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提纲-保险学
第一章
理解风险的含义、种类、分类的基本概念:(例如风险因素、自然风险、风险价值和确定等值、风险成本、客观风险、普遍风险等);
保险学定义--未来事件和损失结果发生的某种“不确定性”风险=不确定性
①按风险因素分类:
自然风险(physical risk)——各种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和客观条件而导致的风险事件。
道德风险(moral risk)——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驱使,由人们故意制造的风险条件和事故。
心理风险(morale risk) ——当事人主观方面疏忽,不是故意和蓄谋的。
②按风险载体分类
人身风险——个人身心健康和生死存亡的不确定性
财产风险——物质财富及其相关利益的后果的不确定
(*财产(损失)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
③依事件后果分
纯粹风险(pure risk)——只有损失和不损失两种可能
投机风险(speculative risk)——存在获利,损失,不损失三种可能后果的风险
④依同主体行为关系分
主观风险(objective risk )——人们心理上关于风险事故和损失的思想态度或行为方式。
风险接受型--为谋取风险利益而冒险者。
风险回避--为逃避风险损失后果而愿支付代价(多数人)
风险中性型(企业)
客观风险(subjective risk)/ 统计风险(statistics risk)
客观风险=实际损失偏离预计损失量/ 预计损失量
(风险单位越多,实际损失偏离统计损失偏差越少,客观风险越小)
分析主观风险对风险管理和保险经营的意义:
据以判断衡量风险行为和风险事件的概率
进行市场预测、险种开发、销售和承保决策
⑤按风险分布特征分
普遍风险——威胁整个社会群体、社区和国家的风险
受损标的分布面普遍、密集
个别风险——偶然局部发生,只威胁个别少数标的
分类意义:把握损失分布特征,确定适合的控制方式
损失密集的普遍风险,保险机制失灵。
风险成本——风险作为社会负担(the burden of risk on society)的经济价值,就是风险成本。
种类——损失成本(直接,间接),社会成本(准备成本或机会成本,精神成本或心理成本,社会服务成本、以及配置成本或福利损失成本)
了解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风险处理的基本方式(例如: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及其选择规则;
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安排,以最小成本使风险损失达到最低的管理。
步骤
①识别风险:寻找风险源,工程技术性很强
②衡量风险
估算风险损失数量和货币价值。
风险数理价值:风险单位集合体的损失频率(次、个)和损失程度的乘积。
公式:风险数理值=损失频率×损失程度
=受损风险单位/风险单位×受损风险单位损失量/受损风险单位
③设计和选择风险处理方法,制定风险控制计划
④组织实施计划,评估风险管理决策。
处理方式
①回避风险
②防控风险
③自留风险
④转嫁风险——有偿/无偿
风险转嫁(投保)和自留的抉择
因素:1、市场供求状况
2、风险数值与保障程度
3、风险成本与效率要求
4、风险管理能力
转嫁或自留一般规则:
A、概率低、单次损失值大的风险--转移
B、比较不同方式的风险成本和经济效率——保障成本,机会成本,财务利益
C、考虑风险管理能力——管理队伍、组织体系健全和运行效率、管理体系和人员的成本、
管理经验;管理设备和工具等等。
理解保险的基本性质及保险的功能。
保险是损失赔偿机制
个体上——支付一定代价,将损失补偿责任转嫁给保险人和他人的风险交易(出售);
整体上——面临相同风险的标的(利益人)的集合体。
集合体机能:
风险损失分担、共享;
个体不确定的巨大损失--确定能承担的代价。
1 社会学——损失赔偿、风险共担的社会化机制。
2 经济学——风险本身的交易(有偿转让);标的是不确定性。
收入分配现象—保险的收入分配属性
3 风险管理学——风险处理的方式。
保险=风险标的聚合POOL。
机能:
