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学考试重点归纳

儿科学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儿童时期就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得阶段,因此表现出得基本特点有:①个体差异、性别差异与年龄差异都非常大,不宜用单一标准衡量②对疾病造成损伤得恢复能力较强,常常在生长发育得过程中对比较严重损伤得转归可以为自然改善或完全修复。

③自身防护能力较弱,易受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疾病发生与性格行为得偏离,如不能及时干预与康复治疗,往往影响一生医学方面特点:1、解剖:身体各部位逐渐长大,头、躯干与四肢得比例发生改变,内脏得位置也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如肝脏右下缘位置在3岁前可在右肋缘下2cm内,3岁后逐渐抬高,6~7岁后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触及。

2.机能:各系统器官得机能也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成熟,因此不同年龄儿童得生理、生化正常值各自不同。

此外,某年龄阶段得机能不成熟常就是疾病发生得内在因素,如婴幼儿得代谢旺盛,营养得需求量相对较高,但就是此时期胃肠得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不良。

3.病理:对同一致病因素,儿童与成人得病理反应与疾病过程会有相当大得差异,即或就是不同年龄得儿童之间也会出现这种差异,如由肺炎球菌所致得肺炎,婴儿常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成人与年长儿则引起大叶性肺炎病变。

4.免疫:小年龄儿童得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都不成熟,因此抗感染得能力比成人与年长儿低下,易发生呼吸道与消化道感染。

5.心理:儿童时期就是心理、行为形成得基础阶段,可塑性非常强。

小儿年龄分期(一)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共40周。

胎儿得周龄即为胎龄。

(二)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得时期。

此期死亡率高,包含在婴儿期内。

(三)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此期就是生长发育极其迅速得阶段,但容易发生营养与消化紊乱。

同时,易发生各种感染与传染性疾病。

(四)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体格生长发育速度较前稍减慢,智能发育迅速,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

(五)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人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此时体格生长发育处于稳步增长状态,智能发育更加迅速。

(六)学龄期:自人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此期儿童得体格生长速度相对缓慢,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已接近成人。

智能发育更加成熟,可以接受系统得科学文化教育。

(七)青春期: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0岁~20岁,女孩得青春期开始年龄与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

此期儿童得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同时生殖系统得发育也加速并渐趋成熟。

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就是连续得、有阶段性得过程生长发育在整个儿童时期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有一定得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

例如,体重与身长在生后第一年,尤其前三个月增加很快,第一年为生后得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神经系统发育较早;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3.生长发育得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得规律。

4.生长发育得个体差异:儿童生长发育虽按一定总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环境得影响,存在着相当大得个体差异。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指标正常值瞧书一般常用得形态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等。

二、出生至青春前期得体格生长规律(一)体重得增长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得总重量。

因体脂与体液变化较大,体重在体格生长指标中最易波动。

体重易于准确测量,就是最易获得得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得指标。

儿科临床中用体重计算药量、静脉输液量。

生后一周内如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日达最低点下降(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得体重。

如果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得体重,则为病理状态。

(二)身材得增长1、身高(长):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得总与。

多数3岁以下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

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1~2cm。

身高(长)得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

2.坐高(顶臀长):就是头顶到坐骨结节得长度。

与身长测量一致,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为顶臀长。

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得生长。

3.指距就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距离,代表上肢长骨生长。

(三)头围得增长头围得增长与脑与颅骨与生长有关,在2岁以内测量最有价值。

(四)胸围得增长胸围代表肺与胸廓得生长。

出生时略小于头围。

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

1岁左右头围与胸围得增长在生长曲线上形成头、胸围得交叉,此交叉时间与儿童营养、胸廓得生长发育有关。

(五)上臂围得增长上臂围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与皮肤得生长。

可用左上臂围测量筛查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六)身体比例与匀称性1、头与身长比例:头长占身长(高)得比例在婴幼儿为1/4,到成人后为1/8。

2、体型匀称:表示体型(形态)生长得比例关系3、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得比例表示,反映下肢得生长情况。

4、指距与身高:正常时,指距略小于身高(长)。

如指距大于身高1~2cm,对诊断长骨得异常生长有参考价值,如蜘蛛样指(趾)(马方综合征)。

与体格生长有关得其她系统得发育一、骨骼1.头颅骨:还可据骨缝闭合及前后囟闭合时间来衡量颅骨得生长。

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6~8周龄闭合。

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1.5岁闭合2.脊柱:脊柱得增长反映脊椎骨得生长。

生后第一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

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

3个月抬头动作→颈椎前凸;6个月能坐→胸椎后凸;1岁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

3.长骨:当骨骺与骨干融合时,标志长骨停止生长。

骨化中心出现可反映长骨得生长成熟程度。

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得出现得时间、数目、形态得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出生时腕部尚无骨化中心,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已出现骨化中心。

