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字体之小篆

04字体之小篆


第一节、小篆

《说文》:“篆,引书也。从竹,彖声。”
一、小篆的形成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 政策时所采用的标准字体,小篆成为正统 文字,一方面得益于秦朝利用国家权力进 行推广,另一方面也是汉字自身发展规律 的必然结果。


许慎《说文〃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 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 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 《爰歷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 皆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 也。” 《初学记》:小篆为“始皇时李斯、赵高、 胡毋敬所作也” 。


《说文》小篆

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


《说文》小篆

秦公簋

甲骨文

睡虎地秦简

毛公鼎

六国文字


《说文》小篆

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


《说文》小篆

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
3.发生譌变或经过篡改的

裘锡圭先生言:“《说文》成书于东汉中 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 讹误。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 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 这种错误理解有时也导致对篆形的篡改。 《说文》成书后,曾经传抄刊刻,书手、 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 错误。因此,《说文》小篆的字形有一部 分是靠不住的。”

释 文
始 皇 詔 版
歉灋乃大兼廿 疑度詔安天六 者量丞*下年 **相立諸* 皆則狀號侯皇 明不綰為*帝 壹壹 皇黔盡 之、 帝首并 。
释 文
小结



小篆不是由个别人创造的,也并非如《说文·叙》 所言,由“籀文”省改而来的,它是在春秋战国 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我们也不能否定李斯等人对小篆的贡献,他们可 能对小篆做了进一步的规范与整理工作,使得小 篆成为秦始皇“书同文”的工具。 “书同文”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倡导的 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它一举结束了春秋战 国以来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为促进民族的团结 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小篆的特点
(一)基本笔画

直和弧 直:横直、竖直、斜直

弧: 上弧、下弧、左弧、右弧。 单弧、复弧。
( ) 二 字 体 取 势
三、《说文》小篆的来源
1.直接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 文字,或是由秦国文字省改而来的。
2.来源于六国古文


《说文》小篆

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
石鼓文·车工(一)
石鼓文·车工(二)
石鼓文·车工(三)
石鼓文·车工(摹本)
小篆继承了秦国文字发展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形体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字形规整匀称程度的不断 提高,象形程度不断下降之上。而小 篆正是继承了这种发展趋势,在春秋 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字形进 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 降低。
第二章
《说文》的字体



《说文》所收字体是以小篆为主,兼及古 籀、或体和俗体等异体字。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文若干”是指本部正字的字数;“重若 干”是指本部中异体字的字数,因为跟正 文重复,所以叫做“重文”。 《说文》凡9353文,而有重文1163。重文 包括古文、籀文、或体、俗体等。


,兵也。从戈、从甲。

金文:

族徽:Biblioteka 斗,十升也。象形,有柄。
六国古文 汉隶
秦简
汉篆


,旦也。从倝、舟聲。


,見也。从貝、从兟(shēn)。
小结
1. 2. 3.
小篆的形成 小篆的特点 《说文》小篆的来源
秦公镈(春秋时期)之一
秦公镈(春秋时期)之二
秦公簋(春秋时期)

秦公鎛文字较舒展,多圆转,而秦公簋文 字与石鼓文一样,均显得在结构上较为谨 严,方正,在字形上更加规整,且在笔法 上改圆转为圆折之笔,这说明秦金文字体 是在春秋中期开始得到进一步改造,从而 更规范化、渐接近于小篆。
55
14
石鼓文(春秋战国之交)
20
55
为了便于 书写,一 部分字形 经过明显 的简化。
3 . 秦 代 的 小 篆 资 料
峄 山 刻 石
诵康不乃数于开追山专道廿诏四世皇 定复今*野争念*惠显有*极称帝 *起皇他。理乱群*明六经*王立 利*帝及自。世臣亲。年时武。国 泽灾*五泰功*从巡既*不义讨* 长害一帝古战分者远献上久直伐惟 久灭家*始日土*方泰荐*方乱初 。除天莫*作建咸。成高灭。逆在 群。下能世*邦思登*号六戎*昔 臣黔。禁无流*攸于乃*暴臣威* 首兵止万血以长峄降孝强奉动嗣 。 。 。 ……
(一)小篆并非李斯等人的创造
新 郪 虎 符
殹母燔会兵士((甲 (隊王五被在在兵 毋(符十())之 )燧乃人披新王符 会)敢以)郪左右 符事行上甲凡才才 行虽之必用兴

释 文
2.小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基 础上形成的

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 而成的,不是由“籀文”省改而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