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白鹿原的民俗文化

浅谈白鹿原民俗文化姓名:准考证号:指导教师:写作时间: 2012年8月联系方式:浅谈白鹿原民俗文化孙锦摘要:《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长篇小说,本论拟从民俗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阐释,经过分析,我发现《白鹿原》的民俗文化特色、形成原因以及他的继承与延续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白鹿原》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1)婚俗(2)丧俗(3)“吃”中的民俗(4)鬼神迷信(5)风水观念2、白鹿原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1)原始信仰长期留存(2)宗法观念影响深远(3)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构成民俗文化的差异3、白鹿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关键词:《白鹿原》、民俗文化、形成原因、继承延续talk lightly of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Sun JinAbstract:"White Deer Plain" is the outstand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this quasi from folk culture Angle o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after analysis, I found the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reasons and his inheritance and continue mainly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concrete manifestation(1) marriage customs(2) Sang Su(3) "eat" of folk custom(4) superstition ghosts and gods(5) the geomancy idea2,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white deer village folk culture(1) primitive belief long-term retention(2) the patriarchal concept far-reaching influence(3)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limate conditions, national culture are the factors that constitute the folk cultural differences3,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continueTake the essence to its dregsKey words: " White Deer Plain", folk culture, the reasons, the continuation of inheritance引言: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岩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以上文字引自作家出版2010年11月版《白鹿原》前言浅谈《白鹿原》民俗文化绪论:《白鹿原》可以说是20世纪末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用陕西味浓重的语言,细腻的描述了白鹿原风风雨雨50年的大时代变迁。

从晚清到民国政府成立,再到军阀混战、国共两党的敌对与合作抗日,再到最后的国共对战,新中国的成立。

白鹿原上一个个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鹿兆鹏、黑娃、小娥、白灵等人悲喜的一生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上演着。

书中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关中农民生存状态和精神现实的写照。

它的民俗描写展示了从晚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白鹿原的人民生活的变迁,表现出了儒家文化由殿堂走向民间到“仁义白鹿村”的礼崩乐坏的过程,以小社会传统村落生活的瓦解隐括大社会、大时代的变迁。

同时,我们通过对白鹿原民俗文化的探究,利于传承其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优秀文化,将其弘扬开来。

本论:民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轨迹,民俗的特点是约定俗成的,民俗又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

民俗作为文化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化,无疑是一个民族固有的血脉,是最感性的文化显现。

何谓民俗,民俗就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民俗文化研究领域包括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现实性、民间性的特点,研究民俗文化都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宗教及巫术,婚丧嫁娶等。

不同的风俗习惯源于不同的社会发展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现在我们看来,不一样的风俗可以使我们很快辨识出不同的地区,例如:南方人元宵节吃的是汤圆,北方人吃的是元宵,汤圆元宵在制作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江南的园林多是以白墙灰瓦为主,占地面积较小但却能够在小小的园林中制造各种层次感,有假山有水池,有回廊有影壁。

人们一提及这些,我们就能立刻知道,这是哪里。

陕西关中的风俗文化亦是一样,比如说好吃的羊肉泡馍,国人一听,就知道这是西安著名的美食之一。

所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来说,生活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对白鹿原的一切很是熟悉的。

白鹿塬,也称白鹿原。

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在《陈忠实研究资料》这本书里,李星与陈忠实的对话中,陈忠实是这样描述白鹿原的:“西安东郊却有一道原叫白鹿原,这道原东西长约七八十华里,南北宽约四五十华里”,“地理上的白鹿原在辛亥革命前分属蓝田、长安、和灞桥三县(区)。

其中蓝田管辖的面积最大……蓝田县志记载:有白鹿游于西原”。

它的东南依终南山余脉篑山,山与塬之间隔沟相望,西安市旅游环山公路顺沟南北贯通;西和南临浐河,东和北依灞河,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是军事要地。

