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衰落
(一)明朝朝贡贸易的兴衰
1.明王朝的海禁政策,禁止百姓出海贸易。 2.明王朝的朝贡贸易是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 形式。 3.郑和下西洋与对外贸易,海禁政策放松。 4.民间海路贸易的兴起与明政府的“开海”政 策。 5.明朝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成为中国对外 贸易关系的主导地位。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对外贸易
第一 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早期发展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三、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衰落
二、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海上丝 绸之路的兴起 (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元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唐代陆上丝绸之路 的繁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1.唐代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 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 时期,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对外贸易成为中 外科技交流的媒介和桥梁。中国的纸及造纸 术,唐代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在域外更 广泛地传播。同时域外的物质文明如香菇等 农作物新品种也循陆海两路流入中国。
(三)早期中外经贸交往
中国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种类丰富,既 有被西方人视为奢侈消费品的丝绸、漆器, 也有铁具等生产工具,这一时期,西亚及大 秦的纺织品,中亚、西亚的马匹、奢侈品、 珍禽异兽以及中亚、西亚的一些植物品种也 输入到了中国。 随着中外贸易的开展,以商品为载体的中 国先进经济文化也传播到域外各国。与此同 时,异域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外文化相互交 融,共铸辉煌。
(二)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丝织、制瓷、
1.宋代对外贸易的政治经济基础 农业上,大力兴修水 利和引进优良品种使 赵匡胤于公元 960年建立了北宋政权, 得产量增加、垦田扩 大、生产技术改进。 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对外贸易在唐代的基础 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农业和手工业均 有较大发展,为对外贸易特别是海路贸易提 供了物质基础。
(四)抗战前后的中国对外贸易 (1928~1945年)
1.世界经济危机下各国列强在中国展开均势 竞争 2.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对外贸易严重萎缩 3.国民党对外贸易统制政策 4.战后官僚资本和美帝资本导致中国国民经 济彻底崩溃
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 ——列强迫使下的对外开放
(一)对外贸易被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 级控制和垄断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全适应于帝国主义在 中国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的需要 (三)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和不等价交换 (四)贸易对象集中于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新中国成立,我国立即废除了帝国主义 在华的一切特权,实行了对外贸易统制,从 没收外贸中的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对外贸易 企业以及改造私营进出口业务三个方面着手, 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对外贸易体制。但其经 历了面对国际封锁和国内政治运动的艰难时 期。
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国 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7年)
二、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的发展——大跃 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 进、人民公社与文化大革命 前心的工业建设,建立中 (一)对外贸易为“一五计划”提供支撑 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953 年起中国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 国家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年),根 据此项任务,中国大力发展同前苏联、东欧等国 家的经济贸易关系,组织进口了前苏联的 156 个 大型项目和东欧国家的68个重要项目至1957年, 生产资料进口的比重已高达 92% ,其中机械设备 的比重就高达52.5% 195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 31.03亿美元,增长了60%。
2.元代陆路贸易的复兴
元代实施的驿站制度,为丝绸之路贸易 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陆路交通呈现出畅 达和兴旺的景象:
(1)北方地区的民族贸易及其同中原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 (2)贡品贸易和赐品贸易 ,通过赠品和回赠的方式进行。
3.元代海路贸易的发展
元朝统治者在宋、元交替之际 ,推行 官商贸易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客观上对元代海路贸易发展起到了推动作 用。在造船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航海业也 有了长足进步。航海地理观念得到进一步 明确,针盘在航海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 通过对北极星的高度的观测来判断地理纬 度的“牵星术”运用于天文航海技术。元 代同海外诸国贸易,有的采取以物易物的 方式,有的则采用货币的形式,用金、银 作交易手段。
(二)受政治气候影响对外贸易一波三折
1.大跃进——对外贸易受挫 2.国民经济调整——对外贸易拓展 3.文化大革命——对外贸易徘徊不前 4.开辟新的国际环境——对外贸易较快增长 5.左倾势力抬头——对外贸易再次受挫
(三)对外贸易的艰难成绩
尽管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跌宕起伏,我国的 对外贸易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1976年的出口 额为68.5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5.6%。但出口 中矿产品比重增加,主要是1973年开始出口石油, 从1975年起石油成为出口创汇最多的商品。1953 年至1978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由 1.23%下降到0.75%,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位次 由第17位后移到第32位。这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 所占的地位和我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中所处 的地位不相称。我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尚未 被给予应有的地位。
