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魁君同志事迹马魁君同志,现任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10年被评为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干部。
自2002年至今,任天津科技进修学院院长(2006年改制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八年来,马魁君同志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全情投入、全心付出,尽心尽责,不辱使命,团结带领学院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物流中心”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千方百计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于2005年年末自筹资金购买了合肥万博社会事业发展集团所属的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天津万博公学校区。
在市教委、市科协及有关方面的积极支持下,经与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反复磋商,决定与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所属的天津海员学校通过改革、转制,利用各自现有的办学资质、办学资产、实训基地和行业依托,整合各方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组建了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从而一跃转制成为普通高等院校。
使一个岌岌可危的成人院校发展成为一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高职学院。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的应运而生,不仅填补了我国华北、西北海运高等职业教育的空白,而且与已有的交通、铁道、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全国第一个高等职业教育的“海陆空”联合编队。
“一千零一夜”的创业征程,让耕海犁波的梦想不再是“天方夜谭”。
学院从一个占地面积仅8亩,建筑面积不到6000平方米,年收入不足300万元的成人高校发展成为一个占地900多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年收入超过800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8.63亿元的高职学院,为海运学院的进一步发展绘制了璀璨的蓝图。
2006年,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在原成人高校的基础上申办成功并实现当年成立当年招生、当年开展教学;2007年,学院顺利通过了国家海事局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的审核;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天津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荣获了“中国最佳船员培训学校”称号;2009年被教育部和天津市政府确定为“滨海新区航海运输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同年又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08、2009年连续承办两届由天津海事局主办的天津航海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荣获两届团体总分第一和多个单项第一。
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58%,名列天津市高职院校前列,实现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马魁君同志曾经忘情地回顾这段创业经历:“创业的人生是丰富的,创业的体验是难忘的。
我庆幸在这些年里,能有机会充分地淋漓尽致地体验到了创业的艰辛,创业的坎坷,创业的峰回路转,创业中雪中送炭的温馨以及创业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和创业中人情冷暖的个中滋味。
我感到了充实,感到了我的人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我活到今天能与大家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科技进修学院基础上创立出了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是我人生干成的一个事业,也是我人生中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在我的生命中充盈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崇高的事业成就感和人生价值感。
我以为,我没有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希望,我内心是踏实的。
”一、抢抓机遇,创新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一)倡导并践行“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同心协力、拼搏创新”的海运精神,为学院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院前身天津科技进修学院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
在困境面前,马魁君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创建具有航海专业特色的高职学院确定为发展方向,为此他多方奔走,进行调查研究,争取领导支持。
抓住了滨海新区建设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务院确定在天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把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终于实现了建立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的愿望。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的建立是创业的结晶、是改革的成果。
在没花国家一分钱的条件下,通过对民营良性资产万博公学的收购,为学院的成立创造了基础条件,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升值;通过采取与中远散货、天津海校合作办学,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整合;在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加速了学院从成人高校向职业院校转变的进程,为学院的科学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高职学院的创建发展模式在全国没有先例。
这种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大胆创新的思路与做法得到了上级机关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成立之初基础相当薄弱,一没有开办资金,而且还背负了购臵新校区1.8亿的债务;二没有懂海运专业的人更没有经历过高职教育的人;三没有航海技术等专业所需要的实训设备与基地。
马魁君同志迎难而上,带领全体教职工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他发扬了“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
几年来,几乎没有公休日、没有歇过寒暑假,甚至常常带病坚持工作,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倾注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上。
面对有些好心人劝他“事业是大家的,身体是自己的,事业是短暂的,身体是永久的”的说法,他淡然一笑说“别人都有退路,我没有,我的面前只有一条路,豁出命来把海运学院办成为一所百年名校。