一、分担共享(SHARE);
二、抑制风险的不确定性。
抑制(DISAPPARE)表现为:不确定性化大为小,化不确定为确定。
保险功能
1组织损失补偿、实现经济保障:保险基本功能。
2防灾防损:保险的派生功能之一。
预收保费制下存在。
保险公司是风险损失防范体系的主力军。
3储蓄投资功能
现代保险业最重要的派生功能。
保险业是金融市场仅次于商业银行和退休基金的、第三大金融机构。
理解可保风险的条件及其同大数定律的关系、主要可保风险种类;
可保风险的约束条件
1、风险均质(同类)、
2、概率同分布、
3、独立非相关
4、损失随机、可观察和预测---制约着精算保险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和监管特征。
大数定律和可保风险3条件
逻辑关系:预收保费-客观风险-经营风险
3条件:
1、大量同质风险和投保需求集合(客观风险和规模效应)
2、风险损失偶然、意外、非故意性(统计有效和道德风险控制)
3、风险损失事先可测,事后能定(公平交易需要)
可保风险——社会、经济有必要、技术条件可能组织承保的风险种类;
只有纯粹风险才具保障必要
大数定律
极限情况下,若风险汇集无穷大,单个标的分担的平均(极端)损失发生偏差的概率趋无穷小;
随着标的无穷大,标准差(风险偏差)可忽略;
随着标的增加,损失概率分布趋正态,可预测性增加;
大数定律有效的3前提:
1、风险标的间的损失独立非相关;
2、标的面临的风险是相同种类的均质(类)风险;
且其概率同分布-均质第二个含义;
3、风险集体的标的具随机-非人为控制特征。
传统保险建立在大数定律基础上。
可保风险种类
•绝大多数人身风险、财产风险,具纯粹风险性质并符合可保条件,应进入市场让经营实体自主经营,不必由政府以非市场方式供应。
推动市场发展可采取立法强制。
•绝大多数经济风险(如市场、生产、金融和政治风险),精算保险判为不可保。
•普遍、巨灾性风险和非精算性风险,商业可保性依赖辅助条件,是否经营应慎重。
了解保险费确定中供给方和需求方关于定价不同依据的主要结论;把握风险保费的不同含义。
风险损失(数理)价值=公平精算损失价值
风险(经济)价值=基于风险态度的风险费用(PREMIUM)
确定性等值(无风险价值)和(不确定有风险)预期值的差额=承担的代价即风险费用
预期值——各种可能后果的加权平均值(Ev)。
确定性等值cev——特定个体确定状态下具有的、与不确定预期值有相同效用的金额。
供给方:公平保险费=期望赔偿成本+风险集合管理成本+边际利润-投资收益
需求方:公平保险费=期望损失成本+风险集合管理成本+风险费用-投资收益
毛保险费(GROSS PREMIUM)= 纯保费+ 附加保费
保费(率)还含一定比例经营利润和政府营业税。
保险费经济合理——其一、费率水平为投保人负担得起,投保人有购买支付能力。
——其二、能体现分担机能
了解商业保险与政府保险的区别。
现代保险的两种不同组织方式
商业保险的优越性-基于市场有效理论
1. 供应上在竞争和盈利激励下,能促进产品研发、满足各种保障需求;
2. 需求上可依据支付能力和风险态度,自由选择保险服务;
3 等价交换和同业竞争促进保险服务效率提高。
思考题
为什么保险公司敢于承担风险?
能否认为保险机制可以消除“损失”?
为什么说承保不是冒险的活动?
对于什么是保险的理性解释应是如何的?
如何理解美国金融各业立法中,关于保险活动是否属于商品的长期争论以及监管的区别。
答: 1、保险公司是在可控范围内承担风险,而不是所有的风险。
2、保险的目的是保障受害者减少一定量的经济损失,而不是全部损失,比如说,人的寿命是钱买不来的,那么人得了大病,保险也只是赔一定的金钱弥补你看病时的经济损失,而你的健康永远挽回不了。
3、保险公司的承保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一般人想象的,我有钱交你保险公司就一定会承保,保险公司是根据人的生命曲线、职业类别、家庭收入等多种条件综合考评的。
4、保险即投保险人交纳一定的金钱给保险人,以保障被保险人在受到风险损失的时候能减少一定量的经济损失。
5、美国的保险制度应该是比较完善的了,保险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只不过当你没事的时候他就是一张纸,有事了就是钱,保险这个误区中国人暂时还无法转变,所以不好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