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工程学是研究景观中的各项工程设施的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园林建设工程:(1)风景园林工程:场地工程、水景工程、绿化工程、假山工程、铺地工程、园林给排水工程、园林供电照明工程。
风景园林工程学研究的畴:工程原理、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养护管理喷泉工程:水头水量计算、喷头、水型、管道设计、布置管线、北冬季管理措施商开始有筑台、凿池、造囿的园林活动文筑灵台、灵池、灵囿汉代开始“一池三山”的堆山理水定制。
汉武帝扩建上林苑,建章宫为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皇家园林。
出现原始的挖掘机--蛤蟆车。
“箱阔一丈,深一丈四、搏掘根面去一丈,合土栽之,植之无不生。
”北齐仙都苑中设五岳、四海。
隋唐竖向设计水平发展,表现在大规模营造地形面。
种植技术较高。
出现喷泉技术据《贾氏杂录》载:唐代华清池“有双白莲,泉自瓮口中涌出,喷注于白莲之上。
”地面铺砖中,出现防滑花纹砖。
宋工程著作: 诫《营造法式》、括《梦溪笔谈》明江南私家园林工程著作:计成《园冶》、文震亨《长物志》清皇家园林颐和园私家园林留园建国之后,园林工程取得了很多新成就,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很多新材料、新技术。
土工程量计算1、用求体积的公式进行估算。
2、格网法。
3、断面法。
竖向设计的法:1.等高线法。
2.断面法。
3.模型法。
4.竖向设计和土工程量。
风景园林场地:1.园林场地的畴:2.地形与地貌。
竖向设计:在平整场地时,对土、排水系统、构筑物高程等进行垂直于水平面向的布置和处理,以满足场地设计的需要。
园林用地竖向设计:园林中各个景点、各种设施及地貌等在高程上如创造高低变化和协调统一的设计。
风景园林场地竖向设计的任务:⑴地形设计;⑵确定园建筑及园林小品的高程;⑶园路、广场、桥涵和其他铺装场地的设计;⑷植物种植在高程上的要求;⑸拟订场地排水案;⑹安排场地土工程;⑺管道综合。
风景园林竖向设计的原则:⑴风景园林竖向设计应在总体设计的指导下,充分满足场地各种场所、构筑物、排水、种植的功能要求;⑵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就地取材,合理进行场地土的测算以及工程量的平衡,以减少土量;⑶合理确定高程,在满足场地等要求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达到风景园林整体效果的设计。
风景园林竖向设计步骤:⑴资料的搜集;⑵现场踏勘与调研;⑶竖向规划设计图纸的表达:①规划阶段、②技术设计阶段、③施工图阶段竖向设计的法:断面法、等高线法、模型法我国四大常用坐标系:1.北京54坐标系;2.80坐标系(黄海高程坐标系);3.2000坐标系;4.WGS84坐标系高程:地面上一点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绝对高程,通常简称为高程或标高。
等高线是一组垂直间距相等、平行于水平面的假想面,与自然地貌相交切所得到的交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1)等高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所有点,其高程都相等。
每一条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3)等高线的水平间距的大小,表示地形的缓或陡。
疏则缓,密则陡(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或重叠,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可能出现相交。
(5)等高线在图纸上不能直穿横过河谷、堤岸和道路等。
地形设计表达法地形断面透视表达法、坡级法、重点高程坡向标注法用设计等高线进行竖向设计⑴设计步骤:①根据场地总体布局,在已确定的道路网中绘出红线或道路控制线以的各组成部分的平面图。
对场地道路作断面设计,确定道路轴线交叉点、变坡点等控制点高程,根据道路横断面可求出道路红线或控制线高程。
②用插入法求出道路转折点及建筑物四的设计高程。
③场地的坡度和道路的线型应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并根据设计总图的要求灵活布置。
④根据场地地形、地貌的变化,通过地形分析,划分若干排水区,就近排入排水管网或相应渠道与水体,应尽可能地满足地表排水的要求。
①Hx = Ha±xh/L②i = h/L平整场地:(1)最小坡度>5‰(2)一般集散广场坡度:1%-7% (3)足球场3‰-4‰(4)篮球场2%-5% (5)排球场2%-5%断面的取法:1.沿所选定的轴线取设计地段的横断面,断面间距视所要求精度而定。
2.在地形上绘制格网,格边长可依设计精度而定。
优点:可以了解各格点上的原地形标高和设计地形标高,便于计算土量,也便施工。
缺点:不能一目了然地显示地形变化的趋势和地貌细节;在设计需要进行调整时,几乎需要重新设计和计算,比较麻烦。
模型法:表现直观、具体。
制作费工费时,投资较多。
影响土工程量的几个因素:(1)场地竖向设计是否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2)多搞小地形,少搞或不搞大规模的挖湖堆山。
