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永词两首》学案及答案

《柳永词两首》学案及答案

《柳永词两首》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词人柳永及其语言特色、创作风格。

2、理解作品情感,把握作品意境;学会借景抒情的手法;学会从情感、格调上鉴赏同一题材的不同诗词作品,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3、理解抒情主人公的离情。

二、知识链接:1、柳永(约987 年—约1053 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中了科举,因他作的《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的句子,宋仁宗说:“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因而落榜,柳永后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 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 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罗大经《鹤林玉 露》卷一)他的词集《乐章集》 。

2 、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

又称诗余, 长短句、曲子词。

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按字数的多 少可分为小令( 58 字以内)、中调( 59—90 字)、长调( 91 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 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 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 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 等)词调, 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它规定词的字数、 句数、平仄、韵脚。

词调很多, 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 叫做“词 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如西江月,又名 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

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三、课文阅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参差( ) 堤沙( ) 天堑( 罗琦( )豪奢 () 重湖( 羌管( )钓叟( ) 千骑( ) 乘醉( ) 骤雨( )凝噎( ) 暮霭( ) 今宵( )那堪( )2、填空) 珠玑( ) 叠巘 ((1)词的起源:兴起于,盛行于,并在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2)词牌和标题: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58 字以内)、(59—90 字)、(91 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代表作家有、等)和(代表作家有等)。

(4)柳永(约987—约1053),词人。

原名字,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3、阅读《望海潮》,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2)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5)“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6)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

请举例加以说明。

4、阅读《雨霖铃》,回答以下问题:1)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3)“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这六句写了什么内容?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话在上阕的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放在此处有何作用?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

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四、课堂练习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是()A、凝噎哽咽揶揄奖掖B罗绮犄角枸杞掎角之势、C 、参差差遣差劲差强人意D 、豪奢舍弃赊账设身处地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无语凝咽通霄达旦暮霭沉沉字字珠矶B、星辰寥若辰星良晨美景一年之计在于晨C 、嬉闹参差罗绮竟豪奢D、繁琐要言不烦东南形胜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有三秋桂子(深秋)C、对长亭晚(傍晚)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念去去(往前走了又走)4、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A、对∕长亭∕晚 B 、杨柳岸∕晓风∕残月C、更∕与何人∕说 D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也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B、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

C、曲调的名称(如“望海潮”“雨霖铃”等)叫做“词调” 或“词牌”。

D、古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调”“中调” 和“长调”。

6、有关《望海潮》一词,下列语句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

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B、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例如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写居民住宅的雅致等。

C、“市列”三局,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但词人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表现自己对普通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的反感。

D、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

后半段总结前文,赞美郡守。

7、对《雨霖铃》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柳永本是南方人,在汴京仕途失意,内心充满惆怅,决计离京赴外地。

但一想到要与恋人分别,将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凄苦万种,无以名状。

B、全词基调极其低沉。

诗人又善于借助人物的神态来烘托心情,如“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等,使低沉的基调更显低沉。

C、诗人擅长移情于景,擅长渲染氛围,使人物情感明朗化。

像“对长亭晚”与“兰舟催发”,都是情化了的语言,产生了鲜明的美学价值和诱人的魅力。

D、诗人充分发挥想像,进行了精心构思。

上阕面对秋天的傍晚,乃是实事、实景、实情;下阕设想别后情景,无疑为虚写。

全词正是运用这种实虚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完美形象,提高了艺术品位。

8、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钱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C、“念去去”二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用“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路修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五、拓展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

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就写出登临纵目、望尽天涯的境界。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刹瞬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 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象。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词上阕写景。

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优愁。

B.下阕抒情。

“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苦。

C.本词情景交融。

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

柳永词两首》学案答案三、课文阅读1、略2、略3、1)《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2)“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

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晚上,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

“嬉嬉钓叟莲娃”,是说渔翁、采莲姑娘都很快乐。

“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画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