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四季分明、物产丰富。

白鹿塬因有白鹿出现而名,根据《后汉书都国志》载:“新丰县西有白鹿塬,周平王白鹿出”。

《水经注》、《太平环宇记》也有“平王东迁时,有白鹿游于此塬,以是名。

”陈忠实的《白鹿原》最初发表于《当代》1992年第6期、1993年第1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曾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白鹿原》中对于关中民俗的描写很细致,书上从婚俗,丧礼,风水,鬼神迷信等很多方面表现了浓郁的关中特色,恰似一部有着社会风格的“百科全书”,这些民俗都在这部小说中作了大量生动而又真实的写照。

包罗万象的民俗记载,展示着上世纪前半叶渭河平原上的白鹿原风风雨雨五十年的民俗变迁。

我们所看到的《白鹿原》民俗文化,大致有婚俗、丧俗、鬼神迷信等······一、《白鹿原》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1、婚俗:本书一开始,就围绕着白嘉轩七次娶妻的传奇经历,展开了描述,每一任妻子的迎娶过程,都可以说是关中旧时期大多数男人娶妻的写照。

也正如封建旧时期男权社会一样,深受程朱思想(注释:程朱为朱熹、程颐两位儒家大师)的影响之下,结婚并没有所谓的爱情为前提,缺乏相应的自主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前从未有过交集的人们就此结合,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并且女子的首要任务就是传宗接代。

白嘉轩一生里娶过的七房女人,都是找媒人、行聘礼,最后完婚的,没有例外。

在他娶第六个女人胡氏时,“母亲从舅家归来,事情已有定局”。

“聘礼之高足使正常人咋舌呆脑,二十石麦子二十捆棉花或按市价折成银元也可以,但必须一次交清。

”“冷先生被聘为媒人。

结婚这天,白嘉轩跟着轿子到冷先生的中医堂迎娶了新娘,一切顺利。

”嘉轩的婚事,在母亲的操纵下完成了,他不能违背长辈的意愿,更不能违反宗族神圣传统和秩序,同时,他还要继承这种传统,延续这种宗教的血脉,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

可以想象,并无爱情可言的男女双方生活很可能是不幸福的。

在鹿家长子鹿兆鹏娶冷家姑娘时,受新思想的影响下,鹿兆鹏的不满是必然的,逃婚也是必然的。

包办婚姻与买办婚姻是旧社会的弊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曾有过一段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这样的婚姻,伤害的是很多人。

至于最后,冷家姑娘所得的“淫疯病”更是那个时代悲剧的体现。

小说中另一个女子,小娥,可以说她是冲破封建枷锁的我一个勇敢的女人,与黑娃的偷情,用尿液泡枣,都能够体现她敢爱敢恨的一面。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支持小娥这个女人。

但是她敢于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反抗,她的勇气值得我们敬佩。

2、丧俗:白嘉轩的妻子娶了几任死了几任,要再娶时,白嘉轩父亲的暴毙却给白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白老爷子的葬礼可以说是一部关中丧俗百科全书,文中提到,白秉德老汉“在阴阳先生未定准穴位之前先给坟地推砖作箍墓的准备事项”又将“他的坟堆按照长幼顺序排在他的父亲坟堆下首靠左的位置。

”在贾平凹的《美穴地》一文中写到了勘穴在关中风俗中的重要性;贾平凹在《秦腔》中说:陕西人酷爱秦腔,秦腔来秦腔去,小孩出生庆生要秦腔,老人过世送葬要秦腔,书中说“事情当即定下来,派一个人到临近村里去找乐人班主,讲定八挂五的人数,头三天和后一天出全班乐人,中间三天只要五个人在灵前不断弦索就行了”;由于过事时不论远门子还是近门子都要参与“入殓”“送葬”等事情,无暇顾及过事的事情,所以挑水、磨面、炒菜、端盘、烧火、洗锅、择菜、揽柴等执事、打杂的事情就由帮忙的乡党去做,所以书中说“再派三四个帮忙的乡党到水磨上去磨面”。

在小说中,白秉德老汉的丧葬之礼写的尤为详细,但是白嘉轩对于死去的那六任老婆的丧礼办的却是简而又简,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