”为此目的,他所付出的精力、心血、汗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二)以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切入点、实施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秩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顺利通过评估办学校最重要的是保证教学质量,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马魁君同志从建院之初就提出教学每个环节都要以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的标准及国家海船船员质量认证体系标准进行规范。
他牵头成立了学院历史上第一个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为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尽快提高,他提出建立导师制;为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工作岗位需求零对接,组织成立了学院“考大证工作领导小组”;主持制定了《天津海运职业学院2009年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加大精品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奖励力度,同时亲自出面聘请了多位专家教授指导帮助,2009年实现了市级精品课程建设零的突破。
在软件建设的同时,克服资金困难的情况,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已建成涵盖航海技术等13个专业的29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航海模拟器实训基地和轮机模拟器实训基地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项目以及天津市首批“十一五”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一个华北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航海教育、培训基地已初具规模。
通过教学体系规范、教育理念的更新,软硬件建设的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学院也在较短的时间内,先后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及国家海船船员质量体系中间审核,得到行业内领导与同仁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三)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推进与中通远洋物流集团合作为了促进学院体制机制的改革,实现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在他积极主持推动下,2009年与中通远洋物流集团的合作在前两年艰难谈判的基础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由中通集团出资建设的“国际船员培训中心”立项获批并纳入新校区一期建设项目;同时达成共同设臵船舶金融、船舶交易等专业、并安排学生教师上船实习实践以及与学院实行学生订单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意向并开始实施。
这些举措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
崔津渡副市长日前就中船船舶基金项目来院调研时指出:各单位、各部门都要支持学院的发展,支持中通集团和学院的合作,使公司化的教育载体长远发展。
与中通集团的合作,标志着学院的发展搭载上了中国船舶产业发展的平台,为进一步提升学院发展的层次与空间创造了条件。
二、培育具有海运特色的校园文化,深化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院管理水平(一)全面推行院系两级管理马魁君同志充分考虑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学院管理体制改革。
在全市27所高职院校普遍没有迈出院系两级管理这一步的情况下,提出“大胆探索、稳步推进、过程调整、加强培训”的原则,研究出台了院系两级管理方案和考核办法,使管理重心下移,由过程管理转为目标管理,强调系部主任责权利相统一,激发出系部办学活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院发展奠定人力资源支撑的基础马魁君同志深知要办好学校,必须要有懂得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教师,要吸引进高水平的教师,首先要解决编制。
为此,他积极争取全额编制,试行人事代理制度,多渠道、多形式引进人才,学院的教职工队伍在四年的时间内由初建时期的80人发展为目前的345人,其中高级职称51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52人,“双师素质”教师87人。
他提出的校内特殊津贴制度缩小航海类专业教师船上与陆地工作工资水平的落差,充分激发航海类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为尽快提高专业水平,马魁君同志以真挚和努力,聘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母国光教授作为学院名誉院长,聘请大连海事大学、大连舰艇学院和天津港等30余位各领域专家、教授担任学院的顾问和特聘教授。
让学生享受到最好、最高层次的教育。
(三)提出百年办学的思想,推进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1.他提出了百年办学、百年树人、百年立校的办学战略指导思想,将百年立校的理念确立为学院全体教职工的意志和行动指南,成为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着眼点。
学会站在世界看学院,站在市场看人才,站在社会看发展。
必须开拓创新,创新思维、创新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教育、创新教学、创新一切需要创新的规章制度和方方面面。
以此为目标建立好学院的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注重细节与过程管理,全面提高工作标准,为百年发展夯实各项工作的基础。
努力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件事、夯实每一环。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
工作上人人想到为别人,生活上人人互相关心关怀。
千方百计为他人创造方便。
通过全院的共同努力,最终把学院建设成为全院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共同的心灵归宿。
2.确定了学院校训,规范了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基础。
由他主持确定了学院文化中的理念识别部分,包括:学院办学方针、指导思想、校训、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海运精神、学院发展的思想基础等,特别是在他主持下,经过三年的磨砺,在大家提出的众多的思想中,他凝练出了“知学善建,诚达思远”的校训。
这个校训经过全校教职工讨论,党委研究通过后在全校和社会上受到好评。
并由此使之成为引导全校师生价值观念形成的行为指南。
学院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和谐文化氛围逐步形成。
3.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团队及加强内涵建设的建议并经院党委讨论通过。
为了引导职工着眼于学院的长久发展、快速发展,加快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适应学院进入海河教育园的需要,尽快实现创建先进示范校的目标。
他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团队以及加强内涵建设的两个建议,经党委讨论通过后在全院实施。
4.强化执行力文化。
为了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他强调了制度的执行力,从教师课堂管理以及职工着装、礼仪抓起,下大力气培训,并按照标准加强巡视检查,保证制度落实到位,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打造和谐工作氛围与人际关系。
逐渐建立学院的执行文化,让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诚实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完善的执行能力自觉参与到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