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玄奘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玄奘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贡献,高度评价了其卓越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玄奘佛经翻译交流文化
玄奘,唐代名僧,通称“三藏法师”,俗姓陈,名祎,洛阳人。
十三岁时,破格剃度为僧,法名玄奘。
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出敦煌,至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携回梵文经典六百五十多部。
玄奘载誉回到长安之后,唐太宗劝他做官,他坚决谢绝,决心献身于译经事业。
一、玄奘对佛教发展的贡献
玄奘在印度生活学习了十四年,得到了很多印度高僧的指点,因此,他的佛教思想很接近于印度佛学。
而很多佛教流派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作了相当的改变,以适应当时的中国国情,因此与印度佛教有较大的不同。
玄奘创立了中国佛教一个新的教派——慈恩宗,该教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照搬了当时印度佛教的很多做法和思想,它的“种姓”思想就明显受到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
”在皇帝的扶持下,曾盛极一时,但因不适合社会需要,就逐渐衰微了。
二、玄奘对翻译的贡献
玄奘在翻译实践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45 年,他开始翻译他从印度带回的657部梵文佛教经典,到他临死的前一个月为止,前后近二十年,翻译工作从未中断。
玄奘一共把75部(1330余卷)梵文
佛教经典翻译成了汉语,这个数量超过了鸠摩罗什、真谛和不空三个人翻译数量的总和。
玄奘提出了影响巨大的翻译标准和意义深远的“五不翻规则”。
玄奖经过煞费苦心地探索与研究,终于释其所惑,他指出,汉译佛经要“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就必须改新革面,根除“旧译”“程序”。
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另外,为使翻译能够真正实现“求真”和“喻俗”,玄奘独创了著名的“五不翻规则”: ( l )秘密故;( 2 )含多义故;(3 )此所无故;( 4 )顺于古例故;(5 )为生善故。
这对我国的翻译事业的影响十分巨大,意义及其深远!真可谓“盖世无双,叹为观止”!
现在世界已变成一个地球村,大量术语每天都在进入我们的生活。
玄奘的术语翻译理论是结合中国文化、思维而诞生的,是弥足珍贵的文化传统。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思维与传统思想密不可分,所以玄奘的术语翻译理论应该对我们今天的术语翻译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玄奘在对外交流方面的贡献
玄奘在取经来回的路上,共到过110个国家(其中很多是突厥的属国),这本身就是对中外交流的巨大贡献。
公元640年,玄奘会见了印度当时的霸主—戒日王,使戒日王对中国有所了解,此后不久,戒日王便派使节访问唐朝。
641年,戒日王派出的使节抵达长安,这开创了中印两国正式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玄奘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大唐西域记》,这部书由
玄奘口述,他的弟子撰写,共十二卷。
它详实地记录了玄奘到过的多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物产气候、道路交通、风土习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成为研究印度和中亚、南亚各国历史地理极为珍贵的资料。
世界上很多从事中亚、南亚史研究的学者,也都把它视为重要的文献。
《大唐西域记》先后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这些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外域文化的传入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玄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
(一) 玄奘的精神不断地鼓舞着后人。
玄奘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他的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在多少代的人们中传颂。
(二)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影响深远。
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在印度等南亚各国的所见所闻,成为研究印度、尼泊尔、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以及从事考古的重要典籍,对丰富我国的地理文化有很大贡献。
( 三) 玄奘的大量佛教译著成为佛教在我国传播的重要典籍。
玄奘等高僧的大量译著中所包含的佛教哲学、佛教道德伦理等,多少年来无时不在影响着我国的文化。
如汉语词汇中的真谛、菩萨、菩提、佛祖、如来、佛法、忏悔以及成语典故中的不可思议、五体投地、一丝不挂、头头是道、方便之门、大慈大悲等,原本都是佛家语而通过翻译传到我国的,而作为佛经翻译家的玄奘功不可没。
他的佛学思想主要见于《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是法相宗的法典,哲理性颇强。
他还将印度的因明学介绍到中国,促进了逻辑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玄奘确系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佛学家、最卓越的翻译家和杰出的文化使者。
其历史性贡献是多方面的,尤其在译介和译理论方面,成就之辉煌、贡献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堪称登峰造极、绝无仅有。
在进人2 1世纪的今天,对于玄奘这位“名垂青史”的大翻译家,在我国翻译事业方面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非但不应该被遗忘,相反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借鉴和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