矿冶、金属制 造业等手工业 也获得了飞速 发展。
宋代是继汉代之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在数学、物理学、 天文、地理、生物学、医学、矿物学、农 业、建筑、冶金、机械等科学技术领域都 做出了巨大贡献。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促 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宋朝时期的 中国成为古代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国度,不 论是东方近邻还是西方诸国都对中国怀有 仰慕之情,使者和商人不断来华通好和经 商。
1.中国市场进一步不平等开放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 3.殖民地开放经济及其对民族工商业的冲击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对外贸易 (1912~192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列强忙于世界 大战,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的控 制和掠夺,由此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民族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同时,北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 政策措施,确立了“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经 济方针,并增开商埠,以开放促发展;鼓励进口 替代,发展出口贸易,积极争取关税自主,积极 争取收回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提高了中国对 外经贸活动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西方 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力,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开 拓了一定空间。
1.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清王朝推行的有限制的开海贸易政策, 成为该时期海路贸易发展的因素之一。在 开海贸易政策的推动下,贸易港口、贸易 国家、往来商船、进出口商品和贸易总值 均出现增长态势。但是,这一开海贸易政 策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海路贸易的活动, 受到行商制度和海关制度的严格管理。
2.罪恶的鸦片贸易 18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美各国先后将鸦 片潜入中国,中国则由贸易出超和白银流入逐渐 变成贸易入超和白银流出。这一变化,使中国同 欧美各国的正常贸易遭到严重破坏,英美等国已 开始对中国进行以商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并 从中攫取巨额利润。 19世纪4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发动了可耻的鸦片战争致使中国社会和对外贸易 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由独立自主的地位陷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困境。
汉代,丝绸的生产已高度发达,丝织工 场规模庞大,丝织工具进一步完善,技术更 加精湛。武帝在位期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 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东自中 国西汉的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新疆,越过 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南亚、西亚讫于地 中海东岸的一条横穿亚洲大陆的商路。
(二)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秦朝之前,南岭的番禺就已因聚积海外 珍奇而闻名全国。秦汉之际,从中国通往朝 鲜、日本的东海丝绸之路得以开辟。到了汉 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水平有了进一步 提高,海上活动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汉武 帝开辟了南海——印度洋航线,沟通了太平 洋和印度洋、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海上交 通,贸易往来正式形成。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一、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概况 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
一、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概况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 (1840~1894年) ( 二 ) 甲 午 战 争 后 的 中 国 对 外 贸 (1895~1911年) ( 三 ) 北 洋 政 府 时 期 的 对 外 贸 (1912~1927年) ( 四 ) 抗 战 前 后 的 中 国 对 外 贸 (1928~1945年)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它的“黄金 时期”,出现了短期的所谓“工业化景 气”,进而带动了农产品商品化水平的提 高。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部分产品替代 了进口,一些工业制成品还出口到海外市 场。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增加了对 原材料及食品出口的市场需求,经济作物 的种植面积普遍扩大,农产品商业化程度 加深。与此同时,中国的通商口岸进一步 增加。这一阶段,尽管战争削弱了世界购 买力,造成世界贸易量下降,但中国对外 贸易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易
易
易 易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对外贸易 (1840~1894年) 1.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对外贸易 2.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 3.外国洋行及其对中国的垄断经营 4.中国对外贸易由顺差转向长期逆差 5.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中, 鸦片始终是最大宗的进口货物,工业制成 品进口比重逐步上升
(二)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对外贸易 (1895~1911年)
在“招诱奖进”政策的推动下,宋代的 海路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 如遴选市舶官吏,实行奖惩制度,积极 招徕海外诸国前来贸易,扶植港口的正常 运营,聘用善于经营的外籍人员任市舶官 吏,保护和关照海外客商等。
(三)元代的对外贸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