(3)缩短土调配运距,减少小搬运。
(4)园林建筑和地形的结合情况。
(5)合理的管道布线和埋深,重力流管要避免逆坡埋管。
(6)园路选线对土工程量的影响。
土量的计算法。
法一:用求体积公式估算。
法二:断面法。
法三:格网法。
格网法:平整场地的工作是将原来高低不平的、比较破碎的地形按设计要求整理成为平坦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场地,如:停车场、集散广场、体育场、露天演出场等。
对于这类地块的土计算最适宜用格网法。
工作步骤:1、在附有等高线的施工现场地形图上作格网控制施工场地。
2、在地形图上用插入法求出各角点的原地形标高。
3、依设计意图确定各角点的设计标高。
4、比较原地形标高和设计标高,求得施工标高。
5、计算零点位置。
Hx = Ha±xh/L i = h/L平整在土工程中的含意就是把一块高低不平的地面在保证土平衡的前提下,挖高填低使地面成为水平的,这个水平地面的高程就是平整标高。
所谓零点是指不挖不填的点,零点的连线就是零点线,它是挖和填区的分界线。
在相邻两点之间,如果施工标高值一为负数,一为正数,那么它们之间必有零点存在。
零点线为计算提供了填、挖的面积,而施工标高又为计算提供了挖和填的高度给排水工程给水用水分类生活用水、养护用水、造景用水、消防用水给水的式:⑴从属式;⑵独立式;⑶复合式水源:1) 市政给水2) 地表水3) 地下水4) 再生水给水系统的布置系统统一给水系统2)分质给水系统3)分区给水系统4)其他分压给水系统、循环给水系统等给水管网的基本布置形式:树枝式管网:优点:布置式简单,省管材。
适合于用水点较分散的情况,对分期发展的公园有利。
缺点:供水的保证率较差,一旦管网出现问题或需维修时,影响用水面较大。
2. 环状管网:优点:把供水管网闭合成环,使管网供水能互相调剂。
当管网中某一段出现故障,不致影响供水,提高供水的可靠性。
缺点:这种布置形式较费管材,投资较大。
给水管网的布置要点:1.管网布置应力求经济与满足最佳水力条件。
2.管网布置应便于检修维护。
3. 管网布置应保证使用安全,避免损坏和受到污染给水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不得小于土壤冰冻线以下0.15 m;行车道下的管线覆土深度也不小于0.7 m,埋设在绿地中的给水支管最小埋深不应小于0.5 m。
最高日用水量:一年中用水最多的一天的用水量。
最高时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最多的一小时的用水量。
喷灌系统的组成:水源、输水管道系统、控制设备、过滤设备、加压设备、喷头喷灌系统的分类移动式喷灌系统2.固定式喷灌系统3.半固定式喷灌系统污水及分类:⑴. 降水⑵.生活污水⑶. 工业废水排水系统的组成⑴雨水排水系统⑵污水排水系统排水系统的体制⑴分流制排水系统:生活污水、生产污水、雨水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排水管道系统来汇集与输送的排水系统,称分流制排水系统。
⑵合流制排水系统:将污水和雨水用同一管道系统进行排除的体制称为合流制排水系统。
景观排水式1. 污、雨水管道在平面上可布置成树枝状,并顺地面坡度和道路由高处向低处排放,尽量利用自然地面或明沟排水,减少管道埋深和费用。
在地形进行竖向设计时综合考虑。
2. 利用地形排水: 通过竖向设计将谷,涧、沟、地坡、小道顺其自然适当加以组织划分排水区城,就近排入水体或附近的雨水干管,可节省工程投资。
地面排水的式:拦、阻、蓄、分、导利用地形排水,地表种植草皮,最小坡度为5%。
3. 明沟排水: 主要指土明沟,也可在一些地段视需要砌砖、或混凝土明沟,其坡度不小0.4%。
4. 管道排水: 将管道埋于地下,有一定坡度,通过排水构筑物等排出。
公园里一般采用明沟与管道组成混合的排水式。
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面措施1.调整竖向设计1)注意控制地面坡度,使之不致过陡,大坡不可避免时应另采取措施;2)同一坡度的坡面不宜延续过长,应该有起有伏,使地表径流不致一冲到底,形成大流速的径流;3)利用盘山道、谷线等拦截和组织排水;4)利用植被护坡,减少或防止对表土的冲蚀。
2.工程措施谷、挡水、护土筋、出水口3.利用地被植物4.埋管排水雨水管渠系统的组成:⑴雨水口⑵检查井⑶跌水井⑷出水口雨水管网布置①应按管线短、埋深小、自流排出的原则确定;②雨水管网宜沿道路和建筑物的边平行布置;③宜路线短、转弯少,并尽量减少管线交叉;④雨水管道在与道路交叉时,应尽量垂直于路的中心线设置;⑤管道尽量布置在道路外侧的人行道或草地的下面,不允布置在乔木的下。
排水明渠①道路边沟②截水沟③排水沟排水管道的最小覆土深度根据雨水井连接管的坡度、冰冻深度和外部荷载情况决定,雨水管的最小覆土深度不小于0.6m。
污水污染分析指标:1.生物需氧量(BOD);2.化学需氧量(COD);3.悬浮固体与溶解固体;4. pH值 5. 细菌含量管线综合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安排各种管线,综合解决各种管线在平面和竖向上的相互关系。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理念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涝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