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经验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首先由社会服务机构开始推行。
1971年,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香港明爱、圣雅各福群会、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开始在中小学推行学校社会工作。
1974年,香港政府在部分学校开展另一个试验计划,由社会福利署辖下的家庭服务中心将个案工作服务延伸至学校。
政府在1977年进行评估,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同年制定“青少年个人辅导社会工作程序计划”,对学校社会工作给予政策与经费上的承担,至此学校社会工作得到了正式的确立。
1982年,全港中学都获得了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
香港政府于1979年发表的《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进入八十年代的社会福利》和1991年发表的《跨越九十年代香港社会福利白皮书》都充分肯定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持续需要,并制定提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表明应有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所有中学提供服务。
香港政府在1991发表的白皮书中承诺,在1995至1996年度要达到为每2000个学生提供1名学校社工服务的目标,且已提前一年达到。
到了2000年,全港已完全实行了一校一社工的政策。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一、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及理念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是找出那些在学业、社交及情绪发展上有问题的学生,并协助他们解决个人问题和充分利用学习机会,为成年做好准备。
1[1]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
二、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人员比例香港政府在于制定学校社会工作人员数的过程中,如下表所示,每位学校社工的服务对象数量逐年减少,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时至今日,香港政府已全面推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可以说这是政府、社工界、教育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1[1]至于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目标可参见香港明爱、世界信义宗社会服务处、基督教社会服务处、男女基督教青年会(YMCA、YWCA)等组织学校社会工作组的宣传资料。
表一:香港学校社会工作者/学生比例表2[2]三、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形式及开展模式香港学校社会工作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在校的学生及其家人,服务范围包括所有与学生有关的问题:1.身心成长的适应问题;2.学校生活的适应问题;3.行为与情绪的困扰;4.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交友及恋爱等)问题。
其工作开展形式有:1.个案辅导;2.小组及群体活动(团体辅导活动);3.咨询服务;4.协调及组织校外社区资源。
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开展,是十分典型的一种模式。
它采取社会福利署、教育署及社会服务机构(NGO、NPO)3[1]合作,由社会服务机构派出社会工作者入驻学校的模式。
四,香港学校社会工作的教训2[2]本表的数据综合了香港政府社会福利署的部分文件与台湾学者林胜义与李丽日的调查结果而得出。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于港府与社工界的通力合作。
港府在政策与财力上的扶持,社会服务机构(NGO、NPO)等人力的投入,社工学术界的探索,使得香港三十年来的学校工作硕果累累。
当然遗憾也是有的。
1978年,港府取消在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的政策是最大的失误。
仅有老师担任小学的学生辅导主任,不仅减弱了整个学生辅导工作体系功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由于在小学,许多问题未能尽早加以预防与疏导,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减缓,且加重了中学学校社会工作的负担。
关于我国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几点思考--《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青少年问题的突出,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探讨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发展我国学校社会工作提出思考建议。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社工一、学校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源于二十世纪初(1906-1907)美国东海岸的大都会纽约、波士顿,和哈福地区。
最初是由校外民间福利机构或市政单位的工作员以访问教师的形态提供服务,加强家庭和学校间的相互配合,以使学校方面能尽到照顾学生整体福利的责任。
这项工作逐渐引起各地学校董事会的认可,1913年罗切斯特城的学校率先建立访问教师制度,随后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学校也群起效仿。
配合当时义务教育的实施,在注重学生个体化差异及教育生活化的呼吁声中,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日益确立,并最终成立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协会。
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也曾出现过,二十世纪早期主要由基督教青年会(YMCA)在一些中学建立青年会组织,协助青少年更好地处理个人生活与社会适应等问题。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社会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相关工作仍由一些其他措施所取代。
时至2002年,在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支持下,国内第一家专业社工机构——乐群社工服务社开始从事民工子弟学校的社会工作服务,再次揭开了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序幕。
二、我国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强调以生态系统理论来协助学生,重视学校、家庭、社区互相连结的学校社会工作,越来越为社会大众所认识与接纳,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呼吁也越来越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学生问题日趋复杂与多元随着社会的急速变迁,经济的快速增长与伦理价值的无情颠覆,学生的成长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而其问题也呈现出复杂与多元的趋势。
如今学生的问题已不仅是其个人问题,常涉及到家庭、学校、社区等问题。
问题的类型也不再限于学业、交友等,性、经济、法律、心理与生理的健康等问题交织。
学生问题的多元性与复杂性,要求服务的多元化。
