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指: 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 数。 即该产业有极强的创新能力,推动了制造、销 售、管理、组织方式等一系列创新,并将其转 化为生产力;
2.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
一方面,创新使产业生产效率提高,产业获得 增长;另一方面,创新带来的新产品可以创 造新的市场需求(比如自动化生产工具的出现 引起了工业生产领域的大量需求,手机的出现引 起了人们的大量消费需求),使产业获得高于 社会平均收益的收益,生产要素流入,导致 产业的生产规模扩张,增长速度保持很高的 水平。20世纪20年代的汽车工业和80年代的 电子工业都是典型的例子。
钢铁行业长期存在产能过剩,2006年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 自给率,普通线材达107.27%,螺纹钢筋为104.63%,热 轧宽带钢为106.92%,已超过国内市场需求,总体供大于 求。
此外,我国的纺织业、铁矿石、铅锌铜业、石化业、电力 钢铁、煤炭等产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
二、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
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 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三个条件缺一则不成为主导产业。
产业的扩散效应?
罗斯托认为,扩散效应是指主导产业部门的增长 对其他关联产业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1.回顾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增长对那些向自己 供应投入品的供应部门产生的影响。 2.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还会引起它周 围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3.前向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成长诱导了新兴工 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材料、新能源的 出现。
主导产业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
阶段 主导产业部门
第一阶段 棉纺工业 (第一次产业革命)
主导产业群体或综合 体
纺织工业、冶炼工业、采煤工 业、早期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钢铁工业、铁路修建业( 钢铁、采煤、造船、纺织、机
第一次产业革命成果的 器制造、铁路运输、轮船运输
延伸应用)
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方向 大致相同,但就业增长不仅 受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应考 虑就业弹性。
就业弹性,指当影响经济增 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 单位的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 长的比率。
奥肯定律
美国经济 学家奥肯发 现,GNP每 增长2.5%, 失业率就降 低1%。
经济增长率一定时,提高就业弹性可增加就业量; 就业弹性一定时,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可增加就业量 ,但增加的多少取决于就业弹性的大小。
赫希曼基准和罗斯托基准都是依据产 业之间的关联度大小来确定主导产业
部门的,因此这两个基准又合称为产 业关联度基准。
(三)筱原基准
1、收入弹性基准。指选择需求的 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为主导产业 。 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意味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 入的提高,需求以更快的速度 增加。
巨大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 此选择这类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的,同时反映出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原则。
关联关系(投入关系), B产业和A产业 之间就是后向关联关系(需求关系);A
产业就是B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B产业就 是A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
2、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
指部门后向联系水平低,前向联系水平高 ,表明该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对其他部门 的投入依赖较低,但显著依赖于其他产业 部门生产过程对该部门中间产品的需求。
而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发展中处于技 术领先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 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带动整个产业 结构走向高级化的产业。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 主体,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具有 稳定而广泛的资源和产品市场,因而是整 个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产业的构成及其技术水平决定了一国 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演变过程中所处的阶 段。

A

B
C
3、最终需求型产业
指产业后向联系程度高,前向联系程度低。 表明该产业显著依赖其他部门中间产品对本 部门生产过程的投入,但本部门的产品大多 数用于非生产消费,即构成社会最终产品。 该类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其他部门的中间 投入量和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量。

