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油供需及运输规划(以下资料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代表个人观点,仅作参考)一、我国原油进口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是世界原油生产大国之一,但同时也是原油消费大国和原油进口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致使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对原油的依赖程度日趋加深。
根据我国未来能源的供给情况,煤炭将仍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但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原油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将会有所提高。
(一)原油供需平衡现状及原油进口需求预测1、原油供需平衡现状我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尤其是人均石油资源量更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8%。
消费增长、资源短缺、依赖进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石油消费需求相应快速增加,原油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内原油产量已跟不上消费量的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8%,1997-2008年一直徘徊在1.6-1.9亿吨之间。
而同期,原油消费量年均增速达6.4%,目前消费量已达到3.6亿吨,产消缺口达到1.7亿吨。
自1993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国内原油供应保证率不断下降,自2004年起下降到60%以下。
为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进口原油规模迅速扩大,到2003年进口量已达9112万吨,2004年突破1亿吨,2008年达到1.79亿吨,与1990年相比,18年间原油进口量增长了61倍多,年均增速高达25.7%;而同期原油出口则迅速减少,2008年出口量为373万吨,仅及1990年的1/6左右。
由下表可知,随着我国原油资源保证程度的不断下降,原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加,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目前中国对国外原油资源的依存度已达50%。
90年以来原油产量和消费量示意图90年以来原油进口量示意图2、原油进口需求预测以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
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形成的市场需求带动下,以钢铁、化工、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快速成长,推动我国向重化工主导的工业化后期推进。
重化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未来我国能源需求与国内供给的缺口也将日益增大,对国外能源的依赖也将越来越大。
根据我国石化工业发展规划,未来我国原油加工发展总体上将争取大致维持与同期油品市场需求增长同步.未来10-15年我国原油产量基本只能维持在目前水平或略有提高的 2.0亿吨左右,消费需求缺口只能通过进口油源弥补。
预计到2015年原油消费量将达到5.31-5.74亿吨,2020年为6亿吨以上。
根据估算,2015年和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将分别达到3.31-3.74亿吨和4.0亿吨以上,其中海上进口量分别为2.81-3.24亿吨和3.25亿吨以上。
中国原油产量和进口量现状及未来预测单位:万吨年度2008 2015 2020 国内产量18973 20000 20000 进口量17899 33100-37400 40000 其中:海上进口15997 28100-32400 32500(二)我国进口原油运输区域分析从我国进口原油的地区分布看,在初期进口量较少时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随着进口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及东南亚本地经济发展对原油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进口原油已主要转向中东、西非地区。
2008年我国进口原油总量17889万吨,其中从中东地区进口量8962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0.1%;非洲地区进口4613万吨,占进口总量的25.8%;亚太地区进口205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1.5%(详见表1-4)。
随着我国进口原油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国家将实施原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对有原油出口潜力的国家和地区,如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非洲等,将通过多种贸易形式加强与这些地区的原油贸易,以便建立安全、稳定、可靠的原油进口渠道和经济的油源,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进口的原油量。
我国原油外贸进口量及地区分布单位:万吨、%2001年2003年2005年2008年中东3885.8 55.3 4628.6 50.8 5985 47.1 8962 50.1 亚太1250.8 17.8 1418.0 15.6 969 7.6 2059 11.5 非洲1208.6 17.2 2218.2 24.3 3834 30.2 4613 25.8 其它681.6 9.7 848.0 9.3 1920 15.1 2255 12.6 合计6026.3 100.0 9112.8 100.0 12708 100.0 17889 100.0就国际原油分布和全球石油消费发展,未来我国进口原油可供选择的空间不容乐观。
