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酵期末总结

发酵期末总结

发酵工程P1-8第一章(绪论)发酵的定义:人们把利用生物细胞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大量生产或积累生P1(判断题)物细胞、酶类和代谢产物的过程统称为发酵。

P56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

六大营养要素:P22-23P106-145)(微生物书判断是何种代谢产物初级代谢产物: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P22(判断题)需的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核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

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是指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通过次级代谢合成的分子结构十分复杂、对该生物无明显生理功能,或并非是该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质,如P23(判断题)抗生素、生物碱、毒素、激素、色素等。

P9-21第二章(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从中选出具有优良特性,提高菌种的突变频率,,扩大变异幅度诱变育种:通过诱变剂处理14P12-的变异菌种。

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融合是通过人工方法,原生质体融合:P14发生融合,并产生全重组子的过程。

综合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基因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是以分子遗传学的理论为基础,能像工程一样事先设计遗传学的重要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应用科学,是一种自觉的、P15和控制的育种技术,可以完成超远缘杂交,是最新最有前途的育种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的全部过程一般包括目的基因片段的取得、片段与基因载体的体外连接、P16外源基因转入宿主细胞和目标基因的表达等主要环节。

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进行菌不经过人工处理,自然选育:自然选育指在生产过程中,种筛选的过程。

野生型菌株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微生物在其发生突变前的原始菌株,称为是野生型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自发突变失去合成某种成长因子的能力,营养缺陷性菌株只能在完全培养基或补充了相应的生长因子的基本培养基中才能正常生长的变异菌株。

自然选育指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进行11/ 1.菌种筛选的过程。

紫外线诱变育种:一般我们常以细胞的死亡率表示,希望照射的剂量死亡率控制在70~80%为宜。

杂交育种:?生产菌种的常规保藏方法:定期移植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固体曲保藏法。

自然选育的作用:在工业生产中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衰退、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

致死率计算:取未照射的制备菌液和照射菌液各0.5,进行稀释分离,计算活菌细胞数。

P56-75 第三章(发酵培养基)培养基的基本作用:1)满足菌体的生长。

2)促进产物的形成。

培养基按用途分为:斜面培养基(目的:使菌种迅速生长。

成分:因菌种不同而异)P60种子培养基(目的:为获得一定质、量的菌种提供营养。

成分:营养丰富,与发酵培养基接近)发酵培养基(目的:提供菌体生长繁殖,产物合成的营养。

成分:完整,但不是很丰富)P61碳源:凡是能够提供微生物细胞物质和代谢产物中碳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

作用:①提供微生物菌种的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成分。

②提供合成目的产物所必须的碳成P61 (工业中常用的葡萄糖由淀粉制备,葡萄糖为微生物能够直接利用的单分糖)速效碳源:较迅速的被利用,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如葡萄糖。

迟效碳源:被菌体缓慢利用,有利于代谢产物的合成,如乳糖等。

氮源:氮源主要用于构成菌体细胞物质(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和含氮代谢物。

速效氮源:较迅速的被利用,有利于菌体的生长。

如氨基酸、玉米浆等。

迟效氮源:被菌体缓慢利用,有利于延长次级代谢产物的分泌期,如黄豆饼粉、花生饼粉等。

无机氮源被菌体作为氮源利用后,培养液中就留下了酸性或碱性物质,这种经微生物生理作用(代谢)后能形成酸性物质的无机氮源叫生理酸性物质,如硫酸铵若菌体代谢后能产生碱性物质的则此种无机氮源称为生理碱性物质,如硝酸11/ 2.钠。

正确使用生理酸碱性物质,对稳定和调节发酵过程的有积极作用。

生长因子:从广义上讲,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如嘌呤、嘧啶、P65(名词解释)维生素等均称生长因子。

前体: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合成到产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前体而有较大P66(苯乙酸,一般基础料中仅仅添加0.07%)(名词解释)的提高。

P64(主要是铁离子:青霉素发酵中,铁离子的浓度要小于20钾、钠、钙、铁离子:μ发酵罐必须进行表面处理)产物促进剂:所谓产物促进剂是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P66-67(名词解释)后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

培养基制备里的组分及灭菌方式:灭菌:在大规模发酵中应该尽可能的采取连续灭菌的操作,而且保证灭菌条件的稳定是保证发酵稳定的前提。

有时避免营养物质在加热的条件下,相互作用,可以将营养物质分开消毒。

243→423有些物质由于挥发和对热非常敏感,就不能采用湿热的灭菌方法生长繁殖代?灰色链霉菌属放线菌。

碳源有葡萄糖、糖蜜、淀粉、蔗糖、甘露醇、有机酸。

氮源:酵母粉、鱼粉、蚕蛹粉、蛋白胨等。

钠离子:能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功能;钾离子:影响细胞膜透性;钙离子:调节细胞透性、发酵液中磷酸盐含量。

(选择、判断)葡萄糖能形成酸性物质,是生理酸性物质。

(x)培养基灭菌判断?P76-91第四章(灭菌)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灭菌的实质:杀菌:指菌体虽死,但形体尚存。

