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讲述作者从励志于投身咨询行业,为其所做的准备,一些能讲的面试经过,到拿到offer 后回首5年大学生活的感受。
目的为个人求职乃至大学生活做个总结,也希望给各位有志于咨询行业的同学们做一些参考。
文中可能提到一些咨询公司,行业术语,恕不多加解释,我的假设是看此文的大多数同学应该有所了解。
文中所述均为个人感受,无不良目的,若涉及商业敏感话题,请通知本人,谢绝跨省。
关键词个人简介:梅尔顿基金会,浙江大学,MCA,McK 8个月实习,06级竺院工科平台,计算机,强化班,延毕,AIESEC,巴西求职过程简介:申请公司:McK/BCG/BAIN/BOOZ/ATK/MONITOR过简历:McK/BCG/BAIN/ATK/MONITOR过Pretalk:McK/BAIN/ATK/MONITOR(McK为笔试加口语测试)过一轮:McK/BAIN/ATK/MONITORFinal:McK offer/ BAIN、ATK未参加/MONITOR挂一、缘起每次讲起这个故事,朋友们都会瞪大眼睛做shock状。
是的,我将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顶级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目标的时候是高三保送之后。
随后,我的大学5年也就是为了这个目标所努力的。
讲起来那个时候还真是天真无邪,当时想竺爷爷的两个问题:“第一,来浙大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倒着想的,我想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呢,那得问自己人生有啥目标。
正好那时候读了些励志书,学到了财务自由这个时髦词汇。
我想要是40岁的时候能够财务自由然后环游世界就好了。
咋能40岁财务自由呢,那得自己当老板,做投资人。
咋能做投资人呢,那得有点本钱(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PE,VC,leverage啥的,以为投资就是自己掏腰包呢),有人脉,有商业嗅觉。
咋能具备这些呢,我困惑了。
从后边想不成,我就从前边想,“来浙大做什么?”知道浙大工科强,那就选工科,要抓住核心竞争力;但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做工程,做技术的料,所以念完了之后得转啊。
咋转呢,听说有个叫MBA的东西挺好,于是就去查了HARVARD,WHARTON,STANFORD商学院的资料,发现人家只要有工作经验的。
那干啥工作能进这些商学院呢,上CD一看有个叫consulting的行业很靠谱,于是就去看了一本叫vault的书,我这一看,好像“有本钱,有人脉,有商业嗅觉”这个叫consulting的行业都满足要求。
便高喊一声“BINGO,就它了!”,自己还傻傻乐了一个下午。
咨询缘起,这一年我18岁。
二、ROLE MODEL来到大学第一年,顶着不能被竺院淘汰的危机感,没别的想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那一年是我人生学习最刻苦的一年,几乎就没怎么出过紫荆港,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周五下午躺在湖心岛草坪上晒晒太阳,看看书。
平静而充实的大一生活让我渐渐忘记了思考人生和理想的那一个下午,直到加入梅尔顿基金会(The Melton Foundation)。
那一届毕业的MF学长有三位投身管理咨询行业,有两位加入了麦肯锡公司,其中一位就是《浙大咨询路》的作者达鹏同学,这让我感觉到咨询行业离我不再那么遥远。
记得第一次和达鹏谈,他问我为什么想进咨询行业,我就说想尽好商学院,以后做投资人。
他问我咨询行业和我最后做投资人的目标什么联系,我说“要有点本钱,有人脉,有商业嗅觉,咨询靠谱”。
他说想法是好的,但有些太早了,你现在就好好学习,等到大二大三了再好好考虑考虑吧,看看我写的那篇《浙大咨询路》,可能对你有帮助。
于是我拿到了达鹏当年准备咨询的所有材料,花了一个下午好好看了《浙大咨询路》,不禁拍大腿高呼“偶像!”注:作者建议《浙大咨询路》必读,叙述非常详尽,雷同之处在此不加赘述三、彷徨中前行从打看了浙大咨询路之后,给自己制定了大四(没想到会念大五)找工作前的几个硬件要求:专业排名前5%,三大之一暑期实习,出国交流,leadership经历,基本商科知识。
想想大二能为哪些做准备呢,好好学习->专业排名前5%,梅尔顿基金会->出国交流,梅尔顿基金会-> leadership 经历,看经济学原理->基本商科知识,可是?-> 三大之一暑期实习。
又给赖达鹏打了个电话,他说公司的暑期实习是针对大三和研二学生的,你现在还早。
于是我就开始了海投,当年真是海投啊,基本上应届生上所有我听说过的公司我都投,而且注册了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都多家网站帐号。
结果没有一家理我。
于是终于放下这份骄傲,回去跟家里人讲,我想找个公司实习。
爸爸帮忙安排了一家做清洁能源投资的公司,这年暑假开始了第一份实习。
在每次找实习的过程中,应该想想这份实习会给下一份带来什么。
有的是靠你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学得的东西,这很重要,所以珍惜每一份实习,勤快点,多干点活,学到东西都是自己的;还有的就是靠名气,比如你在小企业做第一份,第二份可能就大企业了,第三份就500强了,第四份就咨询投行了。
其实每一份实习都给后一份实习公司做了品牌担保,名气越大肯定担保力度越强。
我的这份实习内容主要是看应不应该投资一个做高效能炉具的厂商,从中学到了很多财务知识,对投资这行有了一点感性认识,也为我下一份实习做了品牌担保。
大二末期另一个重要选择就是专业,最终选择了计算机。