俄罗斯远东贝加尔湖附近油气资源,距离我国东北和华北较近,很适于我国加工利用,但面临日本等邻国的强烈争斗。
俄中原油管道目前正在推进中,其进口数量估计也就只能抵平同期大庆原油产量下降部分和东北地区新增加工能力的一部分,预计在1500万吨左右。
哈萨克里海东岸地区资源丰富,目前哈中原油管道项目已经实施,可提供向中国供油2000万吨/年的能力;二期项目也正在推进。
此外,中缅原油通道也在积极建设,预计能力也在1500万吨左右。
总体而言,未来我国进口原油仍然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地区,并主要依赖海运进口,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新增原油加工量将基本来自海运进口原油。
这也决定了我国未来进口原油仍将主要采用超大型船舶海运进口。
就海运通路能够达及的资源看,东南亚产油国将因本地区经济发展,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而使石油出口规模迅速萎缩,不再可能大量向我国出口原油;而距离我国很近的俄罗斯撒哈林岛油田的开发,虽有望成为我国一个新的比较经济适宜的进口原油来源地,但由于原油生产开发刚起步,在可预期的时间内,其原油出口规模最多也只能达到3000-4000万吨/年,而且还要面临韩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争斗,预计未来可供我国利用的资源量最多也就几百万吨。
未来能够长期为我国所利用的油源主要还是中东和正在发展中的非洲地区,预计中东将继续作为我国进口原油的第一大资源来源地,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50%左右;来自非洲地区的进口原油比重也将维持在25%左右。
我国进口原油规模和进口油源分布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以及船舶大型化的技术经济优势,决定了我国未来原油进口采用超大型船舶海运进口最为经济、便捷,相应的我国在沿海大连、青岛、宁波、舟山、湛江等地建设25万吨级以上的原油码头,并布局建设国家战略原油储备基地,以适应我国原油海运外贸进口需要。
二、我国原油运输方式解析(一)管道2008年,我国共建成原油管道1.7万公里、成品油管道1.5万公里、天然气管道3.3万公里,海底管道3000公里。
除去厂(场)内生产管道,我国油气管道里程为5.83万公里。
我国陆上油气资源大都分布在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
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决定油气管道呈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的布局,如已建成的西部管道、西气东输管道、大庆油田外输等管道。
另一方面,我国海上油气开发也具有一定规模,油气管道呈由东向西布局。
近年来,我国管道建设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西气东输、甬沪宁原油管道、西部油管道等大型管道建成投产,油气管道骨架已初具规模。
(1)西北通道管道西北通道主要担负新甘青地区各油气生产基地油气外输以及西亚进口油气输送任务。
通道由中哈原油、西部原油等管道组成。
(2)东北通道东北通道主要担负辽吉黑和蒙东地区等油气生产基地油气外输任务。
通道由庆铁-铁大、铁秦-秦京等管道组成。
(3)东部通道东部通道主要担负华东、华中地区油气供应任务,以海上进口为主。
通道主要由天津-燕山、大港-石家庄、黄岛-东营、鲁宁、甬沪宁、沿江等管道组成。
(4)西南通道西南通道主要担负我国西南地区油气的输送任务,主要由中缅等管道组成。
(二)港口2008年,全国沿海共有原油专业化泊位73个,年通过能力达到34693万吨;其中主要原油接卸港9个,34个专业化泊位,通过能力28639万吨,占到沿海总通过能力的82.5%。
同年,全国沿海港口原油吞吐量25790万吨,从总体上来看,原油专业化泊位能力比较富裕;其中,9个主要港口原油吞吐量23070万吨,占到沿海原油总吞吐量的89.5%。
我国外贸进口原油主要依赖大型深水专业化泊位。
2008年全国沿海港口15万吨级以上原油专业化泊位16个,年通过能力22586万吨,占到沿海总通过能力的65.1%;全国沿海外贸原油进口量15997万吨;其中通过其中15万吨级以上泊位的量达到15598万吨,占到总海运外贸进口量的97.5%。
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秦皇岛港和南京港。
秦皇岛港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原油下水港,2008年接卸原油261万吨,出港453万吨。
南京港是长江沿线重要原油中转港,2008年接卸原油1042万吨,出港454万吨。
(1)辽宁沿海目前,辽宁沿海已经形成以大连港为主体油气水运通道布局,主要通过大连港、锦州港外贸进口,利用港口疏运管道供应辽宁沿海锦西、大连、西太平洋等炼厂,部分通过后方管道和铁路输送至东北区域其他炼厂。
(2)津冀沿海目前,津冀沿海已经形成了以天津港为主体的油气水运通道布局,主要通过天津港街卸外贸进口、二程中转及渤海海上油田原油,利用港口疏运管道联系后方天津-燕山、天津港-天津石化、南疆-大港、天津-沧州原油管道供应后方天津石化、大港石化、燕山石化、石家庄炼化、沧州炼化等炼厂,利用公路主要供应山东地区地炼。
(3)山东沿海山东沿海目前已经形成以青岛为主体的外贸原油接卸,以烟台、威海等港为主的二程接卸布局。
青岛港现有20万吨级兼顾25万吨级的原油接卸泊位1个,通过能力1700万吨,目前吞吐量已经超过设计能力。
主要通过东黄输油管道(复线)、东临输油管道(复线)、沧临输油管道供应山东省青岛石化、齐鲁石化、济南炼厂等以及与胜利油混合供应河北的石家庄炼化、沧州分公司等炼厂。
此外,还进一步通过鲁宁管线与胜利油混合供应长江沿海五炼厂。
(4)长三角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以宁波、舟山港、上海为主体的外贸进口原油接卸和以长江沿线港口二程接卸港口布局。
主要通过甬沪宁管线和水水中转进江至南京港,再由仪长管道或长江驳船队供应长江三角洲及沿线镇海炼化、上海石化、金陵石化、高桥石化、扬子石化以及清江、扬州、泰州和杭州等小型石化企业。
此外,利用青岛进口油与胜利油混合通过鲁宁管线向沿江安庆石化、九江石化、武汉石化、长岭石化、荆门石化五大炼厂。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建成接卸外贸进口原油的大型泊位有5个,即宁波算山2个、大榭1个和舟山岙山1个、册子岛1个,拥有总接卸原油能力7200万吨。
(5)福建沿海目前,福建沿海是以泉州港为主体的油气水路总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