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是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在讲这个问题之前,先告诉大家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1.60元夺去了一个小学生的生命。

某村委会决定,为提高小学升学率,实行考试不及格的要罚款的制度。

一个学生因缴不出1.60元罚款,被拒绝参加第二次考试,结果,喝农药自杀了。

这是片面用考试分数、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结下的又一恶果。

血的教训再一次呼唤高考制度的改革,呼唤高考多样化,同时也呼唤基础教育阶段要建立自身的科学的评价制度。

要下决心进行探索,不搞出一套科学的、正确的、完善的办法来,实施素质教育还会遇到严重障碍。

实施素质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套好教材,还要有一个适合素质教育需要的科学的评价制度。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湖南汨罗市,上海南市区、嘉定区,广东广州市,江苏江阴市等地在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方面已经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已经有了初步成果。

根据完善办学条件,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确定评价项目,在评介中增加了音、体、美、劳方面的权重,增强了外部环境的权重,使之能形成一定的导向机制,这种探索是十分可贵的。

特别是汨罗市还有一个对党政干部评价的制度,非常好,汨罗市委组织部、市教委、市督导室三家发文:评价乡镇、村的党政干部政绩时,按教育地位、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尊师重教等方面来评分。

这些经验都很好,今后要逐步建立一批实验县,每个省、市、自治区都要抓1——2个点,作为素质教育实验点,包括建立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积极开展试验。

以后要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这方面的经验。

“九五”期间,连续抓五年,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就会由无到有,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并形成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文为柳斌同志1996年6月27日在全国的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汨罗研讨会上的讲话节录)实施“六优工程”推进素质教育一、优化教育思想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前提。

二、优化教育环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这要求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并建立区域推进机制,将素质教育纳入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三、优化招生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四、优化教学过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五、优化评价体系(包括对学校、学生及校长、教师的评价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六、优化师资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

试论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换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近年来国内教育理论界热烈讨论的问题。

实践中,在普通教育领域内,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验。

要“应试”为“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之必然。

然而,怎样认识与完成这种基础教育职能的转换,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恢复和振兴,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

重视科技、人才与教育,已成为社会的主流。

追求知识、渴望成才,成了每个青少年学生的奋斗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基础建设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可是,由于社会变革时期,我国教育的特殊职能和作用,加上一些社会原因,也给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社会上的“文凭热”.“学历主义”的思潮,将基础教育完全纳人升学的轨道,社会、家庭、学生视进高等院校为唯一的成才之路。

这样,一方面加剧了高校的升学竞争,另一方面,其直接后果便是基础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错误倾向的出现,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侨”的局面。

从心理上给教师以及学生带来巨大压力。

基础教育变成升学教育,普通中学变成了“升学工厂”,它不仅阻碍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损害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在升学教育的指挥棒下,过早专业化与片面发展,造成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的严重缺陷。

改革势在必行。

1991年李鹏总理在“八五计划和十还规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

要提高全民族素质,教育是基础,是关键。

因此,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升学工厂”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地,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这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二人的素质具有两种内涵,一是素质的生物性,它是个人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也叫作遗传素质;另一则是素质的社会性,它包括人的个性心理品质与知识能力结构两个后面,后映着人类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中的基本结构与要求。

两者之中,人的生物素质成为个人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社会素质则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和观念上的规范和指导。

两者从内外两个层次构成了人的整体素质。

由此,可以将素质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依照教章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通过青少年自身主动积极的实践活动,培养起青少年以生物素质为基础的合理的整体素质结构的教育。

素质教育既包括对青少年生理、心理,也包括知识与道德.智力与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概念。

素质教育的提出并非偶然。

它是现代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素质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必然反映一定社会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产生的重要动因。

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每一进步都会不断给人的素质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这种要求又必然通过教育这一有效途径而得以实施。

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便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这一要求。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人民出版社)。

学校教育的过程,其实质便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既包括科学文化的个体社会化,也包括思想品质的个体社会化。

处在身心迅速成长期中的青少年,能否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有效地完成上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有限的期空范围内高效地掌握人类几千年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实施何种教育。

三提出素质教育,是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的迫切呼唤。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会给基础教育的原有观念带来深刻的变化,也给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不仅会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起学生合理的素质结构,改变片面的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将促进教育目的与社会需要的统一,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首先,要明确教育目的,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1986年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在一段时期内,在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上产生了严重背离的现象,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相联系的应试教育成了目前基础教育中的主要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使学校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偏离,也使多数学生在身心发展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尽管几年来,教育领域内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思想进行了严厉批评,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然而其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在教育观念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而将思想集中于诸如智能素质、创新意识、科技精神、经济观念等单一素质与观念的改变。

素质教育的提出,克服了这种缺陷,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带来教育观念的改变,也带来人才观念的更新。

素质教育以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建立合理的人才素质结构作为核心和基础,它将促使人们对于基础教育职能的更加清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完成基础教育任务。

其次,冲破旧思想,建立以素质发展为核心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

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它是我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特殊产物。

这一点,可以从对其产生的原因的分析中看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对教育的过高过热的期望值以及片面的人才观念。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由于历次政治运动的干扰,给学校工作造成严重破坏。

特别是十年“文革”更使教育完全成为政治运动的工具。

粉碎“四人帮”以来,教育百废待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使我们看看了我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技术上的巨大差距,看到了我国教育落后的严重局面;重视教育、振兴科技,便成为国人的共识。

学校教育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全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以追求高学历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

学校被视为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又沉渣泛起,成为许多人的普遍心态。

这一切将基础教育纳入了一个错误的轨道。

一方面,社会将基础教育简单地看作升学教育,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包括社会舆论也以升学率的高低来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提高升学率也就自然成了学校办学、教师工作的唯一目标。

在这样的外围条件下,学校办学方向的偏离,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可否认,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短短十年多,基础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然而它相对于整个基础教育培养的沉重而言毕竟是少数。

为了少数而毁了多数,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不言自明。

其次,我国人口多,就业机会相对少,而高校在就职上的优越性就成为吸引学生为之奋斗的诱人条件。

学生、家长将升入高校作为谋了铁饭碗和优越生活条件的重要跳板。

我国高等学校存在的“官本位”,以及在分配制度上的统分统包,都成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内部心理动因。

由此可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从学校内部进行改革,也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形成偏向的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要科学认识教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改变基础教育的单一结构,形成科学的人才观。

同时,要切实改变现有的对基础教育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

建立起符合教育规律,体现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质量的评价建立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以促使学校双重职能的发挥。

第三,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要完成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换,必须对基础教育进行全面改革。

这种改革涉及到基础教育的诸方面。

如教育体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

针对目前的实际,除了加强教育目标管理,确立科学系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之外,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便是建立一套以素质教育发展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现行中小学课程体系,是我国特定的发展阶段,为适应升学为主的课程体系,其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

它集中表现在内容单一,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缺乏知识性。

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就是要在基础教育中,自始至终贯彻对学生素质的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地发展。

素质的特性决定了素质教育应该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