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个外科名医

第一个外科名医

第一个外科名医:医竘春秋战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西汉《金创瘈疭方》失传,东晋刘涓子《鬼遗方》现存唐朝葱管导尿法明清陈司成《霉疮秘录》梅毒辨痒痒是皮肤病主要的自觉症状,且多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表现,如皮肤脱屑、潮红、丘疹。

水疱、风团块等;在疮疡的肿疡、溃疡阶段也时有发生。

中医认为“热微则痒”,即痒是因风、湿、热、虫之邪客于皮肤肌表,引起皮肉间气血不和,郁而生热所致;或由于血虚风燥阻于皮肤,肤失濡养,内生虚热而发。

1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2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

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

3热胜: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如接触性皮炎。

4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

如手足癣、疥疮等。

5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

如牛皮癣等。

包括肿疡作痒和溃疡作痒,疮疡以未溃者称“肿疡”,已溃者称“溃疡”。

红者为热证,白者多寒证,青紫多血瘀,辨脓脓是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

B超1浅部:如阳证脓疡,其临表为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锨红灼热,轻按则痛且应指。

2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

四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总之,脓宜稠厚,不宜稀薄;宜明净,不宜污浊;宜排出,不宜滞留内治三法则。

1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不是邪毒结聚、走窜、发展或成脓,是一切外科疾病初起的治法总则。

此法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

2以补益和透脓托毒的药物,促使疮疡早日成脓,透脓,排脓的治法。

它是疮疡中期的一种缩短病程,防止毒邪内攻的治疗大法。

适用于脓将成至腐肉脱落阶段的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难溃难腐的证侯。

虚实夹杂证清托托里消毒散、四妙勇安汤、四妙汤,金银花、生甘草、白芷、赤芍、黄芪、党参、当归透托透脓散、托里透脓汤,皂角刺、黄芪、当归、川芎、升麻补托托里排脓汤(补益气血)内托黄芪汤(滋阴养血)神功内托散(温阳扶正)生黄芪、当归、附子、肉桂、桂枝、薏苡仁、白芷、红藤、蚤休、败酱草3,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

此法适用于疮疡后期,此时毒势已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虚证外治法原则:箍围消散法(阳证金黄散,阴证阳和解凝膏,半阴半阳证冲和膏)、透脓祛腐法(黑虎丹)、生肌收口法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疔:疔疮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1颜面部疔疮: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特:发于颜面部,病变迅速,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钉丁,全身热毒症状明显,易成走黄之变。

西医颜面部急性化脓性感染、颜面部疖或痈并发蜂窝织炎。

主要因火热蕴结为患。

其毒或从内发,或由外感及染毒所得,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火毒结聚而成。

由于头面为诸阳之首,火毒蕴结于此,则反应剧烈,变化迅速,若治疗不当,碰撞挤压,毒邪易于扩散,往往有引起“走黄”的危险。

饮食不节、感受六淫之邪、外伤染毒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证:凉血泻火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2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特:手部发病多于足部,发病较急,初起无头,红肿热痛明显,易损筋伤骨,影响手足功能。

总由火毒凝结而发。

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两邪相搏,以致毒邪阻于皮肉间,留于经络之中,血凝毒滞,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而成。

外伤染毒、脏腑火毒炽盛、托盘疔、足底疔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热盛肉腐证:清热消肿和营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白芷等;湿热下注证: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3 红丝疔:发于四肢,以病变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伴全身不适,甚至出现走黄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西医急性淋巴管炎。

火毒凝聚、破损染毒火毒入络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

火毒入营证:凉血清营、解毒散结。

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4烂疔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特起病急骤,局部焮热,胀裂样剧痛,进行性肿胀,皮色黯红,然后稍黑或有白斑,疮形略带凹形,范围甚大,皮肉迅速腐烂,轻按患处有捻发音,溃后流臭秽污血,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

西医的气性坏疽。

湿热火毒炽盛、破损染毒、气血凝滞湿火炽盛证:清热解毒利湿。

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 毒入营血证: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

5疫疔是接触疫畜之毒,侵于皮肉而生者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故名疫疔。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炭疽。

本病多由皮肤先有损伤,而后感染疫毒,阻于肌肤,以致气血凝滞。

毒邪蕴结而成。

疫毒内传脏腑则导致走黄。

疫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和营消肿。

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痈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之意,是一种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1体表痈是一种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临特病位浮浅,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致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证。

