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作业安排:每个班级分六个组,每组讲解一个案例,PPT演讲25分钟左右(每组至少五人上台)。

演讲时间下下周。

案例一:大佬们做公关各有千秋:周鸿祎讲段子雷军自黑近日,针对小米收购迅雷的传闻,迅雷CEO邹胜龙发布了《Buyout Offer Coming?– Ah?》,题目看起来十分呆萌,不仅如此,老邹还经常使用颜文字卖萌。

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微博无疑成了互联网大佬们进行公关营销的必争之地,不但老邹喜欢卖萌,雷布斯和周教主也深谙各种营销之道,今天就为大家盘点科技圈大佬们风格各异的微博营销。

【迅雷CEO邹胜龙回应传闻爱卖萌】迅雷CEO邹胜龙在7月1日发布了标题为《Buyout Offer Coming?– Ah?》(要被收购了?啊?)的长微博,用英文回应了公司或被小米收购的传闻,还表示:“乍一看,我还以为福布斯想说的是猎豹”,显得十分呆萌。

不仅如此,邹胜龙之前发布的微博有时也会带有颜文字,联系到他笑眯眯的脸真是各种萌萌哒。

【雷军:已然被黑不如自黑】在今年的小米印度发布会上,雷军和他的英语一时成为亮点,被网友们吐槽个不停,但是经过《Are you OK》这个神曲的洗脑后,不少路人对雷军转粉,雷布斯更是顺应潮流,在微博上用“Are you OK”调侃自己,赢得了一致称赞。

今年的“618”,小米还推出了“Are you OK” T恤和鼠标垫。

【周鸿祎:火力全开的“段子手”】老周在微博上表现的十分高调,不但宣传产品,还经常瞄准“友商”火力全开,“Are you OK”这个梗都快被老周玩烂了。

不仅如此,老周还曾调侃“我们360做手机做‘直’的,任志强和潘石屹如果合作手机可以做‘弯’的,并自封为‘亚历山大。

周’”【张朝阳:毫无痕迹的营销】今年1月16日搜狐CEO张朝阳先发了条“绕口令”微博,表面上看是为搜狐打广告,将竞争对手的QQ浏览器表扬一番,实际上这种做法引起了许多网友对“充话费送的”搜狗输入法的关注,还不露一点营销的痕迹。

【李彦宏:搭顺风车树形象】虽然李彦宏在微博上并没有公开自己的账号,但是被掀起全球旋风的“冰桶挑战”点到名,李彦宏也穿上了白衣蓝裤轻装上阵,去年8月19日,百度官博上传了李彦宏完成挑战的视频,并点名俞敏洪、潘石屹和田亮,为李彦宏和百度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大佬们都喜欢蹭头条】5月11日下午,苹果CEO库克再次来华并首次开通微博,瞬间成为了科技圈的舆论焦点,雷军和周鸿祎都赶忙转发趁机蹭头条,周鸿祎还调侃道:“我该怎么和他打招呼?Are you OK行吗?在线等…”,机智的网友建议老周直接问“D o you like MI”,估计库克听到会脸色铁青的回答:“No”。

【聚美刘惠璞:“优雅”地讽刺对手】为了给自己正名,4月17日,聚美优品副总裁刘惠璞借58赶集合并之机发布长微博,要求涉嫌抄袭聚美优品文案的唯品会道歉,双方展开了口水战,刘惠璞在微博上提到“虽然58和赶集结婚了,但我们聚美真的还没打算收购一个涉嫌售假、盗用授权、抄袭文案的唯品会”,借58赶集合并讽刺抄袭,狠踩对手。

案例二:乐视VS小米公关之战全透析完全没有出乎大家的意料,小米与乐视-这两家在国内风头最劲的互联网硬件公司又一次在他们非常熟悉的战场-新浪微博上开战,只是这次首先发难的,换成了小米。

