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警务化管理工作的几点体会
摘要: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教育和管理的主体是我们教师,我们要把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好,按照警务化管理要求顺利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在工作中勤于思考,探索规律,善于总结。
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做学生的可亲人;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做学生的引路人;加强自身的修养与提高,做学生前进路上的表率人。
关键词:警务化管理;沟通;道德教育自我修养
2003年全国公安工作第二十次会议指出,公安院校要参照军队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
与军事化管理一样,警务化管理试图通过三种主要的方式即《内务条令》管生活、《纪律条令》管行为、《队列条令》管训练,最终实现学生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作风。
下面是笔者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几点体会。
一、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做学生的可亲人。
1、注重调查研究,以“十必谈”为抓手把握与学生沟通的契机
毛主席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正确的发言权”,而正确的调查结果就来自我们细致平凡的工作。
为此,我按照公安部提出的“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的“三基”要求,积极主动地去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当前思想状况,对管理的态度等等,努力做到“四知四熟悉”(知道学生去哪里了,知道学生在干什么,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学生管理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特点,我们只有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处处做有心人,时时作观察家,把敏锐的目光延伸
到学生活动的每一点,每一处,注意一日生活秩序的每一个环节,善于从学生细微的行为表现中窥探其心灵的奥秘和隐情,才能“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教育的适当契机。
契机,就是指事物转化的关键时刻。
教育中把握了契机,就等于掌握了与学生沟通的“关键”环节。
学院提出的“十必谈”就是把握契机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实质在于学生发生各种变化时(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无论是学习的还是生活中的,无论是行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都要及时地“谈”,恳切地“谈”。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必须善于捕捉和选择对特定对象进行特定内容教育的最佳时间,或给学生雪中送炭,或给学生扬鞭催马,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风起于青萍之末”,只要以“十必谈”为工作抓手,有效把握与学生沟通的契机,我们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挥业余专长,构筑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上的差异,师生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当学生出现违纪或思想产生波动和情绪时,在办公室教室等地对他们进行的教育所收效果往往甚微,沟通需要寻求更适合的场所。
正所谓“功夫在诗外”。
为此,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业余专长,带领学生一起打球、一起游泳、一起下棋、一起……在这么多的文体活动中,这么多的互动平台上,我掌握了他们每个人的情趣爱好、意志品格、性格特征,我们双方都增进了了解和理解,我对他们的谈话就会有的放矢,直中靶心。
同时,竞技体育运动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意志得到了磨砺,
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精神,也增进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我不但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球友、棋友、知心朋友,可谓“亦师亦友”。
只有是朋友,学生才会主动向你反映情况,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操场上,马路边,饭堂里,网络中,我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无处不在。
久而久之,我就成为他们的贴心人、知心人,在校园里最可亲的人。
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做学生的引路人。
“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公安教育也不例外。
公安院校承担着为公安机关培养输送合格人民警察的重任,而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培养什么样素质的警察是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核心价值体现。
所以道德教育成为公安院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点和落脚点,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已被列入警务化管理规定的重要内容。
“立身做人”是我们倡导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的管理教育过程中,必须告诉学生首先要成人。
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就成不了才;或者说你即使成了才,也不会是一个好人。
我们新中国第一任公安部部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瑞卿曾经说过,公安人员更要学做人,做好人,还要做好人的代表。
毛主席也说过:“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能深刻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
比如:少数学生抱着没老师监督和管理的侥幸心理,上课开会早退的,室外训练开溜的,参加集体活动缺席的。
这些学生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