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合适的贴现率对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代际公平分配自然资源是相当重要的。
然而,如何制定出合理的影响私人贴现率政策和选择社会贴现率程序却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因此, 我们有必要分析影响贴现率的因素和它对自然资源折耗的作用机制,以便制定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宗旨的政策和法规。
1收益的时间价值任何经济活动的实施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延续过程, 对当事人来说, 从中获取收益和向其投入费用的一系列事件往往有一个先后顺序( 以下为了简便起见, 都将投入费用看作获取负收益)。
不同时间获取同样收益在价值上是不相等的,收益出现得越迟, 它的价值也就越低。
这里提及的收益是用人们享用的最终物品和服务, 而非初始资源,或中间产品来衡量,以森林资源利用为例, 我们从中获取的利益,不是以砍伐了多少林木, 获取了多少木材, 而是以最终得到了多少消费( 或投资) 物品来衡量。
所以,当我们要评估某种经济活动盈亏时,就不仅要考虑有关收益的内容, 还要考虑它们发生的时间。
这种同样收益发生在不同时间而产生价值上的差值就称为时间价值。
产生时间价值的原因大致有以下3 个方面: ①尽早消费偏好。
人们缺乏耐心,不愿等待,或者他们推测将来会比现在更富裕,按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认为将来同样物品和服务边际消费的价值要比现在低,或者他们对自己和共同生活的第一、二代子孙的福利比对遥远将来的后代关心程度要大,因而,他们更看重近期而非远期的消费。
②资本增值功能。
资本具有增值能力,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现在投资一个单位货币价值量的资本可以在未来产生出大于一个单位货币价值量的物品和服务,因而,投资者为了获取现在一定数量的投资物品而情愿放弃未来更大数量的投资物品。
③不确定性影响。
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他们不能准确预料各种因素未来的变化,无法保证预期收益一定能够兑现,而无法兑现的可能性又是与利益推迟出现的时间成正相关, 因而, 人们更愿意在近期而不是在远期获取同样利益。
2贴现率的概念解析为了体现人们对单位时间价值的估价度量, 我们需要引进一个叫贴现率的参数。
所谓贴现率就是一种能反映同样收益的价值随其发生时间推迟,在单位时间内平均相对折损数量的参数,具体可以用下面公式来表示:式中i 为贴现率, M0 为收益发生在现在的价值量, Mt 为收益发生在将来t 时间的价值量, t 为收益发生在将来与现在的时间间隔。
严格地说,每人对每项收益内容都有一个相对应的贴现率, 比如,人们对消费性收益会以时间偏好率作为贴现率,而对投资性收益会以边际资本生产率作为贴现率。
在完备的市场和不考虑税收条件下, 这些贴现率是相同的, 等于货币利率。
但是,我们实际所处市场是不完备的, 即每笔交易的费用都是正的, 从而使一个人对不同收益内容会有不同的贴现率,比如, 在现实中,人们的时间偏好率一般会低于边际资本生产率; 不同的人对同样收益内容也会有不同贴现率,一般来说, 高收入家庭的贴现率要低于低收入家庭。
如果, 一项经济活动实际收益货币价值量不变,那么它所需原交易费用越高,它的预期收益完全兑现的风险就会越大,人们对它的贴现率也会越高。
由于人们的需求偏好和资源禀赋千差万别, 要用一个简单的代数公式来精确计算每人的贴现率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 只要有关经济活动的收益内容能够用货币价值量反映出来, 我们还是可以用一个叫基准贴现率的参数来近似反映贴现率。
所谓基准贴现率就是最低期望收益率或目标收益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对某项经济活动收益的时间价值。
如果,按照时价计算, 它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i 0 =( 1 +r 1) ( 1 +r 2) ( 1+r 3)-1当r 1 , r 2 , r 3 足够小时, 上述近似为:i0 = r 1 +r 2 +r 3式中i0 为基准贴现率; r 1为综合费用率, r 1=ac·r c+ax·r x , ac , a x 分别为项目的消费和投资费用系数, ac+ax =1 , r c为时间偏好率, r x 为资本综合费用率, 等于投入资金费用率和资本机会费用率中的较大者; r 2 为风险贴水率, r 3 为通货膨胀率。
r 1 与利率、时间偏好和其他投资收益率有关, r 2 与交易费用和风险有关。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按不变价计算,当r 1 , r 2 足够小时,上述可以近似为:i0 = r 1 +r 2当收益内容无法用货币价值量体现时,贴现率只能根据当事人的时间偏好来确定。
贴现率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贴现率变化如何影响自然资源和环境利用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许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 认为两者的关系不是十分明确的。
这里为了阐明这两者的关系, 我们要区分贴现率的个体性变化和整体性变化两者的不同。
个体性变化是指人们对某项经济活动收益的贴现率发生变化, 而对其他经济活动收益的贴现率没有发生变化( 或发生极微小变化) 。
在信息不充分、市场不完备条件下,这种情况是可以出现的,比如,部分石油商突然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有人会发明一种能取代石油的廉价能源,而其他人并不知道这条消息, 那么, 这些石油商们对石油开采的贴现率就会大幅度提高。
因为其他人并不知道这条消息,其他经济活动的贴现率并没有发生变化。
而整体性变化是指所有贴现率都发生同向变化( 即所有贴现率都上升,或都下降)。
如果人们对某种自然资源利用的贴现率是个体性提高, 那么,这种自然资源现时有效利用量( 或产品供给量) 会随着开发意愿增加而提高, 而产品价格会因需求函数不变而下降。
但是,如果贴现率是整体性提高, 情况就不这样简单了,因为随着贴现率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对这种自然资源开发产品供给意愿增加的同时,由于使用这种自然资源的时间机会成本相应上升了, 社会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意愿可能将会因此减弱,所以, 最终该种自然资源有效利用量变化趋势往往是难以确定的, 比如,当利率较高时, 储蓄倾向加大,消费水平下降,生产消费品的资源利用强度就要减弱。
