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抗抑郁药物的优缺点关键词:抗抑郁药物、单受氧化酶抑制剂、三环内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摘要:①异丙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是指早期应用的经典药物,如地昔帕明、阿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主要阻断NA和5-羟色胺两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保持突触间隙两种递质有较高的浓度而起到抗抑郁效果,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是本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
②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是指早期应用的经典药物,如地昔帕明、阿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主要阻断NA和5-羟色胺两种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保持突触间隙两种递质有较高的浓度而起到抗抑郁效果,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正文:抗抑郁药系指具有提高情绪,增强活力的药物。
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
普遍公认的两类药物: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
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
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受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
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
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有明显的毒副反应,已基本被三环类抗抑郁药所取代。
研制新一代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主要目标应是作用时间短,可逆性及选择性抑制单胺氧化酶A。
此外,使用非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如果使用含酪胺的食物,容易引起高血压、高烧和惊厥等危象。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作为最早的抗抑郁药物,作为二线抗抑郁药,即当患者对其它抗抑郁药物无反应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副作用是使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引起高血压危象,表现为严重的枕部头痛,恶心,呕吐,血压聚升,瞳孔缩小及心律不齐等。
因此,高血压患者要禁用此类药物,如果服药后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停药并迅速降压治疗。
另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还可出现类似三环类的副作用。
因而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脏病患者禁用,老人需慎用。
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
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
三环类抗抑郁药大多数三环抗抑郁药具有抗胆碱作用,以阿米替林最强,可引起很多抗胆碱样不良反应,如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
正常人用丙米嗪以后出现嗜睡、头晕、血压稍降和口干、视力模糊等,感到倦怠和注意力难以集中;与正常人相反,抑郁症的患者用该药2-3周后,会出现明显的情绪高涨和精神振奋。
三环类抗抑郁药临床应用时间最长,药理作用研究得也最多最充分,简言之,其主要药理作用为:1阻滞单胺递质(主要为肾上腺素和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单受含量升高而产生抗抑郁作用。
2阻断多种递质受体,它与治疗作用无关,却是诸多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如阴滞乙酰胆大碱M受体,可能出现口干、视力模糊、窦性心动过速、便秘、尿潴留、青光眼加剧、记忆功能障碍;阻滞肾上腺素a1受体,可能出现加强哌唑嗪的降压作用、体位性低血压、头昏、反射性心动过速;阴滞组胺H1受体,可出现加强中枢抑制剂作用、镇静、嗜睡、增加体重、降低血压;阴滞多巴胺D2受体,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内分泌改变TCA的副作用,以外周性抗胆碱能副作用为常见,如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和体位性低血压,老年患者中可导致尿潴留,肠麻痹等。
对血压的影响和对心脏的毒性较大,可引起心肌损害,应密切观察心律及心电图变化。
还有诱发躁狂、双手细震颤及抗胆碱能性谵妄状态等副作用。
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药由于新药发展很快,新药层出不穷,如万拉法星、萘法唑酮等,但目前仍以选择性五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剂为主,临床应用这类药物也最多最广。
而某些抗精神病药如舒必利,抗焦虑药阿普唑仑、罗拉、丁螺环酮和中枢兴奋药哌甲酯的抗抑郁作用尚存在争议。
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是当前抗抑郁的首选药物,常见副作用少,主要有恶心、头痛、紧张不安和失眠。
此类药物对性功能有影响,轻者引起性快感缺失,重者可致性功能障碍如阳痿等,停药后可渐恢复正常。
正是由于该类药物的高度选择性,所以副作用相对较少,病人对该药的依从性高,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类新药。
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SSRI类药物,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
其特点是抗胆碱能的不良反应小,对心血管等脏器的影响小,镇静作用较轻,患者耐受性好,服用方便。
