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验教学环境的实践与体会
摘要:本文对实验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课前准备、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形成、实验教学组织、实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实验教学环境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环境实验优化
在实验教学中,实验的社会环境与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根据以往的实验教学来看,教师往往仅根据实验中硬件设施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实验操作,对实验教室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但是从国际教育研究的现状来说,目前,国际教育对教室环境以及由此对学生产生的心理作用的调查研究已非常清晰的表明,应把室内教学环境作为影响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一个包含了11个班4个不同专业423名大专生的调查分析中了解到:如果想让学生实验效果更加理想,那么让同学们彼此多些凝聚力,多些满足感,在实验课的过程中,多一些积极配合,我一些融洽和谐,在如此的实验环境中才能做到。
实验室学习环境已成为实验教学环境的研究重点。
在实验室中如何建立这种科学、和谐的教学环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精心准备的必要性
1.1 实验前的实验室内的准备工作
每堂实验实习课之前,实验室实训工作人员应了解确定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与任课专业教师准备好所需的实验物品和用具,从而更加完善地做好实验器材的相应准备工作。
此外,实训指导老师还要做好实验室内的卫生准备工作,为学生营造一种严肃活泼的实验室环境,让实验教室中充斥着严谨向上的实验氛围和积极进取的实验态度。
1.2 课前老师备课
“准备实验教材”:在实验课开始之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因为这是保证实验课题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认真进行备课,对于实验过程,要进行反复操作,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加以分析。
“备好教学方法”:在实验课开始之前,教师应该对即将展开的实验多操作几次,让自己的操作规范,熟练,动作干净利落,举手投足都成为学生的楷模,减少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问题。
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前操作时,也可以预见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在课上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实验成功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在备课上,教师要们要让自己走出“纯知识”的圈子,向更深层次即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特别是对于“课前针对学生的准备”这一教学策略,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1.3 实验课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在实验前,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想办法布置实验预习内容。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与步骤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原理的验证性实验;检查学生实验课前预习的效果。
让学生带着疑问和思考进入实验室,既有利于学生在实验课中集中精力,又有利于探究情境的创设,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2 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是重心
实验教学气氛,主要指班集体在实验教学中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形成的过程。
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在实验教学环境的作用下,产生的情感状态、情绪反应,包括了师生的情绪波动、心境、精神体验,和师生之间彼此的关系。
它反映了学生集体与实验教学情境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积极性氛围和消极性氛围这两种。
教师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积极性氛围的形成:(1)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寻求解法。
(2)对待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
赞许那些敢于提出意见的学生。
(3)学生相互讨论有关实验的问题老师要多加鼓励。
(4)应学生的要求参加学生的实验操作,与学生交换彼此的实验看法,以探讨和解决问题为教学过程核心。
3 组织管理的巧妙性是关键
如果教师组织无方疏于管理,实验中学生会因过分的独立和自由而产生松懈、涣散的实验态度。
因此,实验教学的组织管理艺术是优化实验教学环境的关键。
3.1 实验评价方案要建立明确
要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给每一个实验的考查评估编制一份表,实验结束时,可以给每位学生进行量化评分。
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实验能力的发展到良好实验习惯、科学实验态度的养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和评估,让学生得到最好的实验实习锻炼。
3.2 对实验过程的指导要加强
教师要加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指导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严肃态度,严谨作风,和以自己的严格要求。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
(1)学生操作能力的指导。
首先,一些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步骤在实验中出现,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指导。
其次,如有技巧性较强的步骤,要根据本校的实验条件,让学生设计某些实验的过程及步骤,教师需要加以指导,不必拘泥于教材安排。
(2)学生观察能力的指导。
观察的任务、目的先要向学生交代,再对学生提供具体观察方法的指导。
先整体后局部,由上而下,由表及里;先活体观察外部形态,后解剖观察
内部结构,这是对材料的观察应遵循的原则。
学生的观察是否准确、到位也是在实验中要时时关注的问题,要对学生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习惯给予及时纠正。
(3)学生分析能力的指导。
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是由现象到本质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认真总结、及时测评
在实验之后应当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然后通过对整个实验综合的分析和指导,从而发现试验中的易发问题,再通过这些问题对学生进一步地有目的性地指导和教学。
让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进而有效地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动性。
教师在实验后注意总结归纳各位学生的实验成绩和相应的不足,通过归纳这些数据和表现,从而通过百分制打出各位学生的分数。
而分数的统计应当考虑到相应的很多方面:学生的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和器材的整理等几个方面。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实验外在动力,也可以作为学生期末总评的参考成绩,做到对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评价。
如果,学生实验成绩不理想或实验结果错误,可以在课外要求学生重做实验,以最后的实验结果为最终成绩。
通过此项工作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科学的实验态度,对学生不断追求上进、追求完美的精神也有很大的培养和提高。
4 为丰富实验教学环境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多媒体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可超越教学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使学生有更为广阔的驰骋空间,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更多思路,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可形象、生动、全面、准确地演示教学内容可以模拟一些实验现象,实验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控制实验变化速度,调整快慢,学生有充分的观察和思维时间和空间。
我们就有些实验课使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学和一般老套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
采用多媒体演示的实验课上,教师在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中可针对性的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对容及时加以讲解,让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
通过研究对比,认为:多媒体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形象、准确地展现实验内容,对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作用巨大,还能让学生更加明确操作步骤,掌握技能关键,对实验重点为、难点突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大节约了实验操作时间,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学生操作的合格率,并促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实验技能。
参考文献
[1] 刑强,孟卫青.论有效性学习与教学环境的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1(6).
[2] 周沛明.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角色意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4):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