我们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贴现率与自然资源利用强度的关系主要取决于这种贴现率与其他经济活动贴现率比较的相对变化, 而不在于它本身数值的绝对变化, 贴现率与自然资源利用强度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认定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比如, 国家央行调低利率会直接降低人们对资金使用的贴现率,一些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贴现率也会同步下降,但是, 因其资金投入在构成所占的比重不大, 它们贴现率降低的幅度要远小于其他经济活动,这些会诱导人们改变财富构成配置, 资源贮藏部分比重下降, 资本投入部分比重上升,使自然资源利用强度增大。
对于某种可再生资源来说,它有一个最大可持续产品供给量( 或利用强度)。
一旦超过这个产品供给量( 或利用强度), 资源生产量就会低于资源消耗量,资源质量也会发生退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其他形式资本利用贴现率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可再生资源总存在一个最大可持续利用贴现率,如果人们利用这种资源的贴现率超过此值, 他们对这种资源利用的强度也将超过资源最大可持续利用强度。
当然,在不同的经济环境( 即不同的其他形式资本利用贴现率组合) 下, 相对应的最大可持续利用贴现率也是不相同的。
贴现率相对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到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
现实中各种贴现率是在不完备市场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是对现时经济状况的反应,而非完全是对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价值体现。
人们对某些自然资源利用贴现率确定得过高,可能会做出“让资源最先灭绝”的决策。
导致现实贴现率高于最大可持续利用贴现率的具体原因有以下3 个方面:( 1)人们经济活动的获利时域是有限的, 甚至是相当短暂的。
人们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始终追求利益( 或效用) 最大化,但是, 由于职务任期、生命周期、代际关系等方面原因,某个个人从某项经济活动中获利的时域是有限的,而贴现率又与这种时域长度是呈负相关的,因此, 获利时域短的贴现率通常会高于长的贴现率, 有限的高于无限的。
政府成员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会反映出时间偏好增强的倾向, 他们主要考虑是如何解决在任期内,诸如失业、通货紧缩之类的社会经济问题,那么, 制定出来的政策往往可能针对这些问题是非常正确的, 但可能会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家庭经济决策时,人们也会反映出时间偏好增强倾向, 虽然说, 在家庭中存在某种父母式利他主义, 人们对他们的子孙后代利益会给予一定的重视,但这种重视也只是体现在与自己共同生活的第一、二代子孙身上, 而对以后后代的关怀就会变得很少,这无疑会使某些自然资源利用贴现率高于它们最大可持续利用贴现率。
( 2)人们对自然资源潜在价值, 及其利益分享预期有很大不确定性。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价值在于某种自然资源存在本身就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们预期同样一种自然资源将来肯定会得到比现在更有效率的利用,即用同样数量和品质的自然资源, 预期将来能够生产出比现在更多更好的归终物品和服务; 这种预期将来自然资源利用价值与现实的差距就称潜在价值。
某种自然资源的灭绝必然会使人们丧失这种潜在价值,比如, 某种动( 或植) 物灭绝,它相应的基因利用潜在价值也就可能随之失去。
在不完备市场中,这种潜在价值只是针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是有意义的。
今天我们应用崭新科技从自然资源中开发出来的利益要远多于我们先辈, 但是,这些又是得益于我们先辈将这些自然资源保存下来。
然而,对某个具体个人而言, 这种潜在价值和它的利益分享就相当不确定了。
首先,因为人们无法确切知道这种潜在价值出现的时间和大小, 自然也就不会将它纳入收益—成本分析,降低相关贴现率。
其次, 因为人们认为即使存在这种潜在价值, 但是,保护下来后是否会被自己的后代享用仍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特别是当这种潜在价值开发机会与它的稀缺性成负相关时( 这是因为人们从经济利益出发开发某种自然资源潜在价值时,当然要考虑它的数量规模),在社会经济博弈中,人们无疑更有可能选择短期内尽快开发的策略,这反过来又会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贴现率,使它们可能高于最大可持续利用贴现率。
( 3)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 诱发人们对部分自然资源利用贴现率增高。
在不完备市场条件下, 由于不少经济欠发达国家( 或地区) 缺乏足够的财产作为贷款的抵押物,他们获得贷款的交易费用很晚, 以致于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自然资源初级利用所占比重很大。
同时,由于较低的生活和投资水准, 也加大了边际消费和投资效用, 这样就更加会诱发人们提高对自己拥有的主要财产———自然资源利用贴现率的相对水平。
特别是在极度贫穷地区, 人们为了解决今天的生存问题,可能会把自然资源利用现率提高到十分高的水平,以致于出现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的现象。
4政府调控资源利用贴现率的强度及政策和法规尽管现时经济状况对贴现率有很大影响, 政府还是可以利用宏观调控手段协调各种贴现率之间的相对水平, 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条件,避免贴现率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过分严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