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一二章重点)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有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2、理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的特点。
整体性: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各时期典型代表人物如孔德、韦伯涂尔干、杜威布鲁克弗等人的代表作或地位P163、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的特点:1)育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2)多地使用比较研究3)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4)究范围的扩大90年代后的新趋向1)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2)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3)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4、掌握教育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
P42一、教育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有外在的因素破坏。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观点: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家庭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有四种功能:维护其模式、统合其体系、达到其目标、适应其变化。
学校有两项主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功能主义优缺点主要优点是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缺点在于建立在共同价值之上的社会统合是从个人行为的调适角度分析的,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中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是群体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优势团体总是通过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教育的互动理论:是源于社会学中的互动论,有时也称之为解释学。
认为对具体情况的一切分析都是解释性的,强调对现实本身的剖析,重视探讨日常现实的过程和存在于这一过程中的主观目的性怀交互作。
对一学校生活的解释,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对学校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和个体行为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方法,主张以解释和理解的方式来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
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一、要求掌握的概念: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地位:也叫社会位置,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同辈群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家庭、学校中得不到的各种需要。
它具有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
二、了解传统教师社会形象与现代教师社会形象的不同之处P 68三、能够正确理解教师社会地位这一概念,并了解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几个因素。
P72四、从教师权威的来源、合法性、权威的变化三个角度正确理解教师的权威。
1、涂尔干强调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个人的人格力量、坚强的意志品质等;2、沃勒强调“个人权威:与“制度权威”;3、克利夫顿与罗伯兹提出教师权威四层面说:来源于教育制度的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来源于教师个人因素的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四者互动共构成教师的实际权威。
五、了解不同社会和不同学生年龄阶段教师权威的变化1、从制度层面看:教师的权威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从个人层面看,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评价手段也影响着教师的权威。
六、了解教师角色冲突P80七、掌握学生重要他人及其影响P97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理解明星偶象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要求掌握的内容:1.教育规范的概念、类型;2.学校失范的理论解释;3.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4.学校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5.社会控制、教育控制的概念6.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考核内容:一、社会规范是社会群体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准,这种标准能够导致个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趋同和协调、有利于增强群体财结。
二、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包括三层内容:教育习俗、教育规章、教育法律。
掌握三者在适用范围、约束力和强调重点上是不同之处。
了解教育规范的类型: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群体规范;从涉及内容上可分为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从适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等。
了解教育规范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和控制性。
三、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四、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1、生物学解释:“体质变态说”(了解)2、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挫折侵犯说”(了解)3、社会学解释(掌握):“差异交往说”、“控制缺乏说”、“失范说”、“手段目标说”、“亚文化群理论”,其他理论(了解)4、文化剥夺或社会处境不利的解释模式;五、掌握学校中失范行为的类型:依据韦伯提出的关于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一切社会行为可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取向的理性行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
由此学校失范行为可分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六、了解失范行为的主要形式第一,根据违规行为的场所来规定:课堂中的违规行为、课堂外的违规行为和学校外的违规行为;第二根据违规行为的所有者进行分类,相对于教师的违规行为、相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相对师生双方的违规行为。
第三,根据青少年违规行为的程度分类:不适当行为、异常行为、暴力行为。
七、掌握造成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直接社会原因:1、帮派群体的影响2、同伴之间的压力3、传媒的影响4、其他因素的作用学校教育原因:1、教学内容问题2、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问题;3、学校文化及评估标准的适应性问题,4、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的问题做到能对学生失范行为加以归因。
(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角度)八、了解教师的非正常行为P120九、掌握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策略与措施1、理论方面:对实际失范行为的控制和改造;对失范行为的预防工作;2、实践层面,动员全社会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控制。
3、加强对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失范成本;4、全社会树立新的德育观念;5、学校加强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和方法;6、实施补差教育;7、建立立体德育网络。
第三编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一、课堂中的互动(一)掌握课堂互动冲突处理技巧给予注意、避免滥用权力、“中性力量”处理二、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二)、了解课堂控制的类型三、课堂上的问题行为1、了解什么是学生问题行为?按不同标准认定有:、心理学模型、标签理论、生理学理论、文化学因素2、掌握学生问题行为成因心理学:性格、态度、动机、智力等;社会学:家庭文化差异、同伴群体等;生理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发育不良等;学校教育规模、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3、掌握教师处理课堂问题技巧: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具备一定的表现技巧、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尽量做到前后台行为的一致性、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行为第六讲教育知识掌握教育知识涉及三种内容:显性知识:学科类别及具体课程内容隐性知识:学校生活经历及非正式教育影响生活经验:交往活动中的日常生活经验一、课程的分析模式了解:科学工具的研究范式和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研究范式。
功能主义范式、解释论范式、新马克思主义范式、结构主义范式二、课程与社会控制要求掌握:课程知识的社会性特征、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对课程进行社会控制的主体三、隐性课程(潜在课程)(一)对隐性课程的早期研究(了解)杜威:“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克伯屈:“伴随学习”(simultaneous learing):1、正题学习、关联性学习、并行性学习杰克逊、德里本:学校不只提供正规的教学,还为学生提供成为一名社会成员所必需的行为准则。
(二)隐性课程的结构(掌握)杰克逊认为由三个要素组成:群体:规则、规定和常规;表扬:评价性群体的班级,与教师的价值取向一致;权力:权力差异显著是班级最显著的特征。
四种社会规范决定了学校潜在课程的结构:独立、成就、普遍性、特殊性课堂中的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水量的各种经验。
(掌握)第七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一、了解关于班级研究的不同观点:(一)班级成员的界定(二)班级组织的目标、结构(三)掌握班级组织的功能社会化功能、选择功能、个性功能、保护功能(二)班级非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主要由学生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并以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为参照系。
积极面: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幸免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有助于加强成员之间的关系;消极面:容易导致班级成员间的小圈子,不利于班级正式活动的展开。
四、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
五、了解班集体的建设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育教学目标实现;可以使班级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获得比较合理的对待,从而更好地发挥不同学生特色,提高班级凝聚力,加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一、掌握学校组织的性质: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兼有各种社会组织的不同特性,又具有明显特点(一)、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带有强制性。
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是学校组织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是种功利性组织对教师来说是种功利性组织,对学生来说具有功利价值。
对教师的功利价值是基本价值,对学生则是辅助价值;对教师的功利价值具有普遍性,对学生不具有;对教师价值具有双向性,对学生只有单向性。
(三)学校对师生来说均为规范性组织(四)学校组织还带有权威性和一定的强制性;根据学校的运作过程看:服务性组织、生产性组织、整合性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