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三年级五班的同学为了备战学校组织的篮球赛,男篮球队队员和女篮球队队员举行了一次投篮比赛。
每人投15个球。
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表:
男队:女队:
师:这两个统计表能看得懂吗?从这两个统计表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师: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
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是呀,男生输了!可预备队员小锋不乐意了,说:“我上去投一次!”结果投了9个球,小锋心想:哼哼,这次我们男队该胜利了!
男队:
女队: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投了多少个球?
(学生汇报结果)
2、激起矛盾:
师:女队一共投了21个,男队一共投了24个,现在老师宣布:男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学生回答,及时调控,如果学生看不出来,就说我们班女生说不公平)
3、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较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4、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自学尝试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请大家看课本42页
师: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三、点拨升华
1、计算完成
师:那我们运用我们学到的平均数来解决一下男队和女队到底是谁的水平高一些?
(学生集体计算,找学生板演)
2、宣布比赛结果
3、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两个队投中的总数分别除以它们的人数,求出了两个队平均每人投的数量,我们用这两个数描述了两个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这两个队的平均数。
4、再次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看黑板,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看这两个平均数是6和7,你们能不能再说一说,它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数? 它是不是就是每个人实实在在投的数量?
师生共同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5、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谁再来说一说怎样求平均数?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6、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师:平均数在现实中应用广泛。
(出示课件)
四、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出示课件)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
A、男生平均体重32千克,女生平均体重28千克。
每个男生一定比每个女生重。
()
B、小军家三口人的体重如下:爸爸70千克、妈妈50千克、小军30千克,那么他们三个人的平均体重一定在30千克和70千克之间。
()
C、一个池塘的平均深度是130厘米,我身高135厘米,下水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
()
挑战第二关:只列式,不计算
少先队员为幼儿园做红花,平均每人做几朵?
(1)小华做5朵,小红和小强各做8朵,小芳做7朵。
(2)小华做5朵,小红和小强共做8朵,小芳做7朵。
(3)小华做5朵,小红和小强各做8朵,小芳上午做3朵,下午做4朵。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就留个作业,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数学课,请你对我们这节课上的是否满意(或成功)打一下分,满分是十分,回去后在小组内求一求平均分。
下节课老师和你们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