SSRI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另外还有头疼、失眠、皮疹和性功能障碍等。
其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不良反应比三环类药物轻。
其在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头疼、头晕、焦虑,在用药的初期,病人可能会出现焦虑的加重,因为其作用于五羟色胺神经递质会出现焦虑反应,但在后期会具有抗焦虑的作用。
其它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会出现失眠、困倦、乏力以及口干、多汗、震颤,甚至痉挛发作、兴奋、转噪等。
本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常见常见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便秘。
过敏反应只有个体病人会见到,表现为皮疹。
性功能障碍的不良反应也比较突出,会有阳痿、射精延缓、性感缺失等。
其他的不良反应还有罕见有低钠血症、白细胞减少等。
目前在治疗中使用的SNRI类药物主要是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
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选择性的抑制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升高,达到治疗的作用。
此类药物的适应症主要是抑郁症、焦虑症以及难治性的抑郁症。
有严重的肝、肾疾病的患者以及高血压、癫痫患者应该慎用,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的药物联用,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中枢五羟色胺综合征。
不良反应分类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其他撤药反应传统药TCAs镇静、抽搐口干、便秘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血压低传导阻滞过量致死孕妇慎服明显MAOIs激越、震颤口干、便秘溢乳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孕妇禁用食药禁忌多明显新一代药SSRIs激越、失眠恶心、腹泻厌食性功能障碍体重增加轻微5-HT综合征轻微SNRIs激越、震颤恶心、口干性功能障碍血压升高剂量依赖性作用明显明显NaSSA镇静、头晕食欲增加体重增加血压低心悸粒细胞减少轻微补充:其他不良反应(1)孕期和哺乳期用药:妇女产后及孕期,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很多会出现抑郁的情绪,所以需要关注此类人群的用药。
通过分析SSRI类新型抗抑郁剂,还有SNR类、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它们对孕期妇女和产后抑郁的影响,从致畸性、新生儿的毒性、行为的异常及对哺乳的影响几个方面综合得出的结论,传统抗抑郁药特别是单胺氧化酶抑郁剂禁用于孕期妇女(2)体重增加:根据统计分析,总体而言,传统的药物对体重增加影响比较明显,特别是阿米替林影响比较大,在为期3到8周仅仅是一个急性期治疗当中,会导致病人体重增加大约在2.5公斤。
此外,去甲替林、氯丙咪嗪增加也是比较明显的。
新型的抗抑郁剂它会导致体重较明显的增加,米氮平新型抗抑郁药最为明显的。
再如SSRI的西酞普兰、舍曲林也会有一定程度影响。
总体而言,体重增加是抗抑郁剂的共性问题。
有很多药物可以引起,但也有患者个体差异问题。
很多抑郁症患者需要一年以上的长期治疗,如果长期用药中导致体重增加,不仅仅不美观,可能还会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相关问题如高血糖、高血脂等,所以关注体重是非常必要的。
(3)性功能障碍:新型抗抑郁剂像氟西汀,性功能障碍总体发生率58%左右。
主要涉及到的性功能障碍类型有性欲降低,射精延迟或者是性高潮的缺乏等。
西酞普兰总体发生率73%,文拉法辛总体发生率67%,帕罗西汀总体发生率也在70%左右。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性功能障碍是抗抑郁剂的共性问题,发生率比较高。
同时,它和自杀一样有时很难进行区分,既可以是抑郁症症状的一部分,也可以是药物引起的,需要我们进行详细分析。
比如用药前后性功能的变化,疾病转轨跟性功能障碍的关系,需要医生进行非常详细的询问和判断之后才能得到结论。
随着社会进步,患者性功能的受影响程度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抑郁症是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治疗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有症状的控制,还有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4)撤药综合征:TCAs的撤药综合征发生率为16%-100%,突然停药发生率高,高剂量发生率高。
症状常在1-2天内出现,一般轻微,持续时间短(<7天)。
症状表现在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心血管系统、或神经精神方面、也可包括睡眠障碍,这些症状很可能由胆碱能症状反跳所致。
根据药物撤药综合征的发生率,最高的是帕罗西汀、文拉法辛、TCAs、MAOIs,中度的是氟伏沙明,较低的有西酞普兰、氟西汀、舍曲林、安非他酮、米氮平。
(5)药物相互作用与5-HT综合征:药物相互作用的产生,除了发生在药效学层面,在药代学层面也可以发生,特别是在综合医院中,很多抑郁症患者同时患有躯体疾病,甚至有躯体疾病的患者会出现抑郁症。
所以在这个人群中,需要治疗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更是一个大的问题。
5-羟色胺综合征往往是合并用药时发生,合并了多种影响5-羟色胺能系统的药物。
如SSRIs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时可产生,因为5-HT受体活动过度状态,SSRIs抑制5-HT再摄取,MAOIs抑制5-HT降解,两者对5-HT系统均具激动作用。
临床表现为出现腹痛、腹泻、出汗、发热、心动过速、血压升高、意识改变(谵妄)、肌阵挛、动作增多、激惹、敌对和情绪改变。
严重者可导致高热、休克,甚至死亡。
总之,传统抗抑郁药中TCAs和MAOIs心脏毒性大、过量易致死。
新一代抗抑郁药的使用,青少年用药,应严防自杀风险增加,孕期和哺乳期用药相对安全,但有一定风险。
体重增加、性功能障碍和撤药反应仍值得重视。
抗抑郁药不当合用可导致5-HT综合征。
新药的恶心、腹泻替代了老药的口干、便秘等症状。
附录:参考文献药学导论(第2版)——毕开顺抑郁症完全指南——约翰·韦瑞医学博士奥克兰大学荣誉教授徐俊冕SSRI类抗抑郁药的临床应用经验[J]国外医药实用医技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