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这堂数学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的《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课时。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

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探究、交流提高”、“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

上课伊始,我提问同学们,双休日,你常常到什么地方去,干些什么?让学生回答。

接着教师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

这是哪?这样,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欲望调到最高点。

接着,以老师周末去了美丽如画的田野,还给大家带来了田野的礼物。

现在请同学们分礼物,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的学习欲望空前高涨,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
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山楂”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动手操作。

让学生体验分的过程,通过小组汇报,使学生明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

我着重追求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

让学生通过分山楂,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总之,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操作、思考,教师巡视、点拨。

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山楂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数”就叫余数。

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

接着,放手让学生试着用横式写一写分的结果,试着尝试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笔算。

再针对横式、竖式中的“商”和“余数”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强化认识,并且注意一下“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这样,除了巩固对笔算除法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2、观察比较,强化表象:观察板演的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3、演算结合,掌握方法
完成课本“做一做”
4、理解除数与商的关系。

在已有的活动基础上,我让学生以算式的方式汇报分的情况。

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的形式,发现商与除数的关系。

并会用大小于号表示两者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计算能力是在不断的明白算理,掌握法则,经过多次合理的练习逐步形成的。

因此,我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分层次地设计了如下练习。

1、基本练习。

安排了“计算题”用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综合练习。

3、发展练习。

这一题是开放题,既巩固知识又活跃思维,再一次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

不仅巩固了余数的含义,又为下节课学习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埋下伏笔,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让课堂的学习热情继续延伸下去,不因课的结束而结束。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体会、谈收获,教师总评。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紧扣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总之,上完这堂课,我感觉还不全面,尤其是自己的语言功底和教学专业水平需要有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