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篇1:大学生在校首次创业卖饺子5年干10种职业离毕业只有半年的时间了,张天一却连一份简历都还没投出。
在身边的同学四处奔波、“狂笔狂面”的时候,张天一正在各个高校进行着自己新书《90’s不为乌合不从众》的签售和分享会。
这也是他新晋的身份——作家和自由演讲人。
从艺人经纪人、保险推销员、创业老板,到现在的作家、演讲人,在校园的五年里,张天一来来回回折腾了不下十份职业,也因此在北大BBS上一夜走红,被戏称为“北大十业哥”。
毁誉参半的“十业哥”称号,阐释了他“不为乌合不从众”的人生态度。
他说,干了这么多事情,就是想要找到毕业生除了“出国考研找工作”之外的“第四条路”——创业。
创业是为了“精神自由”张天一将自己新书的出版称之为“第二次创业”。
他的第一次创业却没这么有文化气息——卖饺子。
之所以会走上创业的道路,张天一给了个最现实的答案:因为钱。
“刚上大学那会儿,我还是一个愣头儿青,整天老琢磨着思想独立、精神自由这些事情。
最后发现现实很让人郁闷,思想上不敢和老师顶牛,怕被老师‘记恨’;精神上不敢和父母叫板,因为他们掌握着我的经济命脉。
”大二上学期的一天,张天一忽然有了个想法,然后给家里打电话要钱,准备大干一场。
“我妈听我说完之后,骂了我句‘神经病’,就把电话给挂了。
”张天一现在已经想不起,当时那个让老妈骂出“神经病”的想法是什么了。
但是这件事情却给了他很大触动。
“马克思是对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要想精神和人格独立,经济必须得先独立。
想来想去,创业是赚钱的最有出息的做法。
”在此之后,张天一开始混迹于北京的各个投创圈和投资者沙龙,有时候排好几个小时的队,只是为了能跟投资大咖们搭个腔,抓住那几分钟的时间,跟对方阐述一下自己的创意。
“一开始我觉得只要有一个很牛的点子,一份漂亮的计划,再加上一张会忽悠的嘴,拿到风投就不是梦想。
后来发现自己实在是太幼稚了,所谓的好点子,同一时间想到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这个圈子最不缺的就是点子,最重要的是执行力。
”大二的一次思想政治课上,张天一替同学去送课堂作业,耐着性子听了大半节课。
突然间,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张天一。
“现在肯德基、麦当劳这种标准化的西餐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非常巨大。
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一家全球有影响力的标准化的中餐企业。
”张天一灵光一现,觉得找到方向了。
学生会主席成了“饺子王”在还没有详细的计划之前,张天一就在同学当中放出消息,说自己要做快餐。
“如果不是身边的同学一直追着问‘什么时候到你的餐馆吃饭’,我这个点子可能又要黄了。
”最开始,张天一的餐馆定位是为学生提供盖饭外卖服务。
房子租好了,自己试吃了上百份盖饭确定好了菜单,大厨也请好了,却发现自己为了省钱租下的民居,排烟排油功能根本没法支撑起外卖巨大的排油量。
“我一开始把这件事情想得特别简单。
送外卖嘛,一个人做饭,一个人送餐,两个人就够了。
当时连需要找个接电话的人,都没想到。
”遇挫的张天一,根据自己的场地限制,迅速调整了战略,决定由油烟大的盖饭改为送水饺,并取名为“天一碗”。
为了研制出菜馅的最佳定量配方,张天一跟从老家请来的厨师,连续几天都以饺子为食。
“每天包了就吃,改进了再尝,一天平均要吃三到五顿的饺子。
吃到最后,真是吃不下去了。
”店中的员工都比天一年龄大,因此,天一每天都穿得老气横秋,尽量让自己看上去显得老成,显出“老板范儿”。
张天一至今还记得自己接到的第一笔大单。
那是他利用自己在学生会工作时积累的人脉,争取到了迎新点上的300多份外卖单。
迎新前一天,张天一和大厨师傅忙活到了晚上十一二点钟。