细细想来,作为乐视而言基本上找不到任何一种不去应战的理由,毕竟小米已经“欺负”到自己头上来了:6月10日下午小米召开发布会,宣布小米电视平台上的视频点播节目内容数量已经超过了以内容优势发家的乐视电视数倍,这种震惊基本等同于有一天比亚迪突然站出来说特斯拉的电动车已经落后了,我家电动车电池寿命比他长充电速度比他快续航里程比他多价格比他还便宜……你觉得特斯拉会怎么想?“你丫有病吧”没错,我猜当时乐视也是这么想的。

很显然,当时的雷军不仅没病,而且神志清醒看上去非常健康,为了说明小米电视内容之丰富已经到了另“友商”发指的地步,还极具创新的拿出了一份公证书(鉴于公证书的内容已经满地都是,请诸位亲爱的读者自行百度吧),这个举动应该在中国公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一次在就连口水战都还未打响的时候就率先动用了法律武器:要知道这份公证书上可是写着“保全证据”四个字的,而具体为什么要保全证据以及保全什么证据,大家也就可想而知了。

战前实力对比分析:小米乐视,内容谁更强?发布会刚一结束,微博上便已经炮火连连,两个互相口中的“友商”干起仗来一点都不含糊,在坐山观虎斗之前我们有必要积累一点理论和技术基础:乐视和小米电视在今天吵起来之前,在开战的焦点-内容积累方面究竟走过了如何不同的路程?乐视:内容领先的背后,实际上却是广电政策红利的受益者看到这个副标题恐怕有很多人会第一时间站出来骂街:说什么呢,乐视可被广电总局欺负了好几个回合了!别着急,我们这里谈论的可不是那个令乐视不堪回首的去年夏天,而是至少要回溯到2019年以前:互联网电视作为新出现的产品形态在被广电总局的181号文件正式管理起来之前,也经历过非常符合国情的野蛮生长期。

在乐视宣布进入智能电视领域以前,这个行业的主要推进者一直都是那些传统的电视机生产厂商,当时的智能电视唯一的视频内容来源就是这些拿到广电总局播控平台牌照的七家牌照商们,而这些牌照方的自有内容同乐视这个视频网站相比可以说是贫瘠的一塌糊涂,如果再次联想到当时影视节目内容的互联网版权就像卖白菜一样便宜,你就能理解当乐视挥动了金光闪闪的版权大旗的时候,会让这些不得不按照广电总局套路玩的传统厂家是如何的眼红了。

小米:尝试聚合道路但被政策踩了急刹车,回归传统模式做个乖孩子。

与乐视不断积累视频内容版权不同,小米似乎从来没想过这件事儿:小米电视部门的第一个产品-小米盒子一代,在最开始的产品设计上就是走的“聚合”路线,可惜由于这些内容并没有经过播控平台的管理而被广电总局紧急叫停,无奈小米又回到了与牌照商合作的传统道路上去,先是未来电视而后又引入了银河互联网电视,虽然有爱奇艺的内容加持,但也无法说内容数量和质量让人百分之百满意。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乐视电视背后是一个视频网站在支撑,而小米电视的内容仅来自于一家播控平台牌照方,在当时的内容竞争能力上来说,孰优孰劣也就高下立判了。

挑起战火:小米到底做了什么,动了乐视的哪块奶酪?在小米手机上曾经无往不利的“不服跑个分?”在更为主观的电视内容对比上根本行不通,这使得雷军这个手机的老革命在智能电视上遇到了新问题,而最终的“证据保全”也便成为了解决对比双方智能电视内容方面的唯一能够落地的可行方式。

但平心而论,对于内容的评估应该围绕“数量”与“价值”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维度,光靠数数儿似乎还是有些单薄,所以雷军在后面的slide中逐一列举了今年会在小米电视平台上播出的好莱坞大片以示自己的内容数量达到双丰收。

而在商业模式上小米电视并未采用乐视的购机时绑定1-2年年费(490-980元)的前置付费模式,而是主要以单片或者内容包付费从而给予用户更大的自由性,用户只需要为自己需要的内容付费即可;相比较乐视的100%前置付费,小米更希望利用大量免费的内容带来更多的用户,从而利用长尾效应在海量的用户中发现更多的付费机会,而这一点才是小米触碰乐视利益的核心。