单一的心理辅导人员已无法满足学生需要,而社工则可发挥其专长,整合各个领域的专家与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2.学校原有心理辅导体系功能的有限性首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任务繁重,无心全力辅导工作。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老师通常仍需兼任教学任务,每周近二十节的心理辅导课已令其身心疲惫。
若要其再全力辅导学生,恐怕有所勉强。
其次,心理辅导老师受制于学校的氛围与教师的角色。
心理辅导老师由于受制于学校的氛围,其处理学生的问题必然以学校角度出发,这样容易忽视学生在学校外的情况,无法领会“人在情景中”的理念找出问题症结。
加之其以教师的角色使得其与学生的关系往往限于师生的传统关系之中,难以建立专业的辅导关系。
最后,心理辅导老师少有专业出身,且无社工相关知识。
大部分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老师都非心理辅导专业出身,通常只是在大学师范教育中修过心理学课程而已。
专业技能的缺乏,使其在心理辅导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常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工作仅限于运用校内资源,对于如何运用家庭、社区等资源则显得无所适从。
而学校社工的出现则可弥补其不足。
3.学校社工与心理辅导老师相互配合可发挥巨大的功效通常而言学校辅导工作体系需要三类专业人员:心理辅导人员,教育谘商人员、学校社会工作者。
当我们强调学校社工与心理辅导人员之间差异性的同时,亦不能忘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性。
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是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专业。
学校社工擅长整合全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考虑;而心理辅导老师擅长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做深度的心理辅导。
两者若相互孤立,则会出现纰漏;若相互弥补,则可以产生巨大的功效。
4.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预防功能的发挥诚如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理念,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
其预防功能是学校辅导工作体系的重要目的。
由于学校社工的职业敏锐性,使之可以比其他老师更容易体会学生的变化。
学生问题在轻度时发现及补救,既可提高辅导的功效,减少人力物力支出,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对学生的伤害。
其次,许多预防性的团体活动,如自信心锻炼小组、性知识的学习小组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人格成长,降低问题的发生率。
所以这也是学校社会工作受到重视的原因所在。
三、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开展所面临的困难现状由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体系建立才十几年的历史,社会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同这几年才有所好转,所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仍遭遇到不少困境。
1.我国学校辅导工作体系建立时间短暂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些大中小学便开展了心理健康辅导,但仅限于个别发达城市与重点学校。
其模式通常仅限于课堂教育,即心理辅导课的开设,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辅导工作模式相去甚远。
直至1999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任务、途径、原则、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意见。
至此,专业学生辅导工作体系才算初步建立,但文件却丝毫未提及学校社会工作。
由于学生辅导工作体系的建立,是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基石,所以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仍困难重重。
2.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地位未受重视在我国,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与专业形象都未获得社会的认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也是如此。
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历史很短,仅十五年时间;其二,本土化遭遇困难,社会参与、社会融合仍有罅隙;其三,职业资格未获确立,既无香港的社工注册制度,又无台湾的社会工作师法给予保障,且国家目前仍未将社会工作列为一种职业;其四,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与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
这样,要说服教育体系、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区接纳学校社工进入学校存在困难。
3.“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二者观念上的混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两者虽有关联,藉着互相配合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功效,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
心理辅导工作注重"人的本体",而社会工作则注重"人在情景",这导致了两者的最终差异。
然而,我国教育界却普遍存在对二者观念上的混淆,认为学校社会工作仅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简单重复,既然已有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则无需学校社工的存在。
4.我国民间社会服务团体严重缺乏近些年来,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原因之一便是第三部门的严重缺乏及其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香港、台湾的学校社会工作历史中,最先的倡导者与推动者便是民间社会服务团体,它们有着特别的敏锐性、灵活性、与奉献精神,这是政府机构无法替代的。
然而在我国,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民间团体严重困乏,少量的现有机构也能力有限。
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之服务提供的缺乏,就成了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关键性因素。
四、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策略我国社会工作二十年的坎坷历史告诉我们,社会工作事业任重而道远。
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目前仍处于假想的状态,其真正的建构与实施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整个社工界的不懈努力。
以下从三个角度探究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策略。
第一,寻求政府支持,加强制度层面推动作为一种制度的社会工作专业,专业化进程易受它的生存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体制的影响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