第二天中午十一点左右,“天一碗”的饺子开始陆陆续续地出现在了各个迎新摊位上。
到了十二点,还有不少外卖没有送到。
张天一开始着急了,从迎新点跑回店里,亲自当起了送餐员。
一直到下午两点多,300多份餐才全部送完。
“当时把我给急得啊,人家是照顾我生意才把单交给了我,结果不但送得不及时,有的饺子送到的时候汤都洒了,只好四处跑着道歉。
好在还有不少老师夸我们的饺子还挺好吃的。
”每接一笔大单,张天一都会紧张半天。
“外卖是个拉回头客的生意,第一次你送晚了,以后人家都不会吃你家的饺子了。
”张天一试图做出承诺,“半小时内送到,超过三十分钟免单”。
为了兑现这个承诺,他亲自跑去现场踩点,计算好每条路线花的时间。
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这样一条“将时间最大化利用”的规定,却让员工不以为然。
“他们不觉得29分钟和31分钟有什么区别,在他们眼里不过是2分钟的不同。
”后来,张天一在多次无效的沟通失败后,慢慢意识到,像他这样一个“作坊”似的企业,最忌摆谱,管理更多需要靠人情。
想让餐馆的一切流程化、标准化的想法,只不过是学生受到的“教条主义”的僵化思维,在现实中难以行得通。
关闭了生意留下了经验如果说拿着自己的创意在投资沙龙上四处碰壁,还没有挫伤到张天一的热情。
那“天一碗”则让张天一每天都在体验着什么叫做“在绝望中重生”。
最开始难倒张天一的是一张操作台。
在买操作台之前,张天一一直以为淘宝是万能的。
结果操作台繁杂的类型、多样的材质,让张天一在网上挑花了眼。
最后决定跑去近郊的市场,看过实物之后再做决定。
“第一次去黄村的时候,开了大半天的车到了市场,才发现我们连台面的尺寸都没有量,等于是白白跑了一趟。
”开门营业的前半年里,“天一碗”处于持续的亏损状态。
每天剩下的菜用不完,扔了可惜。
天一不得不放下“张老板”的身份,在菜市场上摆起了摊。
现在提起那段摆摊经历,张天一还是津津乐道。
“每天都会遇到城管,中午一趟,晚上一趟,次数多了,我就总结出了经验。
我们摆摊的那条大街是个丁字路口,摊位一定不能摆在街口或街尾,要尽量往丁字路口交叉处凑,这样城管来了跑得快。
”张天一说,自己的摆摊经历,让他意识到城管其实才是弱势群体,“他们怕小贩怕得不得了,就算抓到了,一般说几句也就算了。
”在亏损最严重的时候,张天一还曾硬着头皮,大晚上跑到宿舍楼里,一户户地敲门送外卖。
“送夜宵确实挺掉价的,厚着脸皮上门问人家吃不吃饺子。
有一段时间,我一晚上送夜宵挣的钱,比一天送外卖赚的钱还要多,你可以想象店里当时是有多惨了。
”慢慢地,张天一发现,自己“作坊”所在的小区里,开始有大爷大妈从他这里买了水饺回家煮着吃,前天晚上冻在冰箱的饺子开始慢慢变得供不应求。
张天一觉得是时候把“作坊”从地下转到地上了。
于是在2010年上半年和年底,分别在魏公村和五道口租下了“天一碗”的堂食店。
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的流水稳定在1万元左右。
可是在本科毕业时,张天一却选择结束这桩生意。
“把‘天一碗’继续做下去,无非是开第三家第四家的问题,以后就得全身心投入当事业做,可是我还不确定这就是我未来的方向,我还想多读书,再多沉淀沉淀自己。
退一步说,以后哪天再开‘天一碗’,分分钟都可以开起来,因为经验学到了,这就够了。
”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篇2:神奇百货王凯歆15岁开始创业,身家已超千万前面80后励志网介绍过《98后16岁女孩高二休学创业,神奇百货APP已获百万投资》,这个95后女孩叫王凯歆,1998年出生,15岁开始创业,16岁高二休学,创立深圳大爆炸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9月,公司旗下电商平台神奇百货APP安卓版上线,2015年10月IOS版上线。
据媒体最新报道,半年时间个人资产已超千万。
2016年1月14日王凯歆参加北京一档创业真人秀《我是独角兽》时赢得在场所有投资人的肯定,以6000万元估值,为其公司旗下的电商平台拿到了1500万元融资,被誉为“霸道女总裁”。
