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复习笔记(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圣才出品】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复习笔记(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概述 1.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概念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是指法院在诉讼(包括审判和执行)过程中,为保证民事
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的顺利进行,对妨害民事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的人所采取的各种强制性
手段。

2.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特点
(1)强制措施既可以适用于审判阶段,又可以适用于执行阶段;
(2)采取强制措施的对象,并不限于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

只要案外人实施了妨害民
事诉讼的行为,也可以采取强制措施排除妨害,从而保障诉讼顺利进行。

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的概念 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概述 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的特点 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强制措施的意义 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 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和种类 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 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 拘传的概念 拘传 拘传的适用对象 拘传的适用程序 训诫 强制措施的种类及其适用 责令退出法庭 罚款 拘留
对妨
害民事诉讼行
为的强制措施
3.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意义
(1)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
(2)保障法院顺利完成审判和执行工作;
(3)维护正常的诉讼程序和法院的权威。

二、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和种类
1.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
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是指当事人或者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诉讼(包括审判和执行)过程中故意实施的扰乱民事诉讼程序、妨害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行为。

2.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
(1)必须是已经实施并且妨害了民事诉讼的行为
这是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客观要件。

如果只是行为人主观上的一种打算而没有实际实施,或者尽管实施了但不足以妨害民事诉讼,都不是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从程度上看,如果行为人所实施的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已经很严重,构成了犯罪,那么就应当按照刑法的规定处以刑罚,而不再处以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

前者例如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

后者例如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2)必须是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
这是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主观要件。

如果是因为行为人主观上的过失实施了客观上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就不能称为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3)必须是在诉讼过程中实施的行为
这是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时间要件。

此处所说的“诉讼过程中”,不仅包括审判过程中,而且包括执行过程中。

即只要是行为人在受理起诉以后执行结束之前实施了妨害民事诉讼的
行为,不管该行为是在法庭上实施的,还是在法庭外实施的,都构成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

3.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
(1)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必须到庭的被告”包括:
①负有赡养、抚育、扶养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
②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

③在执行程序中,必须到人民法院接受询问的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也属于必须到庭的被告。

(2)诉讼参与人和其他人违反法庭规则的行为。

这些行为主要表现为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等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

(3)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5)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6)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7)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8)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根据《民诉解释》第188条的规定,这类行为包括:
①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移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交易财产、放弃到期债权、无偿为他人提供担保等,造成人民法院无法执行的;
②隐藏、转移、毁损或者未经法院允许处分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的;
③违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令进行消费的;
④有履行能力而拒不按照人民法院执行通知履行生效文书确定的义务的;
⑤有义务协助旅行的个人接到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的。

(9)利用诉讼、仲裁、调解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条规定是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新增加的条文。

目的在于应对当事人恶意串通利用诉讼、仲裁、调解侵害案外第三人的合法利益的违法行为。

(10)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行为。

《民事诉讼法》第113条规定,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1)有关单位擅自转移已被人民法院冻结的存款,或擅自解冻的;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查询、冻结、划拨银行存款的;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后,给当事人通风报信,协助其转移、隐匿财产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12)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拒绝或者妨碍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行为。

(13)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查询、冻结或者划拨存款的行为。

(14)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扣留
被执行人的收入、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转交有关票证、证照或者其他财产的行为。

(15)有义务协助调查、执行的单位所实施的其他拒绝协助执行的行为。

(16)其他拒不协助的情形。

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114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对仍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可以予以拘留;并可以向监察机关或者有关机关提出予以纪律处分的司法建议。


三、强制措施的种类及其适用
1.拘传
(1)拘传的概念
拘传是指法院在法定情况下,通过派出司法警察依法强制有关人员到庭参加诉讼的强制措施。

(2)拘传的适用对象
①负有赡养、抚育、扶养义务和不到庭就无法查清案情的被告;
②给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
③必须到人民法院接受询问的被执行人或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3)拘传的适用程序
①拘传的适用前提是上述人员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在拘传前,应向被拘传人说明拒不到庭的后果,经批评教育仍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其到庭。

②拘传必须经院长批准,并使用拘传票,直接送达被拘传人。

2.训诫
(1)训诫,是指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情况较轻的人,通过批评教育的方式,指出其违法之处并责令其加以改正的强制措施。

(2)训诫的适用对象仅限于违反法庭规则,情节显著轻微,尚不足以作出退出法庭、罚款、拘留等措施的人。

训诫在所有的强制措施中,强制力最弱。

(3)对于训诫,现在还没有严格的程序要求。

3.责令退出法庭
(1)责令退出法庭,是指法院强行命令违反法庭规则的人离开法庭,从而防止其继续妨害诉讼活动进行的强制措施。

(2)责令退出法庭的适用对象是实施了可处以前两类违反法庭规则的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尚不足以处以罚款、拘留措施的人。

责令退出法庭在强制力上比训诫要重,但比罚款、拘留要轻。

(3)对于责令退出法庭,现在还没有严格的程序要求。

4.罚款
(1)罚款,是指法院强制妨害民事诉讼的人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强制措施。

罚款的强制力轻于拘留,重于训诫和责令退出法庭。

适用罚款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2)罚款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实施了《民事诉讼法》第110条、第111条、第114条、第117条所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人以及《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59条所规定的拒不执行海事强制令的被申请人。

(3)关于罚款的金额,《民事诉讼法》改为:“对个人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下。

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


(4)适用罚款必须经院长批准,并使用决定书。

(5)被罚款的人不服罚款决定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

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上级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后5日内作出决定,并将复议结果通知下级人民法院和当事人。

上级人民法院复议时认为强制措施不当,应当制作决定书,撤销或变更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