溶菌:指菌体杀死后,其细胞发生溶化)消毒:消毒一般是指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11/ 3.P76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P76-77一般的灭菌方法物理: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过滤除菌、射线灭菌化学药剂灭菌(常用的化学药物有甲醛、苯酚、高锰酸钾、洁尔灭、氯化汞等)连续灭菌:连续灭菌也叫连消,是指将培养基在发酵罐外经过一套灭菌设备连续地加热P83 灭菌、冷却后送入已灭菌的发酵罐内的工艺过程。

发酵对无菌空气的要求是:无菌,无灰尘,无杂质,无水,无油,正压等几项指标。

发酵对无菌空气的无菌程度要求是:只要在发酵过程中不因无菌空气染菌,而造成损失即可。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m3)培养基中通入空气的体积(m3)。

(v:空气体积、单位体积、m:时间)P84 真正灭菌场所是维持罐维持罐保温时间,该段时间的长短决定了连续灭菌的效果。

:分水器6:空压机(加压)21:采风口:粗滤器3 4:一级冷却器5:二级冷却器12:分过滤器11:总过滤器10 7:贮罐8:旋风分离器9:丝网除沫器:加热器流程:,),首先通过粗滤器除去空气中的大颗粒(保护后面的设备)高空采样(10m再进入再把空气吸入空压机后压缩再推出去再经过冷却进行降温,这时空气是湿空气状态,再过旋风分让空气有一个稳定的正压,分水器将水滴处理掉,再用贮罐将湿空气贮藏起来,再进再用丝网除沫器将水分除掉,再通入加热器加热后变成干空气,离器将大水滴分离掉,11/ 4.入总过滤器,通过分过滤器将空气输送到各个洁净间。

实验室常用滤器的孔径是0.45μm 和0.22μm 。

可以拦截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等通过。

P93-101 种子制备及扩大培养第五章种子扩大培养:是指将保存在沙土管、冷冻管、斜面试管中的处于休眠状态的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或液体培养基活化,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增殖罐等逐级扩大规模培养而获得大量生产性能优良的纯种过程。

种子扩大培养的目的:1)获得纯而壮活力旺盛的菌种。

2)获得满足接种量要求的培养物。

3)在扩大过程中,对菌种进行驯化。

4)最终实现缩短发酵时间,保证生产水平。

P96 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丝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P96 接种量是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与接种后培养液总体积的比例。

种子异常分析:种子异常往往表现为:1)菌种生长发育缓慢或过快。

2)菌丝结团。

3)菌丝粘壁种子质量要求:菌丝长稠呈丝状、菌丝团很少,处于活力旺盛期种子质量控制措施:1)菌种稳定性的检查。

(产生菌必须保持有稳定的生产能力)P97-98(在种子制备过程中,每移种一步均需进行杂菌检查。

)2)无菌检查。

菌种保藏: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性,人工创造条件使菌种的代谢活动处于休眠状态。

(低温、干燥、真空)1.定期移植保藏法(将菌种放置4℃冰箱保藏,每间隔一定时间需重新移植培养一次。

一般保存期为3~6个月)2. 液体石蜡保藏法(保存期约一年左右) 3.沙土保藏法(保藏时间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 4.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许多菌种用此法可保藏10年以上。

)5. 液氮超低温保藏法(注意“慢冻快融”。

为了减轻冷冻损伤程度,可采用保护剂,如甘油P19-206.固体曲保藏法等和二甲亚砜)防止菌种的衰退:1.控制传代次数2.选择合适的培养基3.采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传代P18-19 4.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手段。

菌种的复壮措施:1.纯种分离 2. 淘汰衰退的个体 3. 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发酵级数的确定:级数受发酵规模、菌体生长特性、接种量的影响。

若级数大,则难控制、易染菌、易变异,管理困难,一般2-4级。

接种量=移入种子的体积/接种后培养液的体积11/ 5.种龄:种龄是指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体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P123-160 第八、九章P123-124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物理参数:温度、压力、搅拌转数、搅拌功率()、空气流量()、浊度、料液流量化学参数:、基质浓度、溶氧浓度(或饱和度%)、氧化还原电位()、产物浓度(或)、废气中的氧浓度和2浓度生物参数:菌丝形态、菌体浓度A.分批发酵:分批发酵是指在一封闭培养系统内含有初始限制量的基质的发酵方式。

B.补料分批发酵:是根据菌株生长和初始培养基的特点,在分批培养的某些阶段适当补加培养基,使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生产时间延长。

青霉素发酵为例:在青霉素发酵中,前期是菌体生长阶段,后期是产物形成阶段。

前期希望菌体能以最大比生长速率快速生长,后期则能限制生长和控制氧的消耗,使青霉素快速合成。

在前期过多的葡萄糖将导致有机酸积累和溶解氧下降,葡萄糖不足将使有机氮源中的碳被迅速利用而导致上升。

因此,可以用或溶氧为控制参数进行前期的葡萄糖补加,在后期一般采用控制溶氧和补加葡萄糖的操作方式。

C.连续发酵:发酵过程中一边补入新鲜料液一边放出等量的发酵液,使发酵罐内的体积维持恒定。

补料分批培养的优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答题时应该扩充来写(在生产过程中葡萄糖)(1)可以消除底物抑制。

(从稳定期考虑补料分批发酵。

增加营养物质,如氮,延可以达到高密度细胞培养。

(2)长对数生长期,提高产量)营养消耗快,(发酵过程中的次级产物代谢产物过多,(3)延长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