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平法设计常见问题

建筑平法设计常见问题

建筑平法设计常见问题一、综合问题1、平法设计标准图籍包括哪几本,分别是什么内容?分别适用哪些构件?答:现行的G101平法系列图籍包括4本:03G101-1《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适用柱、剪力墙、梁三类构件;03G101-2《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适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九种常见的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04G101-3《筏形基础》,适用梁板式筏形基础(包括基础梁和基础平板)、平板式筏形基础;04G101-4《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适用于现浇混凝土楼面板、屋面板;2、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概念定义?答:框架结构就是由框架柱和框架梁组成的空间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就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一些剪力墙,以加强结构抵抗水平地震力的作用。

纯剪力墙结构就是整个建筑物都采用剪力墙结构,包括墙身、墙柱(暗柱和端柱)、墙梁(连梁、暗梁、边框梁)。

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指下面为框架结构,上部为剪力墙结构,在中间以框支柱和框支梁作为结构转换层。

3、什么是框支柱,什么是框支梁?答: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因为建筑功能的要求,下部大空间,上部部分竖向构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而通过水平转换结构与下部竖向构件连接。

当布置的转换梁支撑上部的结构为剪力墙的时候,转换梁叫框支梁,支撑框支梁的就是框支柱。

4、什么是短肢剪力墙?答:我国的容柏生院士首先正式提出短肢剪力墙结构体系,并扼要叙述了这种结构体系的构成、特点和设计原则。

指出,短肢剪力墙是指肢高厚比为4~6的剪力墙,它是介于异型框架柱(肢高厚比为2~4)和一般剪力墙(肢高厚比大于6)之间的一种剪力墙。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7.1.2条定义“短肢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一般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8的剪力墙”。

目前,现行国家规范或规程中尚未给出有关异形柱与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的条款。

5、 03G101-1第65页L配筋构造,注写1:“当端支座为柱、剪力墙、框支梁或深梁时,梁端上部筋取ln/3”。

那么,什么是“深梁”?答: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深梁是指跨高比不大于2单跨梁或跨高比不大于2.5的多跨连续梁。

另外,图籍的这一条必须注意。

当一道非框架梁两端支座的属性不同(例如一端为普通框架梁,另一端为剪力墙)的时候,这两个端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是不同的。

6、在03G101-1第19页和51页都提到了边框梁,那么,什么是边框梁?边框梁与框架梁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答:边框梁是剪力墙的一部分,和暗梁的作用类似,与墙身浑然一体,共同工作,自身并不独立。

边框梁不仅在顶层可以设,在任何一层都可以设。

边框梁在支座上的锚固与框架梁相同,有边框梁就有端柱。

边框梁没有Ln/3的构造,与框架梁不同。

03G101-1第51页中,边框梁只有一个截面图,可以理解为全长按此截面配筋。

7、 03G101-1第37页,抗震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有1.2%配筋率的说法,这个配筋率是个什么概念呢?它是怎么计算来的?答:所谓“配筋率”,就是钢筋的总截面积除以构件混凝土的截面积所得的比率。

但不同构件、不同部位所要求的“配筋率”,其计算方法有所不同。

03G101-1 图集55页所说的“柱外侧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柱总截面积。

03G101-1 图集56页所说的“梁上部纵筋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梁上部纵筋(如果有两排钢筋的话,两排都要算)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梁有效截面积为梁宽乘以梁的有效高度(“梁的有效高度”:当配一排筋时为梁高减35,两排筋时为梁高减60)。

二、基础问题1、基础梁在相交的节点位置是否重复布置箍筋?答:基础主梁的箍筋贯通布置的,基础次梁距离基础主梁50mm开始布置箍筋。

见04G101-3第28页。

2、平板式筏型基础端部无外伸时,下部受力筋在端部的弯折长度如何计算?答:平板式筏型基础端部无外伸时,下部受力筋在端部的弯折长度:“墙身或柱宽内≥1.7laE(1.7la) 且至板顶,其它部位按照板边缘侧面封边构造(伸到边并弯折15d)”。

