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典针法历史沿革

古典针法历史沿革


18
概述:
三刺是将皮内、皮下、分肉间分为浅、中、 深三层进行针刺的方法。 目的:驱祛外邪(阳、阴邪),保留谷气(正 气)。

19
(七)导气法
《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 气。” 导气法是入针和出针速度均匀缓慢的针 刺法,调气法之一。本法与“疾而徐”、 “徐而疾”不同速度的针刺法大不相同, 相当于近人所称“平补平泻”法。 目的:使邪气(逆乱、郁结之气)散溢, 真气(经气)得以通畅。

20
二 《难经》论刺法
(一)荣卫补泻法 1. 理论:《难经 · 七十六难》谓:“当补 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 气……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卫为阳,行于体表;营血属阴,在里, 行于经脉中。补法应取卫阳之气,泻法 应弃置荣阴之邪气。

21
2.荣卫补泻法-操作
《难经·七十八难》谓:“得气,因推而纳之, 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医学入门》:“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 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 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其实也”。 也即指在针刺得气基础上,将针推进下插,引导 卫阳之气纳入深层,为补法;将针从深层动而上 提,引导营阴之邪气向外发散,是谓泻法。

8
3 缪刺与巨刺比较
缪刺在取穴上与巨刺相同,也是“左病取右、 右病取左”交叉取穴,但在适应证和方法上有 区别。《素问·调经论》说:“身形有痛,九 候莫病,则缪刺之”。邪在于络,未传入经脉, 故九候没有出现病脉,这时适宜用缪刺法。 《素问·缪刺法》论缪刺、巨刺之别:“邪客 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 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 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 故命缪刺。”
14
(五)五刺
《灵枢·官针》:
“凡刺有五,以 应五藏”。这是从五藏应合五体(皮、 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 法,故又名五脏刺。 五刺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 合谷刺和输刺。
15
五刺原文1、2
《灵枢 · 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
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 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取皮气, 此肺之应也;二曰豹纹刺,豹纹刺者, 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 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3
2.补泻依据
辨别虚实 审察形神 明辨经络

4
3.补泻方法
迎随法 徐疾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呼吸法 开阖法

5
(三)九刺
概述:《灵枢·官针》:“凡刺有九,
以应九变”。所谓变者,是指不同性 质的病变,九刺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 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及应用九种不同 的刺法。 (注: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在 “毫针的临床应用”中已有阐述.)
以手直心苦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 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 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 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 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
11
原文3、4、5
三曰恢刺,恢刺,直刺傍之,举之前
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曰齐刺,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 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 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纳一, 傍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16
原Hale Waihona Puke 3、4、5 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
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 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 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 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 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 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17
(六)三刺

《灵枢·官针》: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 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 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致肌肉,未入分 肉间也。已入分肉间则谷气出。故刺法: 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 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 以下谷气。”
1
(二)针刺补泻法肇基
1.补泻原则 1.1 全身疾病补泻原则:《灵枢·九针十 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 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1.2 经络补泻原则:《灵枢·经脉》: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
补泻原则
1.3 补泻先后:《灵枢·终始》:“阴盛 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 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1.4 补泻禁忌:《灵枢·根结》:“形气 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 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 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阳 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
6
1 九刺简表


输 刺 刺诸经荥输、藏输;取荥穴、输穴、背俞穴 远道刺 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上病下取 经 刺 刺大经之结络经分;刺大经 络 刺 刺小络之血脉;刺血络 分 刺 刺分肉之间;刺肌肉

7
2 九刺简表
大写刺 刺大脓,以铍针;外症泻热、泻水 毛 刺 刺浮痹皮肤;皮肤浅刺 巨 刺 左取右,右取左;左右交叉取穴 焠 刺 刺燔针取痹;烧针后刺,随痛处取穴

9
(四)十二刺
《灵枢·官针》:
“凡刺有十二节, 以应十二经”。“节”是节要之意。 刺法有十二节要,故能应合于十二 经的病症,又称“十二节刺”。 十二刺包括:偶刺、报刺、恢刺、 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 浮刺、阴刺、傍针刺和赞刺。
10
十二刺原文1、2
《灵枢 · 官针》:“一曰偶刺,偶刺者,
12
原文6、7、8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
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 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 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 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 上下摩骨也;
13
原文9、10、11、12

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 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 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 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赞 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 谓治痈肿也。”
一 《内经》论刺法


(一)创立九针
九针的创制与使用,大约开始于青铜器时代, 最早记载于《内经》,直至公元1315年在 《济生拔粹》中始见图形。 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汉刘胜墓(葬于公元 前113年)出土了4根金针和5根残损银针,经 考证认定是九针中一部分实物 。 九针的创制为刺法理论形成奠定了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