A
B
C
4、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指产业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程度均较低。
(3)各产业部门的联系、变动和流向要符合经 济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是协调,协调不是 指产业之间的绝对协调,而是指产业之间有较 强的互补和谐关系和相互转换能力,其实质是 社会资源在各产业的重新配置,以达到产业结 构合理化的要求。
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不同
在一国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 比重越大,就业弹性水平越高;而资本密 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就业 弹性值越低。第三产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 集型较低的产业,对劳动有较高的容量, 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提高就业 弹性水平。
四、主导产业群体及其更替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带 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已不是单个主导产业, 而是主导产业群体。所谓主导产业群体是 由主导产业和与主导产业有较强后向关联 、旁侧关联的部门共同组成。 主导产业群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更替而 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
采取这种形式的国家认为,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 足以促进具有竞争能力的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高 度化也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来实现,没有必 要制定产业规划和为对某些主导产业进行扶持而制定 产业政策。同时认为,政府对选择主导产业的认识不 如市场力量更有权威性。
2.政府积极干预
采取这种方式的国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选择主 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序列,不断促进产业结构 的高度化。日本是较早采取这种形式的国家,它 主要根据“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顺序。近年来,越 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这种形式。如美国从20 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制订了一系列产业技术政策 ,加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根据产业间前向和后向联系程度的差异,产 业部门可分为以下几类(钱纳里、渡边经彦):
1、中间产品型产业 指部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都较高的产业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既显著依赖其他部门的 投入,又依赖其他部门对本部门中间产品的 需求。

A
B高
C
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赫希曼
)
简单地说,如果A产业供应投入品给B产业 ,那么A产业和B产业之间的关系就是前向
汽车工业的扩散效应
前向效应:对环境保护产业的促进 对城市建设的促进 ……
汽车工业
旁侧效应:对道路系统建设的促进 对有关服务业(如公共停车场所)的促进
……
回顾效应:对钢铁业的促进 对橡胶业的促进 ……
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或地区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 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
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技术进步是造成生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率先在 技术上实现突破的产业,其生产率上升快,相应 地成本下降也快,经济效益较好,加快发展生产 率上升快的产业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因此,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就具体体现为技术进步 率基准,即选择技术进步率高的产业部门作为主 导产业部门。
(四)就业弹性基准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一)赫希曼基准。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主张主导部门的选 择应依照后向联系系数的大小顺序排列。 即主导产业应以最终产品的制造部门为主。 这样,当市场需求扩大时,主导产业增长, 进而带动中间投入部门和整个经济的增长。
(二)罗斯托基准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选择主导产业
的基准有:一是应选择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 显著的规模的产业;二是选择能带动其他部 门的经济增长的产业。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业弹性水平不同
在工业化初期,技术水平低,技术进步速度缓慢,经 济增长主要依靠简单扩大再生产方式来实现。这种 粗放增长方式的要素投入产出率低,因而劳动生产 率也低,完成单位产出需要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大, 就业弹性水平通常较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纵深发展,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 的作用开始减弱,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技术进步, 此时就业弹性会缓慢下降。
则后向关联强,即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基 础产业不以非基础产业的中间产品投入为 基本增长条件,反而为非基础产业的发展 提供必不可少的投入,因而应超前发展基 础产业。
2、上游、中游、下游产业的联系方式
所谓上、中、下游产业,是根据各产业部 门对资源进行加工的顺序做出的形象概括 。其基本特征是:上游产业为中游产业提 供初级原料品,中游产业为下游产业提供 再加工的原材料。
一般而言,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工业和 基础设施,前者包括能源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后
者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港口、机场、桥梁等公
共设施,此外,基础产业还包括一些提供无形产品或 服务的部门,如科学、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等部
门,有时还特别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基础产业
基础工业 基础设施 服务部门

电力、汽车、化工和钢 铁工业(第二次产业革命)
汽车、石化、钢铁和耐 用消费品
电力、电器、机械制造、化工 、汽车等+第二个主导产业群 各产业 耐用消费品、宇航工业、计算 机工业、原子能、合成材料等 +第三个主导产业群各产业
信息产业(第三次科技革 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 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物工程、宇航工业等+第四个
而主导产业代表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 ,是支柱产业发展的前期形态,即两者在时 间上一般呈现为后者对前者的继起,前一时 期的主导产业成为后一时期的支柱产业,而 在新的时期又会有另外一些产业代替原来的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
(二)、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
每个产业都需要其他产业生产的产品 作为自己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必须把本部门的产品 提供给其他部门使用,因此,各产业部门 之间形成了经常的大量的相互交替的技术 经济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