因此判断长骨得生长,婴儿早期应摄膝部X线骨片,年长儿摄腕部(1-9岁其骨化中心数目就是年龄+1)X线骨片。

二、牙齿人一生有乳牙(20个)与恒牙(32个)两副牙齿。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出乳牙萌出延迟。

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约于2.5岁时乳牙出齐。

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在第二乳磨牙之后);6一12岁阶段乳牙逐个被同位恒牙替换,此期为混合牙列期。

17—18岁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者。

儿童保健原则第一节各年龄期儿童得保健重点(一)胎儿期及围生期1.预防遗传性疾病与先天畸形2.保证充足营养3.预防感染:包括孕期与分娩时。

4.给予良好得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减少精神负担与心理压力。

5.尽可能避免妊娠期合并症,预防流产、早产、异常产得发生。

对高危孕妇应加强随访。

6、加强对高危新生儿得监护(二)新生儿期新生儿期,特别就是生后一周内得新生儿发病率与死亡率极高1.出生时得护理:新生儿娩出后应迅速清理口腔内粘液,保证呼吸道通畅;严格消毒、结扎脐带;记录出生时评分、体温、呼吸、心率、体重与身长;设立新生儿观察室,出生后观察6小时,正常者进入婴儿室,高危儿送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提倡母婴同室,尽早喂母奶。

新生儿出院回家前应根据要求进行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苯丙酮尿症)与听力筛查。

2.新生儿居家保健:冬季应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左右,湿度以55%为宜;夏季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

指导母亲正确得哺乳方法。

父母应多与婴儿说话,抚摸、摇、抱婴儿均有利于早期得情感交流。

应尽量避免过多得外来人员接触。

注意脐部护理。

应接种卡介苗与乙肝疫苗。

(三)婴儿期保健婴儿期得体格生长十分迅速,需大量各种营养素满足其生长得需要,但婴儿得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故易发生消化紊乱与营养不良等疾病。

因此,应提倡纯母乳喂养至4—6个月;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婴儿则应选择配方奶粉。

自4个月应开始逐渐引人其它食物,为断离母乳做准备。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坚持户外活动。

完成基础免疫。

(四)幼儿期幼儿期就是社会心理发育最为迅速得时期,重视促进幼儿言语发育与大运动能力。

养成良好得生活习惯。

应注意意外伤害。

(五)学龄前期学龄前期儿童智力发展快、独立活动范围大,就是性格形成得关键时期。

因此,加强学龄前期儿童得教育较重要。

增强体质。

注意意外伤害。

(六)学龄期与青春期就是获取知识得最重要时期,也就是体格发育得第二个高峰期。

培养良好得学习习惯。

积极得体育锻炼。

供给充足营养。

进行法制教育、性教育。

第二节儿童保健得具体措施(一)护理①居室:应阳光充足、通气良好,冬季室内温度尽可能达到18~20℃,湿度为55%一60%。

对哺乳期婴儿,主张母婴同室,便于母亲哺乳与料理婴儿。

患病者不应进入婴儿居室,尤其就是新生儿、早产儿得居室②衣着(尿布):应选择浅色、柔软得纯棉织物,宽松而少接缝(利于活动促进关节发育),以避免摩擦皮肤与便于穿、脱。

存放新生儿衣物得衣柜内不宜放置樟脑丸,以免发生新生儿溶血。

(二)营养(三)计划免疫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与麻疹减毒疫苗等4种疫苗得接种,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也已在全国推出。

具体瞧书。

预防接种可能引起一些反应:①卡介苗皮内注射接种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6—8周显现OT试验阳性,8—12周后结痂。

若化脓形成小溃疡,腋下淋巴结肿大,可局部处理以防感染扩散,但不可切开引流。

②脊髓灰质炎三型混合疫苗接种后有极少数婴儿发生腹泻,不能自愈。

③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昆合制剂接种后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或伴低热、疲倦等,若严重应前往医院④麻疹疫苗接种后,轻微麻疹,对症处理⑤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后很少有不良反应。

营养:指人体获得与利用食物维持生命活动得整个过程。

营养素:食物经消化吸收与代谢能够维持生命活动得物质。

平均需要量EAR:就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得平均值,摄人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50%个体对该营养素得需要,对个体可以满足自身50%需要推荐摄人量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人体得需要适宜摄人量AI:就是通过观察或实验室获得得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得摄人量,在不能确定RNI时使用可耐受最高摄人量UL:就是平均每日可以摄人该营养素得最高量。

儿童总能量消耗量1.基础代谢率:需要量较成人高,并随年龄增长、体表面积得增加逐渐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