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
“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
其主要的思想源自于《大学》的经。
《大学》是如此指出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周公制礼周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基本指导思想,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整套礼制,史称“周公制礼”。
这次制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都有详细规定。
大的方面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制度礼仪,小的方面包括人的婚姻、丧事、成人礼仪、祭祀活动等等。
通过周公制礼,统治阶层力图使西周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和人们生活以及思想,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事以礼为准则。
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朝代更替很多,但西周时周公制礼所确定的各种礼制都被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婚姻制度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周礼的影响阴阳五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不法先王不是礼仪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
意思是说:“先王”极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
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
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
墨家三表说墨子提出的认识或判定言论是非的三条标准。
《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
”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历史经验;“下原察百性耳目之实”,即实际大众经验;“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即政治实践。
道法自然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
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无为而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涤除玄览老子把握道的一种方法。
就是就要把人的内心打扫得干干净净,不受一点外来的干扰,象一面清澈幽深的镜子,不沾一点灰尘,这样就能把握道了。
这是一种神秘主义认识方法抱法处势出自《韩非子·难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比喻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
韩非强调"法"在统治中的作用,同时突出"势"的重要性。
提出要"法势合一",统治者必须同时兼备两种权威,即制订法的权威与实施法的权威,才能达到"抱法处势则治"的境界。
性三品说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结合天人感应说,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别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的根源是阳,表现于外为仁,是善;情的根源是阴,表现于外为贪,是不善。
人生下来就有性和情两种质,虽然性是主,情是从,但不能说人性先天就是善的。
要使人养成道德品行,达到“循三纲五纪,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需要经过社会的教育。
董仲舒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
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
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
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原心定罪由董仲舒提出是春秋之义中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汉儒把它当成司法审判的基本原则。
其内容是在审判中重点考察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乎儒家道德,如不合乎,必须严惩;如合乎,虽犯法亦可从轻论处。
这一审判原则从道德至上的立场出发,过分强调了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而相对忽视了犯罪的客观事实,从而为酷吏任意安置人罪打开了方便之门。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
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天”就是指自然界,“人”就是指人类,“合一”就是指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
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
文武张设这是王充法理思想的一个方面。
他认为一德一力,一文一武,都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工具,要“文武张设”、礼法兼用。
但比较起来,王充认为礼义德教更为重要。
名教出于自然"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时期政治伦理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源自汉末士人中普遍发生的儒学信念危机。
王弼从"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论出发,得出"名教出于自然"的结论。
他否定了汉代"以仁义为本"的观念,儒道兼综,以道统儒,主张"名教"从属于"自然"。
"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在中国伦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名教”,一般理解为儒家的纲常伦理,又称“礼教”、“五教”、“王教”、“世教”,因其是正名分的大本,故称“名教”。
名教本自然王弼对世界存在普遍原理的追问展现在多个方面,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以"无"为根据,万事万物的运行遵从自然原则;对于人类社会,同样强调自然原则对于人类规范制度的创立具有本源意义,肯定了自然原则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该观点被总结为"名教本于自然"。
将自在的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规定为自为的人类世界的行为规则,其理论前提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与人类思维在内的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适用的普遍规律。
圣人制刑韩愈坚持圣人史观,认为圣人就是人道德楷模,圣人就是仁义,圣和仁是一体的。
韩愈认为,法律和刑是"道"的体现,是由圣人创造和设立的。
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认为统治着生来具有上品的"善性",劳动人民具有下品的"恶性",中间阶层的性则是中品,可以"导而上下",即可上可下。
这种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为统治阶级的严刑峻法提供了理论根据,它的性三品说也可以用来反对佛教。
天人不相预在元气惟存,气化宇宙的思想前提下。
柳宗元视天为自然之物,天道只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他肯定的指出,草木之生长繁殖,年岁之凶歉璺收。
是天所造成的自然现象;而法制与动乱,是人为的社会现象。
二者皆有其发展变化之规律,各司其职,各行其事,互不干预。
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
不仅是驳斥了韩愈所主张的天能赏功罚过的天命论,也否定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同时承继了荀子所谓的“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八条目。
格,至也。
物,犹事也。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
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易简功夫陆九渊认为心就是本心,本心就是孟子的恻隐仁义羞恶辞让此四端就是此心本心。
他认为人常被物欲私欲本见蒙蔽本心,解蔽的方法是他提出的易简功夫。
易简功夫就是首先要确认自己尽善的本心,其次学会用心度量是非,最后反观内省,顿悟本心。
反观内省的方法就是存心养心去利欲。
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
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
“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
“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意思是: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们的议论也不需要担心。
“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大明法度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上时政疏》,“明:严明;法度:规矩,制度。
大力严明制度、法规。
他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上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和法度是否合理。
但是,他又十分重视“人”的作用,这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立法离不开贤人。
其二,执法离不开贤才。
童心说:李贽认为人先天具有天真淳朴的童心。
“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