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三植被类型及分布[核心知识必备]1.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素影响气候气候对植被①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③降水: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到内陆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植被对气候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地貌地貌对植被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
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山区植被呈现垂直分异特征。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植被对地貌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水文对生物水文条件影响生物(动物和植物)的数量、种类(如水域中渔业资源的种类)植被对水文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影响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土壤土壤对植被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怯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植被对土壤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热带气候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2.将“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归纳整理,系统掌握——知识结构法[实例应用提升]1.如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公园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常绿灌木外围采用了防寒措施,周围的景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针叶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落叶阔叶林(2)常绿灌木采用此种防寒措施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A.防寒成本B.观赏需求C.采光、风向D.昼夜温差(3)根据图示景观,可推断该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时间是()A.春季上午B.春季下午C.秋季上午D.秋季下午解析第(1)题,“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此地树木落叶,为落叶阔叶林,因此D项正确。
第(2)题,图中的防寒措施采用了一面封闭一面敞开固定的做法,封闭是为了挡风,敞开是为了采光,C项正确。
第(3)题,根据防寒棚应在树木北侧,开敞面朝南的特点定出图中方向,再根据图示影子朝向西北可知此时太阳在东南方向,应为上午,再根据新叶发芽可以判定此时为春季,因此A项正确。
答案(1)D(2)C(3)A2.(2019·山西太原二模)某高山苔原带海拔2 140~2 210米处,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入侵严重且区域差异明显。
图Ⅰ示意该山苔原带不同海拔和坡度条件下的草本入侵程度,图Ⅱ示意不同土壤颗粒含量随草本入侵程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季雨林C.亚寒带针叶林D.苔藓、地衣(2)草本植物入侵面积最大的区域位于()A.较低海拔处的陡坡B.较高海拔处的陡坡C.较低海拔处的缓坡D.较高海拔处的缓坡(3)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A.孔隙增大,水分增加B.孔隙减小,水分减少C.孔隙减小,水分增加D.孔隙增大,水分减少解析第(1)题,苔原带在海拔2 000米附近,那么该山地山麓的自然植被不可能是苔藓、地衣和热带季雨林;苔原带下面几百米处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再下面即山麓地带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第(2)题,图示重度入侵和全入侵,主要分布在2 160米以下、坡度28°以上区域,则A正确。
第(3)题,土壤中沙粒越多,土壤空隙越大,水分越易被蒸发,而土壤含水量越少。
图示随着草本植物的入侵,土壤沙粒含量减少,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加,则随着入侵,土壤空隙减小、水分增加。
答案(1)A(2)A(3)C专题提升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9·全国卷Ⅲ,6~8)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解析第1题,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A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B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C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
第2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A错;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B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C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D对。
第3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A、B错;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C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D错。
答案 1.A 2.D 3.C(2019·内江模拟)读自然景观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4~5题。
4.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体现的变化主要是()A.热量B.水分C.海拔D.纬度5.图中甲植被最有可能是()A.温带草原B.热带稀树草原C.亚寒带针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解析第4题,该模式图反映的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乙方向东西更替,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的为水分变化,选择B。
第5题,图中甲与雨林在同一纬度,属于热带地区,介于雨林与荒漠之间应该是草原,所以说最有可能是热带稀树草原,选择B。
答案 4.B 5.B(2019·河南郑州三模)下图为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地形剖面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6~7题。
6.科研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北纬25°19′处,海拔1 300米至1 500米范围内发现一片热带雨林,该热带雨林的出现符合()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7.这一片热带雨林形成的影响因素可能是()①西南季风②东南季风③河谷地形④盆地地形⑤全球气候变暖A.①③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⑤解析第6题,科研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热带雨林,不是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它属于自然带分布中出现的非地带性现象。
第7题,读图可知,高黎贡山降水最丰富,这是西南季风受山地阻挡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造成的;另外,河谷海拔低、气温高,再加上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形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和相应的热带雨林植被。
答案 6.D7.B(2019·山东省5月联考)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等有关。
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0~1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土层深度B.降水C.海拔D.人类活动9.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CO2,是土壤碳与大气CO2交换的主要形式,若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
试推断该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A.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B.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C.全球气候变暖加剧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解析第8题,图示反映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
结合所学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山地植被类型往往取决于气候中的水热条件,而山地海拔是山地气候的主导因素。
综上分析,海拔是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故选C。
第9题,由题干“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CO2,是土壤碳与大气CO2交换的主要形式”可以推知,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
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进而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故选C。
答案8.C9.C(2019·山东济宁期末)垫状植物是分布于高寒地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植物,贴伏于地面,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
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其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植物叶片表面温度)在15~18 ℃,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光合速度,不利于其生长;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并加速植物叶子在秋季的枯萎过程。
下图示意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垫状点地梅盖度分布。
据此完成10~11题。
10.垫状点地梅分布区的优势植被是()A.高山针阔叶混交林B.高寒荒漠C.高山草甸D.高山灌木林11.与垫状点地梅最大分布盖度区相比,该山地4 500~4 760米处()A.草地发育较好B.降水较多C.透光性较高D.气温较低解析第10题,垫状点地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垫状植物,贴伏于地面,通常具有很强的喜光性,故可排除透光性差的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高山灌木林;因是垫状植物分布区,且有一定温度和降水条件,适合草甸的生长,故选C。
第11题,垫状点地梅最大分布盖度区为海拔4 900米处,与之相比,该山地4 500~4 760米处的海拔低,气温较高,D项错误;垫状点地梅喜光,所以其最大盖度区透光性更高,C项错误;由材料中“降水的减少会导致垫状植物茎的死亡”可推断其最大盖度区降水较多,B项错误;草地退化增加了透光率,从而为垫状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提供了适宜条件,A项正确。
答案10.C11.A二、综合题(共46分)12.(2019·广东深圳文综调研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面积约3 625 km2。
半岛90%以上为低缓的岩石台地,最高点海拔为100米,沿海是倾斜的海滩和悬崖。
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的海狮、海象、海豹、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