见04G101-3第47页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端部无外伸构造”节点图和第40页梁板式筏形基础平板“端部无外伸构造”3、梁板式筏型基础与平板式筏型基础外伸时的封边如何做?答:参照平法图籍04G101-3第43页板边缘侧面封边构造,共分两类:一类为底部与顶部纵筋弯勾交错150后应有一根侧面构造纵筋与两交错弯勾绑扎;另一类为底部与顶部纵筋伸至端部弯折12*d,再配置“U”形筋封口;三、柱问题1、柱钢筋伸入基础内的长度是多少?答:柱在基础内的插筋,好多设计图纸会给出节点详图,若有节点详图可以依据图纸计算,若设计未给出则可参照标准图籍做法。

柱插筋在基础内的锚固和墙插筋在基础内的锚固类似,一是要“座底”(只有当基础厚度大于2米时,且设计在基础中配置了中间层钢筋网时,柱的插筋要求伸至中间层钢筋网后开始弯折,否则必须伸至基础底部开始弯折;),二是弯折长度和伸入基础内的柱纵筋竖直段长度有对应关系。

当竖直段长度≥0.5Lae(≥0.5Lae)时,弯折长度取12d;当竖直段长度≥0.6Lae(≥0.6Lae)时,弯折长度取10d;当竖直段长度≥0.7Lae(≥0.7Lae)时,弯折长度取8d;当竖直段长度≥0.8Lae(≥0.8Lae)时,弯折长度取6d;三是弯折长度最小不得小于150mm。

见04G101-3第32、45页。

2、“柱插筋”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存在柱插筋?其长度如何计算?答:我们通常说的“柱插筋”包括以下几个部位的钢筋:1、柱在基础内的钢筋。

施工时,这段钢筋伸出基础顶面Hn/3,插到基础底部支在基础底部钢筋上,弯折长度不小于150mm。

2、柱上层钢筋比下层钢筋多时产生的插筋。

插筋伸出楼面max(Hn/6、Hc、500)插入下层柱1.2Lae。

3、柱变截面时产生的钢筋。

插筋伸出楼面max(Hn/6、Hc、500)插入下层柱1.5Lae。

3、在03G101-1第37页中边柱顶筋在采用“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一)”进行锚固时,当竖直段长度已达到1.5LaE时是否还要进行弯折?如果要进行弯折,平直长度应为多少?答:柱纵筋无论何种情况均应伸至柱顶,边柱外侧柱筋至少到顶部再弯钩12d。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4.3条对此有规定。

4、 03G101-1第38页及44页的中柱封顶构造C节点图中,当直锚长度≥laE(la)时,此时柱纵筋是否不需要伸至柱顶后截断,只需一个锚固长度就足够了?在03G101-1第39页及45页的“梁上柱纵筋构造”中,插筋是否只需伸入梁内满足0.5laE(la)+弯折12d就足够了,而不必伸至梁底部?答:柱顶钢筋必须直达柱顶,否则柱未到头;柱纵筋必须伸至梁底,可按基础插筋规定。

5、柱顶钢筋遇两边梁顶标高不同该怎样锚固?例如,柱顶一边梁顶标高10米,另一边梁顶标高11米,且都为顶层,柱内钢筋该怎样锚固?是不是每边的钢筋按自己这边的梁锚固呢?答:柱钢筋设置到最高点,较低标高的梁钢筋锚入柱内,较高标高的梁与柱的连接按框架顶层端节点构造。

6、 03g101-1第9页,有“当为抗震设计时,确定箍筋肢数时要满足对柱纵筋‘隔一拉一’以及箍筋肢距的要求”是什么意思呢?答:即设置的箍筋至少隔一根柱纵筋拉住一根柱纵筋,不可以隔两根柱纵筋才拉住一根柱纵筋。

