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目录1 总则2 适用标准规范3 供货范围4 设计界面划分和设计协调5 设计基础条件6 设计运行条件7 锅炉设计和制造技术要求8 仪表与控制系统技术要求9 分包与外购10 监造和检验11 包装和运输12 安装现场保管13 性能考核、保证和验收14 技术资料及交付进度15 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1.总则1.1本技术规格书适用于青海大美甘河工业园区尾气综合利用制烯烃项目热电装置3台2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及辅助设备。
1.2本技术规格书规定了锅炉及辅助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性能考核、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这些要求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
1.3锅炉供货厂商遵循本技术规格书并不解除锅炉供货厂商的锅炉设计等任何责任和义务。
2.适用标准规范2.1锅炉供货厂商在设计、制造、检查、试验、包装及运输过程中应采用如下最新版有效标准规范:《锅炉原材料入厂检验标准》JB/T3375《蒸汽锅炉参数系列》GB753《燃煤电站锅炉技术条件》SD268《电站锅炉技术条件》JB/T6696《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GB12145《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T500《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049《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DL/T5054《电站锅炉水动力计算方法》JB/T210《锅炉锅筒制造技术条件》JB/T1609《锅炉集箱制造技术条件》JB/T161《锅炉管子制造技术条件》JB/T1611《锅炉受压元件焊接技术条件》JB/T1613《锅炉钢结构制造技术条件》JB/T162《锅炉锻件技术条件》JB/T9626《锅炉内部装置技术条件》JB/T3191《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5310 GB3087《管式空气预热器制造技术条件》JB1616《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GB10184《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GB9222《锅炉油漆和包装技术条件》JB1615《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DL/T5047《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L/T612《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2.2锅炉供货厂商在设计、制造、检查、试验、包装及运输过程中,如有新标准规范发布,则应按新标准规范执行。
2.3如所使用的标准规范相互存在矛盾时,锅炉供货厂商应按更严格的标准规范执行。
3.供货范围锅炉供货厂商的供货范围包括锅炉及辅助设备,详见附件1《供货范围》。
4.设计界面划分和设计协调见附件2《设计界面划分和设计协调》。
5.设计基础条件见附件3《设计基础条件》。
6.设计运行条件6.1本项目热电装置3台锅炉使用本项目选煤厂副产的洗中煤和煤泥浆以及烯烃厂副产的燃料气作为锅炉燃料。
其中煤泥浆经热电装置的煤泥浆制备系统制成含水量约~30%的煤泥浆,通过泵从锅炉炉顶加入炉内。
6.2锅炉燃料洗中煤、煤泥浆、燃料气,其规格见附件4《设计运行条件》。
6.3锅炉应在下述设计煤种下,均能满足本技术规格书的锅炉技术性能要求:(1)设计煤种1:洗中煤掺烧煤泥浆,见附件4《设计运行条件》,(2)设计煤种2:全部使用洗中煤,见附件4《设计运行条件》。
(3)校核煤种:洗中煤掺烧煤泥浆,见附件4《设计运行条件》。
6.4在上述各种工况下,锅炉还可掺烧烯烃厂燃料气,三台锅炉总的掺烧气量在0~5863Nm3/h范围。
7.锅炉设计和制造技术要求(统一管道、阀门、设备的材质)7.1锅炉型式锅炉为高温高压、自然循环、炉内石灰石脱硫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锅炉采用紧身封闭、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构架悬吊结构。
