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
发展的关系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二班
黄磊
201040710112
马克思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
邓小平也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最终会促进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一、近代以来生产力的发展
18世纪,以蒸汽机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革命,使人类社会由铁器时代进入机器时代。
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先后代替封建主义;这也是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创立及初步实践的时期。
19世纪,以电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使自由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而社会主义也进入了传统时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子能技术、空间通信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新科技的应用,推动了核电站的建设,塑料、合成化纤、合成橡胶的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家用电器的生产,喷气式客机的研制,各种卫星的发射等,促进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国竞相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深刻改变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劳动力构成,加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21世纪将是发展和利用高效、洁净和安全新能源的时代。
燃煤高效联合循环技术将得到进一步采用,运行安全、高效、清洁的核能技术将取得新的突破,潮汐发电、燃料电池、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优质、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的效率将大幅度提高,水利与地热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有效利用。
海水中氢同位素的受控热核聚变装置,将有
可能得到工业化应用,人类将以最理想的方式解决自己对能源的需求。
21世纪将是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
人类将更加普遍地、理性地、科学地节制生育和消费,愈加重视自身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注意保护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循环和可替代性研究。
以信息技术领头,包括生物、材料、能源、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的高技术群,形成了当代高技术发展的主流。
其特点是产业关联度强,市场需求潜力大,技术密集度和产品附加值高,且正分别向着更广阔的宏观领域、更精细的微观领域和更复杂三个方向发展。
二、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前是为第一个时期,这是世界经济体系开始建立的时期。
一是商业的起飞,或所谓“商业革命”,是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二是世界贸易粗具规模,它是世界经济体系产生的基础。
其中大西洋贸易循环系统中的“三角贸易”与仅次于大西洋贸易的东西方之间的海上贸易是当时世界贸易的重要内容,三是西欧经济的迅速成长。
西欧先进,亚洲落伍的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说明在社会经济发生历史巨变的条件下,民族竞争意识与国际竞争意识观念之强弱,实际上关涉到国家民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求生存与发展之成败。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第二个时期,是世界市场成立,世界
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该时期有三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引人注目。
一为工业革命,二为世界市场的形成,三为太平洋经济的产生。
第三时期从20世纪初叶到战后70年代初,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战前为世界经济体系动荡时期,二是战后为世界经济体系经过调整而迅速发展的时期。
三、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新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首先,新科技革命导致现代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工业最典型的生产方式式劳动密集型的机械化大生产。
劳动者被机器束缚在工厂里、车间中,跟着机器不停的运转,紧张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在操作机器的过程中,人也变成了机器。
而在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人
类生产活动中,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只需在电脑上编制控制程序,生产过程是无图纸的全自动化技术制造系统,劳动者从原来生产过程中的“活工具”变为了名副其实的主体。
由此可见,随着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劳动的自由度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将逐步摆脱那种过于单一、繁重和机械化的体力劳动。
另外,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在工业文明时代,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是劳动力的主体,人数占绝大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兴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就已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
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从蓝领变为白领。
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
因此,可以认为,在高科技文明时代,知识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人数占劳动力的绝大多数。
劳动力结构的这一重大变化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2)科技进步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
科学技术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与色彩。
比如电子技术的发展,我们无须再对复杂的运算而烦恼,电子计算机能快速算出结果;当你想要休闲娱乐时,打开电脑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网上冲浪、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等,甚至可以不出门就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可以与亲朋好友快速方便的在网上聊天见面;坐在公交车上,听着MP3
里那动听的音乐无不是一种美好生活享受……
(3)科技进步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巨大物质推动力
社会稳定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稳定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
尽管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社会的物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最终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
今天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以上,而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0%左右,不及发达国家20世纪50 年代的水平。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进步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物质推动力。
(4)科技创新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巨大精神推动力
稳定和谐的社会既包括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含着精神文化建设的均衡、协调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文化和谐发展。
我们党领导建设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科技革命必将推动未来社会政治的现代化。
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财富的增加,必然引起政治上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具
有的知识以及劳动技能不同,对新增财富的占有就会出现差别,原有的利益格局会随之变化,进而引起各层次利益的阶级、阶层的调整,出现新的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做出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就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政治的现代化就是在生产(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家权力的主要执行者即政府的高效化、精简化、民主化。
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高科技产业一体化面对的是复杂的系统问题,社会管理将面临产业发展、环境治理、网络及金融安全、伦理价值等深刻的社会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问题将成为每一个政府面临的难题,这对各国政府都是挑战和激励。
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迫切需要实行决策民主化,让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政府决策,监督政府,而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则为决策民主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从这些意义上说,科技革命将推动未来政治的现代化。
纵观历史长河,科技的进步然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科技的进步!而一个国家的强盛、人民的生活离不开经济,自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宗旨,励精图治,随之,科技也实现了大跨越。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成功飞行、娥系列探月工程的发展、芯一号的研发、河一号的研发、杂交水稻等等。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奠基石。
不论哪一个国家或民族,谁只要率先掌握和使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甚至能把握和驾驭世界发展的未来。
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关注科技、发展科技、应用科技,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