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复习提纲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着(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着(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3)金元四大家:(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着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一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一三焦辨证”《温病条辨》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的整体联系、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诊察、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二)辨证论治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的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治法不同异病同治: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采用相同的治法(三)恒动观: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中医学体系的主要建构方法: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揆度奇恒(对比)、推演络绎、试探与反证、心法与顿悟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性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
3、气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阴阳: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具有普遍性与相对性(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相比较而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阴阳最基本的前提)-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基本条件。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前提。
“2、阴阳的对立制约(最普遍规律,并决定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3、阴阳的互根互用(彼此依存,相互为用,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的前提)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阴阳的消长平衡(运动形式,动态平衡)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理:阴阳失调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治疗:调和阴阳此长彼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5、阴阳相互转化(阴阳消长达到几点的结果)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条件:物极阶段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中医学的病机纲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泄其有余,恢复阴阳平衡。
6互根互用原理。
阴阳偏盛-“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 泻其有余阴阳偏衰-补其不足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 五行各自的特性a.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b.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c. 土爰稼穡-稼:春天播种;穡:秋天收获 生化、承载、受纳d. 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改革、变革 肃杀、沉降、收敛、清洁e.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闭藏2、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 理病理现象归纳成五大行类 1、取象比类法2、间接推衍法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阴 阳 偏 衰 阴虚虚热证补阴邙日病治阴)“壮水之主,以 制阳光”阳虚虚寒证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 消阴翳”阴 阳 互 损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五味 五色 五方 五季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酸 青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苦 赤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甘 黄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肌 思 辛 白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咸黑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五行的生克异常 a. 相生异常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犯母” b. 相克异常 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肾精涵养肝木—肝血济养心火—心阳温煦脾土——脾气散精肺金——肺金肃降 水液(肾水) 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关系: 肾水滋润制约心火过亢——心阳温煦制约肺气肃降——肺气肃降制约肝升发太 过——肝木疏泄条达以防脾土壅滞——脾土运行水湿防止肾水泛滥 治则:相生 ——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克——抑强扶弱相生治法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 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藏象学说的形成: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反复的 医疗实践的印证与反证。
是通过生理功能特点、形态和一般功能分类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转化水谷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而不泄,满而不能实”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心为君主之官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 主体功能:一、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二、心主神志(心藏神):心主神明 “心藏脉,脉舍神” 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 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的功能 心的联属功能:滋水涵木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法 --温肾阳以补脾阳 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 -补脾利水培土生金法 --健脾气以补肺气 金水相生法 --养肺阴以滋肾阴佐金平木法 -泻肝清肺 泻南补北法 -泻心火滋肾阴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通过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2、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3、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4、以汗为液:汗液: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从玄府排出的液体“汗血同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主液,大肠主精小肠的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受盛:接受容纳(接受、以器盛物)化物:指进一步消化,化生成机体可吸收之物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小肠主液)“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3、小肠主液小肠上述三个功能,中医理论习惯上将之纳入脾胃升清降浊功能之内受盛和别浊--胃的受纳和通降的延续化物和泌清--脾的运化升清的组成部分心为脏,属阴,主里;小肠为腑,属阳,主表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脾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的主体功能:一、脾主运化: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传输布散)、运化水液(脾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二、脾主升清①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②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脾主升清--脾主运化功能的作用趋向脾气的运动特点--以升为主、以升为健三、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脾裹血”实质--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气摄血)(脾主运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脾的联属功能①开窍于口②在体合肌肉,主四肢③其华在唇④在志为思⑤ 在液为涎胃:1. 主受纳,腐熟水谷即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直接接受食道下传的饮食物“胃为水谷之海” 腐熟水谷:指饮食物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样物质的功能2.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主通降:指胃气的运动特点以下降为主。
水谷经胃的腐熟功能消化成食糜样物质,食糜由胃下传小肠,小肠将食物残渣下传大肠,大肠将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在中医藏象学说中,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脾与胃在功能方面的相互联系:1、纳运相协--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为胃行其津液2、升降相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气机的“升降之枢”3、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肝为将军之官肝的联属功能:①在体合筋,其华在爪② 在志为怒③开窍于目④在液为泪肝五行属木,外与春气、青色、酸味相应肝与胆相表里肝的主体功能:(一)肝主疏泄指肝对人体之气具有疏通发泄、通达条畅的作用肝的生理特性:主升、主动、主散具体体现:1.调节气机4、疏利三焦水道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脾升胃降正常发挥的前提,有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3.调畅情志5、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月经来潮(二)肝主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作用肝的生理特性:1、肝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2、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主要生理功能 1.贮存、排泄胆汁 2.主决断、勇怯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肺为相傅之官肺的联属功能: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②在志为悲③开窍于鼻④在液为涕肺的主体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1、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2、主一身之气二、肺主宣发肃降:宣布、发散(向上向外):1.排出体内的浊气 3. 宣散卫气,将代谢后的津液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2.将津液输布全身,外达皮毛 4. 将会聚到肺的血液重新输布到全身清肃、下降(向下向内):以肃降为主1、吸入自然界清气 2. 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3.使全身血液会聚到肺三、肺主通调水道通:疏通;调:调节;水道:水液在人体中运行和排泄的道路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四、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百脉朝会于肺,即全身的血液,都经由经脉上奉、会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运动,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后,再输布到全身助心行血寸口脉肺主治节:是指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对全身的治理调节肺的生理特性: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具有清肃的生理特性,是保证肺气的宣降运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生理功能:1、传导糟粕2、主燥化“大肠主津”(水液代谢)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腰者,肾之府也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的联属功能①在体合骨,其华在发②在志为恐③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④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的主体功能:一、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主殖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发的生长,全赖精与血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二、肾主水液三、肾主纳气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三焦:在脏腑关系中没有表里相配(心包经)--“孤府”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概念:功能上是运行元气和津液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