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练习阅读理解综合训练营一二三总分一、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牛现在,我对牛是很熟悉的。
第一,我就属牛。
第二,我有只小铜牛,我非常喜欢它。
我十岁生日那天,爷爷对我说“今天是你的生日。
你属牛,我就把这只小铜牛作为礼物送给你。
”说完,就把一只金黄色的小铜牛递给了我。
小铜牛好看极了。
它有壮实的身骨,稳健的腿脚,尖利的犄角,灵巧的尾巴。
爷爷说:“牛的尾巴不仅可以用来驱逐蚊蝇,还时常用来鞭策自己啊!”真的,我意外发现:那条牛尾巴似乎在左右鞭打自己,让它的四肢更使劲地朝前蹬。
爷爷还说:“牛是踏踏实实苦干的动物,是从不喜欢偷懒的”。
我越发对这只小铜牛感兴趣了,爱惜地用绸布把它包好,放在写字台上。
从此,每当我坐在写字台前做作业,写日记时,总要看看这自觉、踏实、耐劳的“牛”。
两年过去了。
有一天,我又一次坐在写字台前,用双手托着小铜牛。
看着,看着,眼前好似出现了一幅壮观的画面:手中的牛动起来,走在广阔的田野里。
它腿上沾满肥沃的泥土,低着头,鼻孔里喷出热气,使足劲在用犄角开创道路。
它的尾巴用劲地甩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奋力向前。
它的身后是一望无垠的耕作过的土地。
在它的身旁又出现在了成千上万个同伴,向着同一个方向顽精品原创强地前进。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熟悉—________ 喜欢—________ 坚强—________2)照样子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例:(壮实的)身体________小铜牛________身骨 ________腿脚________犄角 ________尾巴 ________田野3)用“鞭策”写一句话。
4)找出作者想象的内容。
5)这些想象作者是根据生活中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个特点展开的,从作者的想象,可以看出他平时很注意观察________,如果不熟悉牛的习性,也就不可能有如此________的想象、细致的描写。
6)作者写《牛》这篇文章是因为________①对牛很熟悉。
②非常喜爱牛。
③为了赞扬生活中的牛自觉、踏实、耐劳的精神。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苏联红军攻进了柏林,德军拼死挣(zhēng zhèng)扎,与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突然,从一条街道中间的废墟中传来丧子的哭声,是个德国小孩。
此时,苏军与德军正在街道的两头对射,小孩随时可能丧命。
这时,苏军士兵奥沙罗夫不顾战友们的劝说,站起来径直朝小孩走去,战友们只好停止射击,把所有火力都对准奥沙罗夫的前方,准备火力接应。
没想到的是,街道那边的德军也停止了射击。
奥沙罗夫安静地走到小孩身边,把小孩抱起来,朝街道边的一个安全掩体走去。
此时,整个街道一片安静,一位随军记者完整地记录下了这个感人的瞬间。
当奥沙罗夫把小孩抱进掩体,并把小孩放下时,双方的枪声再次响起,奥沙罗夫随后被一发子弹击中(zhōng zhòng),送进了战地医院。
第二天,奥沙罗夫解救小孩的全套康片被印在传单上,标题是《柏林,请停止枪声》。
许多柏林市民看到传单,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许多化装成平民的德国士兵也交出武器。
奥沙罗夫成了大英雄。
记者问奥沙罗夫,为什么敢在枪林弹(tán dàn)雨中站起来,奥沙罗夫说:“爱,会让枪声停止。
”然后,他流着泪讲述鲜(xiān xiǎn)为人知的故事:那一年,德军攻进莫斯科,同样遭到了苏联人民的顽强抵抗。
在一条小巷里,几个德国士兵正警惕地举着枪小心地向前推进。
突然,前方传来一连串汪汪的叫声。
他们循声找过去。
一只小狗正蹲在一个受伤的少年身旁,轻轻地舔着少年的脸。
少年惊恐地看着几个德国士兵,用手指了指小狗,然后又摇了摇头。
德国士兵明白,少年是在乞求他们不要杀小狗。
小狗依然不停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
德国士兵也明白,小狗是在乞求他们救救它的主人。
几个德国士兵沉默了许久,绕过少年和小狗向前方走去……那个少年正是奥沙罗夫。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给文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挣________(zhēng zhèng)扎击中________(zhōng zhòng)枪林弹________(tán dàn)雨鲜________(xiān xiǎn)为人知3)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①径直:________。
②鲜为人知:________。
4)用文中的词语填空________的战斗又打响了,八路军战士冒着敌人的________,英勇地冲了上去,打得日本鬼子落花流水,垂死________。
5)短文记叙了________件事,事件的主人公都是________。
我觉得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6)“此时,整个街道一片安静,一位随军记者完整地记录下了这个感人的瞬间。
”此时“感人的瞬间”在你的脑海中一定已定格为一幅感人的画面,请你给这幅画面配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7)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受?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盂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
这里经常有人送葬(zàng)、筑坟、祭(jì)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器,咿咿(y ī)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
粮食、蔬菜、水果、器皿(mǐn)、鱼、肉……各种东西都有。
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
他母亲见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
于是,决定再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
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jū gōng)。
有时,教师领着学生演习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
学生学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儿童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不自禁②彬彬有礼2)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小小足球队我的窗外是一条很小的巷子,在双休日,那里几乎整天传来兴奋的喊叫声和砰砰的踢球声。
喊叫声自然是孩子们的。
那天,我走过巷口,突然一个孩子向我脚下扑来,我吓了一跳,定睛一看,扑的是足球。
正是夏天,他穿着短衣短裤。
地是水泥的,梆梆硬。
小家伙猛扑在地,胳膊居然没有擦破一点皮。
这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我在少年时代热爱的是乒乓球。
路口放的是门板搭的简易的乒乓台,连网子也没有,两块砖头上搁一根竹竿,也打得兴致勃勃,也打得喊声四起,也打得不知道吃晚饭。
那时候我的乒乓知识不少,懂得谁是一号种子、二号种子,甚至自己也想当“种子”。
我渐渐长大了。
乒乓球种子没有当成,却成了一个足球迷。
每逢电视转播球赛是一定要看的。
我最喜欢看的是有中国队参加的比赛,一心盼着中国足球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有时候,我就想,中国足球的希望恐怕要寄托在青少年的身上了。
有个成语叫愚公移山,鼓励我们不断努力。
所以,看着巷子里的小小足球队,就有了盼头。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词语。
①形容兴头儿很高的样子。
________②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________2)找出文中的排比句。
3)“乒乓球种子没有当成”的意思是:4)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5.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型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度地集中在脸上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上一副墨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一摸……他常穿的是一件灰色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我没有赶得上看,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它已油渍斑斓。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发在我的头上。
他在讲台上来回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
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1)“我”至今不能忘记先生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2)先生给“我”的印象主要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方面来刻画的。
3)用横线画出描写先生外貌的句子。
4)眼镜成了先生最显著的特征,这说明________A. 先生知识渊博B. 形象滑稽,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C. 突出先生的“凶”D. 既点明先生的特征,又说明其知识的渊博5)先生说的“一眼望到底”的意思是________,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