在真人秀节目中,对于嘉宾关于“17岁能注册公司吗?”的疑问,王凯歆解释,可以注册公司,但法人是代持的,意思是说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大股东委派。
她找的是她非常信任的人当代持法人,她自己是可以持有股份的。
17岁女孩王凯歆的成功融资,被国内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同时也引发很多争议。
据了解,她所创立的电商平台主要面对95后和00后,在真人秀中,她以时尚的装扮、流畅的思维、出色的业绩、面对犀利问题高超的化解能力,赢得了投资大佬的一致认同。
记者电话联系到还在北京的王凯歆,她告诉记者,1500万投资后期已追加到2000万,很快将在北京开分公司。
为什么会在高二时决定退学创业?王凯歆说,不建议大家向她学,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目前她已经被一家国际商学院录取学习CEO课程,计划20岁之前出国读书,继续学习商业经营。
王凯歆说,公司才成立半年,现有60多名员工,全部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用户达到五六十万,而她个人的资产也超过千万元。
王凯歆说自己初中学习成绩不错,高一后开始不爱学习,不喜欢单调的生活,成绩也不咋样,觉得课本知识不能满足自己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
图为王凯歆和她的团队。
王凯歆告诉记者,父母经商,家境普通,自己从小就爱做生意,喜欢卖东西。
中学时成绩平平,同学们都在追星,她却整天琢磨各种商业模式,琢磨怎么赚钱。
上高二时,王凯歆通过观察身边的同学,发现95后消费市场巨大,却没有相对应的垂直电商。
于是,她针对95后开始在QQ空间卖一些个性化的新奇产品。
结果超出了她的想象,从中赚了好几万元。
王凯歆觉得这是个大生意,于是决定退学创业,一开始父母坚决反对,甚至一度和她断绝关系。
她一个人拖着行李箱从西安飞到深圳,这是第一次离开家独自来到这么远的地方。
随后在一次创业大赛中拿到了首位投资人的投资,王凯歆的团队平均年龄90后,如今取得不俗的成绩。
王凯歆在朋友圈中谈到小时候父母的“刻薄”,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小时候父母非常严格,想要得到任何东西“都需要费尽心思”,那时“总是羡慕身边的同学可以轻易就拥有一双球鞋甚至一部手机”。
王凯歆说,她觉得父母给她最宝贵的礼物就是“从来没有让我轻易得到任何一件东西”。
因此创业后也非常拼,熟读各种商业奇才的人物传记,在员工心目中是个十足的工作狂。
“团队里所有人都比我大,但我和他们相处很好。
”从小做生意,天生爱创业:她从小就喜欢卖东西,小学的时候卖漫画书给同学;中学的时候,王凯歆成绩平平,同学们都在追星,她却整天琢磨各种商业模式,琢磨怎么赚钱。
高二的时候,16岁的王凯歆通过观察身边的同学敏锐的发现了95后消费市场巨大,却没有相对应的垂直电商。
于是,她针对95后开始在QQ空间卖一些个性化、二次元的新奇产品。
结果超出了她的想象,最好的时候一个月有几十万流水,她从中赚了几万块。
王凯歆觉得这是个大生意,于是决定休学创业。
她不顾父母反对,托朋友买了一张机票,只身一人飞到深圳。
为了尽快地搞懂互联网,她开始混各种创业圈子,每天学习各种创业知识,结识更多的圈内人。
在一个周末的创业活动中,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伯乐——深圳创新谷投资人朱波。
2015年6月,王凯歆拿到了朱波的百万级天使投资,创立了神奇百货。
小时候父母的“刻薄”,造就了现在的自己:“小时候父母对我非常严格,严格到可以用刻薄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