7、柱的箍筋加密区有哪些部位?答:1、底层柱柱根按照Hn/3的范围加密箍筋。

2、梁顶面以上和梁底面以下的加密区要“三控”(≥柱长边尺寸、≥Hn/6、≥500,取其最大值)。

3、梁高范围内箍筋加密。

4、当柱纵筋采用搭接连接时,应在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均按≦5d(d为搭接钢筋较小直径)及≦100的间距加密箍筋。

5、底层刚性地面上下各加密500。

6、这些柱箍筋加密区范围适用于抗震框架柱、剪力墙上柱(笔者注:此处指端柱、小墙肢,暗柱仅适用上述第4条)和梁上柱。

7、以上内容可以参见03G101-1第40页和第48页。

8、框架柱纵筋若采用绑扎形式连接,相邻纵向钢筋连接接头相互错开0.3Lae进行搭接。

看03G101-1第40页知道,在搭接区内箍筋要加密。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加密区是否包括两段搭接错开的0.3Lae范围?答:箍筋加密区应包括此范围,即加密区范围是2.3Lae。

9、 03 G101-1第40页“抗震KZ、QZ、LZ箍筋加密区范围”对底层柱的柱根箍筋加密区作了规定:“底层柱根加密≥Hn/3”,在第41页注释里又做了说明:“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柱根加密区长度应取不小于该层柱净高的1/3”。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答:上面问题的实质是:柱在什么位置是按照Hn/3的加密区范围加密箍筋的?也就是说这里的“Hn”指的是哪个部位?有以下两种情况:1、无地下室时,Hn指的是从基础或基础梁顶面至首层顶板下皮。

2、有地下室时,有两个部位。

第一个Hn是指从基础或基础梁顶面至最下一层地下室的顶板下皮。

第二个Hn是指从首层楼板上皮至二层楼板下皮。

另外,地下室的柱归入“基础结构”,箍筋宜全高加密。

10、柱在基础层锚固区内的箍筋设几根,组合方式是什么形式的?答:柱在基础锚固区内的箍筋间距应小于或等于500mm,且不少于两道封闭非复合箍筋。

此处的箍筋属于“定位箍筋”,是为了防止浇灌混凝土时柱纵筋偏离而设置的箍筋,因此只有外边的“大箍筋”没有里面的“小箍筋”。

见04G101-3第32、45页。

11、框架柱第一根箍筋距离楼板面的距离是多少?答:50mm,见04G101-3第45页。

12、柱圆形箍筋的端部互相搭接的长度是多少?答:参照平法03G101-1第40页的规定,圆形箍筋端部的互相搭接长度为la且大于等于300;13、对于高板位(梁与板顶板一平)、中板位(底面与顶面均不一平)的梁板式筏形基础中,柱纵向钢筋的插筋是否应伸至梁底?其在锚固区的箍筋如何设置?答:参照平法04G101-3第32页的柱插筋构造(二)的规定:柱纵筋应伸至基础梁底部开始弯折;筏型基础以下部分的箍筋布置应根据梁柱的截面关系进行确定:当柱截面宽于基础梁截面时,应按上柱加密区箍筋进行设置;当基础梁截面宽于柱截面时,应按上柱非加密区箍筋进行设置;14、03G101-1第67页的“框支柱部分纵筋延伸到上层剪力墙楼板顶,原则为能通则通”如何理解?答:指当前框支柱的某些纵向钢筋位置处于上层剪力墙的截面范围内时,则该部分纵向钢筋不应在本层弯锚,应连续伸入上层剪力墙的楼板板顶截断,其余不能连续伸入上层的纵向钢筋应弯锚入本层;四、剪力墙问题1、剪力墙墙身水平筋长度遇到暗柱、端柱、洞口时是如何构造的?03G101-1第47页有节点构造,但计算起来总是感觉很乱,有没有什么规律?答:1、先说剪力墙身和暗柱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