西医皮肤浅表脓肿。

外感六淫邪毒,或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毒邪,或过食膏粱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可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火毒凝结证疏风清热,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热盛肉腐证合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气血两虚证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2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特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多见于儿童,冬春易见,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证。

俗名痰毒。

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外感风温、风热,肝胃火毒上攻,风夹痰热,邪毒流窜风热痰毒证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3腋痈是一种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特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

西医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疮疡等感染病灶,毒邪循经流窜所致;肝脾郁积,气滞血壅或兼忿怒气郁而成肝郁痰火证清肝解郁,消肿化毒。

柴胡清肝汤4脐痈是一种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特病前脐孔出水、尿;初起脐微肿,渐大如瓜,溃后多可敛,脓稠无臭则易敛,脓水臭秽终成瘘,而不易愈合或反复发作。

西医脐部化脓性感染,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卵黄管残留症湿热火毒,外伤染毒,先天不足湿热火毒证清火利湿解毒。

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脾气虚弱证健脾益气四君子汤5委中毒是一种生在胭窝后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初起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屈伸不利,肿块渐成,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

西医胭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湿热下注,破损染毒,寒湿下受气滞血瘀证和营活血活血散瘀汤;湿热蕴阻证清利湿热,和营活血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气血两亏证调补气血八珍汤发颐是热病后余邪热毒结于颐颌之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因其肿势如发,故名发颐。

临特多一侧发病,颐颌之间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邪毒内陷。

好发于成年人,多见于热病后、大手术后,或体质虚弱者。

西医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热毒遗内,脾胃积热治疗以清热解毒为原则。

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普济消毒饮;毒盛酿脓证清热解毒,托毒透脓普济消毒饮合透脓散;余毒留恋证清脾泄热,化瘀散结黄连解毒汤瘰疬是发生于颈部及耳后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常结块成串,累累如贯珠,故名瘰疬。

其小者为瘰,大者为疬。

临特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相互融合成串,成脓时皮色转为黯红,溃后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

西医颈部淋巴结结核瘰疬的发病多由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气互结于颈项;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火结于颈项;或邪毒入侵,结于颈项而成本病。

肝郁气滞,伤脾生痰;肺肾阴虚,灼津为痰;正气亏虚,邪毒入侵以扶正祛邪为总则。

气郁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逍遥散合二陈汤;热盛肉腐证滋阴降火,托毒透脓增液汤合透脓散;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香贝养荣汤乳痈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特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好发于产后一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

西医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外吹乳痈,内吹乳痈,不乳儿乳痈)外吹乳痈总因肝郁胃热,或夹风热毒邪侵袭,引起乳汁郁积,乳络闭阻,气血瘀滞,热盛肉腐而成脓。

内吹乳痈多由妊娠期胎气上冲,结于阳明胃络而成。

色红者多热,色白者气郁而兼胎旺。

肝胃蕴热,乳汁淤积,外邪侵袭疏肝清热,通乳散结为总原则。

肝胃郁热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蒡汤;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正虚邪滞证益气和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气血凝滞证疏肝活血,温阳散结四逆散加鹿角片、桃仁、丹参等乳核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临特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西医乳腺纤维腺瘤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气滞痰凝而成;冲任失调,气滞血瘀痰凝,积聚乳房胃络而成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血瘀痰凝证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气瘤是发生在皮肤间的多发柔软肿物。

临特是突出于皮肤的多发肿块,按之凹陷,纵之又起,如气在瘤中。

血瘤是因体表血络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

临特是病变生于血管,局部皮肤鲜红或紫黯,或局限性肿块柔软如海绵。

西医皮肤血管瘤,包括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先天。

肉瘤是发生于皮下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

临特皮下肿块,大小不等,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

筋瘤是体表筋脉曲张交错形似瘤样的病变。

临特青筋盘曲,状如蚯蚓,好发于下肢。

脂瘤是皮脂腺中皮脂潴留郁积而形成的囊肿。

又称粉瘤。

临特皮下圆形肿块,质软,边界清楚,中央有粗大毛孔,破溃后有脂质粉渣样物。

石疽是发生于颈项、腰胯、膝间等处坚硬如石的肿块,属于岩的范畴,古代医家亦将其归属于阴疽。

临特肿块状如桃核,坚硬有弹性或坚硬如石,皮色不变,难消难溃,不痒不痛,后期可见形体消瘦、面容憔悴等表现。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西医带状疱疹。

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簇集成群,排列呈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