职的,使用人单位对这类情形可否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的是劳动者“客观不能”而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但用人单位需要提前三十天通知劳动者和支付经济补偿金,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常规定。至于裁

员,因为是大批量裁减劳动者,这在世界各国都要限制。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裁减劳动者的情形很宽泛,显然有利于用人单位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做灵活处理,该条第三项规定了优先录用被裁减的劳动者的情形。

三、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

一是思想认识有待深化统一。有些大学生认为《劳动合同法》是劳动保障部门和用人单位的事,对自己没什么实际影响;而且认为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法》也不会认真贯彻,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既要依法保险还要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

二是宣传教育不够广泛。学校对《劳动合同法》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而且大学生对《劳动合同法》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了解不够,理解不深。

三是劳动保障不够有力。少数民营、个体企业不愿意与职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习惯以“口头协议”代替劳动合同,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内容也不完善规范。使得大学生认为不需要了解《劳动合同法》。

(二)大学生与《劳动合同法》的对策

一、公平正义、弱势保护与大学生的权利意识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内涵,它要求我们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劳动合同法》加大了对作为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把保护范围扩大到民办非企业等新的用工主体、小时工等非正规就业、以及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或个人承包者等所谓“非法用工”,把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交纳社会保险、禁止担保、招聘时的告知、离职手续的办理等作为用人单位的强制义务。

这种法定强制义务的特色是并不因为劳动者放弃自己的权利而遭到免除,反而会增加企业成本。比如,劳动者不愿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即使签署书面声明),不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