与乐视类似于Netflix的“自有内容+前置付费”不同,小米采用“聚合内容+按需付费”的商业模式更希望利用用户(特别是智能电视用户)两个非常显著的本性:“懒”和“贪”。

在PC和移动端的在线视频使用场景中,用户为了观看到更多更好的免费内容可以在不同的视频App中反复切换从而表现为毫无忠诚性可言,但在智能电视上想要实(hai)现(zhe)这(me)一(ji)点(zei)却很难:一方面是由于广电总局的政策限制,即每台智能电视只能安装一个播控平台并禁止视频网站的客户端在电视上出现,另一方面在智能电视的人机交互设计上,遥控器无法像触摸控制或者鼠标一样便捷地让用户在多个不同的App中反复切换,这就会导致用户发现内容的成本大大升高,综合以上两方面,对于用户更方便的方式是满足他们的惰性,即在智能电视的预装视频App中提供尽可能多的内容;而对于用户的贪婪方面似乎更容易理解,他们并不会在乎智能电视生产商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先进以及周边生态是开放还是闭合,只要能够看到画质更好、内容更丰富、更新更及时的视频内容就会对于这个平台产生粘性。

战术分析:小米模式是否合法合理?乐视模式就真的落后么?前面文章中已经提及,小米电视在早期就已经尝试过视频聚合并在当时由于对政策理解不到位从而折戟沉沙,但这次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与当时自行组织内容且并未通过播控平台播出相比,这次采用了更加复杂的内容合作模式,即通过投资入股等多种商务手段,把现有的内容提供方或视频网站等作为CP(内容提供商),让他们去与合法且必不可少的播控平台(未来电视以及银河互联网电视)进行对接,直接把内容提供给播控平台且是否能够播出要依赖于播控平台的审查,这就在政策上对于小米这种聚合模式的政策合规性提供了保障。

相比较符合政策这个前置条件而言,合作伙伴的积极性似乎是这个模式中更为重要的部分,毕竟对于内容商而言,足够的VV以及变现能力才是其核心需求,但这一点从小米的现状来看似乎并不太值得担心:首先,这次的聚合合作的范围,除了670万存量的小米电视和小米盒子以外,还覆盖了小米手机端,在后续的MIUI更新中将逐步把聚合的客户端上线,由于有着成熟方便的手机端支付体系从而有望获得更好的变现,这一点对于CP们来说更有吸引力;其次,聚合模式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各视频网站自制内容的流量和变现的问题。

从2019年开始,随着影视作品互联网版权的价格一路从白菜飙升至白粉,不甘心束手就擒的视频网站们很快就改变了思路,决定把更多的钱花在刀刃上,纷纷着手进行自制剧的拍摄:这非常好理解,反正都是花钱,干嘛不花在能够差异化竞争的地方呢?于是像乐视的《黄段子》、搜狐的《大鹏嘚吧嘚》以及爱奇艺的《奇葩说》等优秀的自制内容喷薄而出,这些仅在自有平台上独播的内容已经很好的成为了各视频平台的旗帜内容,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完全独播确实能够给自己带来一定得流量与关注度,但如何在更大的舞台上变现也成为了难题,独播内容当然不可能对其他视频平台输出,而将这些内容反哺传统广电也有很大的操作难度,小米电视这个完全第三方的智能硬件设备端则成为了最好的落脚点。

最后,从双方合作的稳固性上来看,似乎也没有什么分手的必要。

一方面来说,小米这次聚合合作并非是空手套白狼而是有着真金白金的投资合作,在资金上解决了视频网站等内容商的大问题,而另一方面对内容的合作商来说,只要不产生播放行为就不会有任何CDN和服务器资源的投入,合作上的沉没成本接近于0,而一旦由用户对于这些合作内容点击就有可能构成长尾交易机会,因此看上去这还应该是桩稳赚不赔的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