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析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更应与时俱进
一、目前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重专轻文,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
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曾经的失败让他们对语文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
很多学生进职校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加之学生们清楚的知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就业直接产生很大
的影响。
所以有的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全力学好专业,获一技之长就行了。
2.学法单一,影响着语文知识的积累。
职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语文的视野仅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学生把语文学习等同于学习任务。
这样,语文的工具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
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了生活的多彩世界。
美国教育家华特·可乐涅斯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就是说语文的作用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上,它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
3.教法陈旧,制约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职校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大都是在中学时期接受的普通教育,在大学时期接受的是面向普通中学的师范教育,工作后接受的是继续教育,所以普教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职校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需求和语文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必然。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为目的,切实为职业教育服务。
在职业教育由规模型向质量型,由学历型向素质型发展的今天,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无疑是体现职业培养特色,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教育增强实效,纵深拓展的必然要求。
为此,职校语文课程要以“智能双向发展,说写两翼并举”为宗旨,在教学中培养并促使学生形成各自的职业技能。
二、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1.改变教学观念确立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职校语文课程历来以讲读教学为中心,突出阅读能力,讲究以读代写。
其特点是按金字塔式结构纵向组合教学内容,讲读教学主线突出,知识结构层递分明,长于自我发展。
但其明显不足是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不强,智能发展主干不分明,训练实效性不突出,与职校培养目标相距甚远。
尽管近几年来,职校语文教改力度加大,逐步形成了语体、文体相融,听说读写并进、依序扣格、整体优化的教学格局,但讲读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说写教学的发展目标往往难以落实,实用性智能开发尚未真正确立。
在社会转轨变型、竞争益剧的新形势下,其人才培养的适应力已经或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
实现这一质的跨越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观念,准确定标,确立课程的实用性,这显然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的职业性原则;教学的适应性原则;教材的简约性原则。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简约有效的认识迁移过程。
职校语文教学内容繁复,头绪错杂,课时偏紧,任务重大。
2.转变课堂设置,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一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只有学好语文知识,掌握好母语,才便于其它学科的学习。
字词不识,理解能力较差,其它学科的学习无从谈起。
二是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态度、习惯、创新能力、发展意识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课堂上才能流淌出和谐的音符。
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
许多教师作了大胆尝试:质疑讨论、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入课件、走进自然、实地参观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如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活动。
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文学社团、报刊、电台、广播站、让学生当编辑、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演、演员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以此拓宽对语文的学习。
3.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是表达思维的有力工具。
思维之于表达,正象”
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出奶,纾吸壤而出漆。
“(郭沫若《读(随园诗话)札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在课堂上,教师的启发能使学生激情喷发,神思飞扬。
生动活泼地演说能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使他们突破思维的定势,拓展思维的空间,独辟蹊径,立意独到,运思灵敏,文思泉涌,提高表达的独创性和应变力。
要改变语文课的被动教学,把课堂从以教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为主是另一个关键,这是培养学生”说讲“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4.广泛阅读,提高语文的实用能力。
突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非无视阅读积累的功能,而要从学生的实用功能出发,变传统的”你中有我“为现在的”我中有你“。
阅读之于写作,其直接目的不仅是积学储宝,启思益智,更重要的是借鉴引路,促进表达。
究其实质,在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四种阅读类型中,前三种阅读的能力与技巧,仅为基础,创造性阅读才是根本。
只有立足于表达创造的需求,加强阅读促写的指向性,才能真正改善阅读的品味,提高阅读的效能,臻至发展的佳境。
阅读与写作应在寻求深层融合的基础上,确立好主从关系,形成以写作表达为主干、以写联读、说写同步的新格局,使阅读借鉴从属于写作表达,为促进说写实用能力的综合发展,起好铺路搭桥的作用。
作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
同时,与前几年相比,职业教育无疑正处于一个投石问路的新时期。
这既有社会大气候的原因,
也有职业教育自身的原因。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多从自身找找原因,多多学习教育理论,渗透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
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不拘泥于过去,善于把握时代的脉膊,才能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人。
同时,也为带动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