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

川师大四中初2017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Array确答案字母代号填在下面的答题栏内)1.据清通州(今南通)人刘长华《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以后,一直开到南京。

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

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A.准许设厂B.协定关税C.驻兵使馆D.割占香港3.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A. 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B.国家主权不断丧失C. 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4.“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B.八国联军侵华期间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5. 一家日本企业得到清政府的同意,在重庆开设了一家工厂。

你认为此事最有可能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天津条约签订后C.北京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6.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由兴盛走向衰亡的事件是()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天京事变 D青浦大捷7.鲁迅说:“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

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

中国近代史上最能体现“以华制华”策略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8.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 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各占一半B.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C.主权不完整,有封建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D.既是殖民地又是封建社会9.洋务派没有把下列哪一项作为“夷”之“长技”( )A. 议会制度B.科技教育C.机器生产D. 军事技术10.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

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创办了A.轮船招商局B.福州船政局C.汉阳铁厂D.江南制造总局11.“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

”能够印证“始而言技”的史实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洋务运动12.“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B.较为有效抵制外国经济扩张C.将外商排除出中国市场D.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13.王嘉宾,南京高淳人,出生于1865年,死于1913年。

13 岁考取秀才,28 岁中江南乡试第一名(解元),30 岁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30 岁后,他参加的政治活动可能有①戊戌变法②辛亥革命③新文化运动④五四运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4.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

这次行动是A.强学会成立 B.《万国公报》创办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开始15.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该运动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6. 历史研究小组在研究某个政治组织时,搜集到了下列材料,他们在研究的是A.兴中会B.同盟会C.强学会D.国民党17.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

”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最有可能属于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地主阶级顽固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18.《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其中第二次“大革命”A.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它”高举的旗帜应是A.自强求富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实业救国20.右图是民国时期云南侍学馆颁发给学员赵熙泰的结业证书。

他结业的时间应该是公元A.1913年 B.1924年 C.1925年 D.1937年21.小明在阅读中,发现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第二种说法中社会思想的变革是指A. 维新变法B.民主、科学C.马克思主义D. 民主共和22.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的()历程。

A.洋务运动B.民主化C.改革开放D.近代化23.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

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

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林则徐在禁烟时说:“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B.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C.《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D.百日维新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4.“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民主制度…”。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西方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A .洋务派B .顽固派C .维新派D .革命派25. 清末诗人黄遵宪在《台湾行》一诗中写道:“天胡弃我天何怒,取我脂膏供仇虏。

”诗中的仇虏指的是 ( )A 英国B 日本C 法国D 德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16分)情境分析题: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情境一 八(1)班同学对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看法不一。

某同学引用了学者冯天瑜的观点:“足可垂之青史的,从破坏一面言之,是推翻延续两千余年已成为社会进步严重障碍的专制帝制,…从建设一面言之,则是创建宪政共和。

”分析:(1)情境中的某一历史事件指什么?(2分)(2)情境中“专制帝制”结束标志是什么?“宪政共和”政府名称是什么?成立于何时?(6分)情境二 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分析:(3)该情境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 (2分)(4)这一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4分)(5)情境中 “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么? (2分)27.(14分)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他们用民主和科学来概括欧美工业文明的精神的时候,已经超出了仿效某个具体建制的轨迹。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何屡屡失败……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西洋式的国家”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 下午,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000人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6月3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厂罢工和商店罢市……6月28日和会对德和约签字,中国代表团拒绝出席此次全体会议,没有在该项和约上签字!——金冲及《二十世纪史纲》(1)材料一中“民主社会……在中国……屡屡失败”具体指哪些史实?(4分)据材料指出“他们”认为民主社会在中国屡屡失败的原因。

(2分)为此“他们”做了怎样的努力?(2分)(2)据材料二归纳能够反映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屈辱外交的具体史实(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2分)28.(20分)综合探究:西方列强的侵略,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思考和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在一过程中,中国社会在苦难中不断走向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 1842年中英在军舰上签约的场景 图二 1901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约场景材料二 洋务派全盘建设的事业动机是国防,所以军事建设最多,现就洋务派的军事建设,择其要材料三材料四 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

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2)据材料二,归纳洋务派进行军事建设主要措施。

(6分)(3)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宣传的是什么思想?发生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4分)(4)材料四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4分)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期中抽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每题2分,共50分。

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在下列对应的表格内。

50分)26.情境一:(1)辛亥革命。

(2分)(2)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

(2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

(2分)情境二:(1)《辛丑条约》。

(2分)(2)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3)清政府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2分)27. (1)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2 分)原因:近代中国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

(2分)努力:发起新文化运动。

(2分)(2)史实:举行游行示威,高举旗帜(口号),(学生罢课),工厂罢工,商人罢市,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