因为当时从梅尔顿基金会的CS大牛叶古古哪里知道TechCrunch等网站,开始关注新的网络应用,新的VC投资,想象着MBA后,在硅谷混几年跟VC圈子搞熟,几年后带着一个成熟想法,找几个清华学生回国编个网站,搞几年卖给Google百度啥的不就财务自由了吗(当时不知道还有腾讯这个**啊)?而且计算机是工科专业中和普通人民群众最息息相关的,所以就选了。
不少同学质疑本人纯属CS专业混子,是吧,也不是。
我是从来没去过实验室,没写过什么程序,但我知道哪个VC给哪个公司投了多少钱,为什么投,发展前景在哪,背后的技术趋势是啥。
而且计算机很多编程思想让我的思维的逻辑性、结构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对我的咨询面试非常有帮助,这也可能是理工科学生的一个优势吧。
这一年又一个收获是加入了Management Consulting Association(MCA),应该感谢立阳等MCA元老们,为浙大的立志于专业服务行业的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与提高的平台。
MCA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圈子。
大学到后来,大家都混圈子,而浙大专业服务行业特别是咨询行业的圈子就在这了。
从实习、全职招聘的分享,针对热点经管话题的讨论,到咨询面试的准备,特别是在咨询公司工作的校友的一线感受和提供的PTA机会,至少在浙大是独一无二的资源。
这才有了我们“4人小分队”的战绩,这是后话。
大二,彷徨中前行四、奔波忙碌我觉得大三前半年是定型的一段时间,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毕业后想做什么了。
工作,出国,保研,考研。
工作的就拼命找实习;想出国的就拼命背红宝、发paper;想保研,成绩好的继续好好学习,成绩不够的想想其他出路;想考研,您可以开始复习了。
因为每条路的交集很小,而且人的精力就那么多,除大牛外几乎不可能兼顾。
所以到这个路口的同学们好好想想,该做选择了。
如果选择工作这条路,我觉得理想的大三这年可以这么过,寒假做份能给自己品牌担保的实习,暑假做份能给自己保底offer的实习。
期间有时间做做PTA,参加几个商业比赛,其实都是为你的暑期实习铺路。
我这一年在奔波中渡过,加入了强化班,为了给自己一个动力好好学学经管知识。
很惭愧,课上得不多,但自己看了些书,包括经济学原理,公司理财,营销管理,战略管理这四本对我知识储备奠定基础的好书。
这里建议非经管专业的同学好好读读这四本书,我觉得基本上会涉及到所有你在case interview用得到的经管知识。
和梅尔顿基金会的两个好朋友参加了欧莱雅工业设计大赛,很遗憾只拿到亚军,没能让我们一起再去一趟巴黎;参加了IVEY-COCACOLA案例大赛,拿了个冠军,第一次得奖金并公费旅游的感觉非常爽。
如前所述,商业比赛是给实习铺路的,比如IVEY的比赛冠军就有可乐的实习机会,而且你在其中会认识很多商界精英,做实业的、做PE的、做IB的都有,建立好私人友谊之后,他们所在的公司就变成了又一个潜在的实习目标,更有好心的还会帮你介绍的他的朋友的公司。
另外参加比赛也会让你好好梳理你所学的知识。
这一年最重要的事就是拿到了McK的第一个PT实习。
我这年很点儿背,McK取消了暑期实习项目,让我一直盼望的机会消失了。
我是靠梅尔顿基金会的戎莉莉学姐的推荐拿到这第一个实习,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之前一份实习做过一些清洁能源方面的研究跟项目靠谱。
这里要感谢莉莉学姐,如果说达鹏为我的咨询路树立了一个灯塔,那莉莉就为我开辟了到航线。
这里说说consulting firm的part time实习,其中McK的是我亲身经历,其他firm是道听途说。
对于浙大学生来说,总结起来就一句话,靠人推荐!很遗憾,靠直接投简历基本没戏。
因为Part-time program说起来就是公司缺人干活,找你来干。
而且对大部分公司来说part-time工作内容主要是查数、cold call、做chart,不需要太高的能力,在招聘上也不会花太大精力。
那一样是干活,人家上海学生有地理优势,随叫随到。
浙大学生就不成,来回跑不起,尤其被高铁了之后,想全心投入必定要长期在上海。
这就存在些问题,一是翘课是公司不支持的,二是有活给你干还好,有时候就是没活干,那你还翘着课,多得不偿失啊。
所以公司其实还是本着为大家好且开支最小化的原则,倾向招本地学生。
但如果有内部员工推荐的话,HR部门一般会给些面子的。
因为这样员工就相当于给你实习生做了品牌担保,会保证你的干活质量。
这样有学长介绍的实习还有个好处,就是有了mentor。
对于part-time来说,公司是没有义务像对待暑期实习生那样培养你的,所以如果没人罩的话很容易找不到方向,融入慢,也就只能做边缘的查查数这样的工作,做不到核心模块。
而且大部分只能做些辅助性的工作,不能上项目。
但如果有人一步步教你的话,加上你自己好学,肯下功夫,可能一开始就上项目。
如果能在初期performance就很好,很可能做的东西原来越核心。
而且如果项目经理对你的表现满意,很可能下面有项目会主动联系你,并给你更challenging的任务。
这样就是个良性循环,让你更快的成长。
我的8个月McK的实习经历就是这样的,从一开始做一些录入数据,查数的工作,到最后一个项目的时候自己负责一个项目模块。
这样的成长是跟莉莉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分不开的,她手把手教我如何查数,如何做chart;给我讲解项目的大体思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拆分问题;不断引导我进入核心模块,帮我挡去一些价值含量比较低的工作等等。
Again,梅尔顿基金会改变了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