7.2锅炉数量、容量和参数锅炉数量: 3台单台锅炉额定容量:240t/h额定工况下锅炉参数:额定蒸汽压力: (表压)额定蒸汽温度: 540℃给水温度: 215℃7.3额定工况下锅炉热力特性锅炉热效率:η>90%按低位发热量)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 q4≤%空预器出口空气过剩系数α≤锅炉出口排烟温度≤140℃锅炉出口NOx浓度≤250mg/Nm37.4锅炉7.4.1锅炉设备和辅助设备应为完整的、全新的、先进成熟安全可靠的,且锅炉的技术性能符合标准规范和本技术规格书的要求。
7.4.2锅炉的设计、制造必须遵守《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安全技术规范、规程。
7.4.3锅炉应安全可靠、调节灵活、起停特性好,主要热力参数满足安全、经济、对外供汽的要求。
7.4.4锅炉给煤点布置在炉前,每台锅炉设4个给煤口。
每台锅炉在锅炉顶部设置2个或3个煤泥浆给料点,3台锅炉共6个或9个加料点(具体点数在第一次设计协调会上确定)。
(4个)7.4.5锅炉采用炉内喷石灰粉干法脱硫,锅炉应设置喷粉接口。
7.4.6锅炉采取过热蒸汽喷水调温方式。
7.4.7锅炉点火采用天然气床下点火。
7.4.8锅炉应适应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
7.4.9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燃用设计煤种时,锅炉应达到额定负荷、额定蒸汽参数和热力特性。
锅炉蒸汽品质应达到GBl2145的规定。
7.4.10锅炉应具有10%的超负荷能力。
锅炉在50%~110%负荷范围内,过热蒸汽应保持额定参数汽温540±5℃。
7.4.11锅炉最低稳燃负荷不大于锅炉额定负荷的30%。
锅炉应在30%~50%低负荷范围内,能稳定燃烧。
(查规范)7.4.12在正常启动情况下,锅炉从点火到满负荷的时间应达到以下要求:冷态启动: <8小时温态启动 2-4小时热态启动 <1小时锅炉供货厂商应在其设计文件中提供热态、温态和冷态启动的时间曲线。
7.4.13锅炉负荷连续变化率为:50%~100%负荷:不低于5%额定负荷/分钟50%负荷以下:不低于2%B额定负荷/分钟允许的阶越式变负荷:>50%额定负荷时,不小于10%额定负荷/分钟。
7.4.14锅炉在额定负荷下,锅炉烟风压降实际值与设计值的偏差应小于10%。
7.4.15锅炉燃烧室的承压能力为使锅炉构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防止锅炉运行时产生炉墙震动及炉膛爆炸时的炉膛变形,炉膛设计瞬态压力按+/考虑。
7.4.16锅炉应装有足够数量的安全阀,其要求应符合《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安全阀不允许出现扭动,拒回座。
其起跳高度符合设计值,有辅助装置的安全阀,回座压力差应不大于起跳压力的7%。
7.4.17锅炉炉体采用的耐火材料、保温材料,在锅炉正常运行条件下,环境温度为20℃时,应保证炉体外温度不超过45℃。
锅炉供货厂商选择的耐火材料的使用寿命不低于5年。
7.4.18锅炉各主要承压部件的使用寿命大于30年,受烟气磨损的对流受热面的使用寿命不小于10万小时。
7.4.19锅炉燃烧室排灰量、排渣量及比例由锅炉供货厂商根据设计煤种、校核煤种、锅炉炉型和其经验等来确定,并应充分考虑煤种的灰分变化。
7.4.20锅炉应设2根放渣管作为正常放渣,另接1根作为事故放渣,出渣量以维持适当的料层厚度为准。
放渣管可接至滚筒灰渣冷却机。
炉底高度要确保滚筒灰渣冷渣机布置标高,具体炉底高度由双方在合同生效后设计协调会上确定。
放渣管应采用耐热钢。
7.4.21锅炉应设置有严密的导向、防振和止晃装置;锅炉在运行时,炉墙、汽水管道、空气预热器等不会出现异常振动。
7.4.22锅炉下部冷灰斗应采用不妨碍炉体自由膨胀的良好密封结构,除渣设备便于运行检修,应安全可靠、节能节水。
7.4.23锅炉尾部烟道内布置的受热面管组之间,应留有足够的高度空间,以便检修、清扫,并无检修盲区。
7.4.24所有的人孔、操作孔、电机和现场一次仪表等位置,均应设置平台,以便于操作和维修。
7.4.25炉体的设计保证密闭性,防止空气的漏入及热气体的喷出,人孔门应保证严密不漏灰。
7.4.26锅炉设计应保证锅炉出口烟气NO X浓度不大于250mg/Nm3。
7.4.27锅炉汽水系统的设计压降按下列规定:(1)过热器的蒸汽压降一般为主蒸汽出口压力的10%;(2)省煤器及联接管道的压降:为汽包压力的3%7.4.28锅炉应能可靠连续运行5500小时/年以上,全年运行时间不少于8000小时。
7.4.29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锅炉两次大修间隔期为4年,小修间隔期为5500运行小时。
7.4.30 锅炉投运后头三年大修期内不发生爆管。
锅炉投运后第一年因设计、制造质量原因引起的强迫停用率应小于1%。
锅炉强迫停用率按以下公式计算:式中:t A -锅炉的运行小时数 t B -锅炉计划停炉待用的小时数 t S -锅炉计划外的强迫停用小时数7.4.31 锅炉燃烧器、过热器、省煤器防磨设施的检修周期不低于10年。
7.4.32 在锅炉正常投运后,排污系统的阀门使用周期应达到1年。
7.4.33 在锅炉安装中不出现异钢种焊接。
7.5 燃烧器系统7.5.1 锅炉燃烧器包括气体点火燃烧器、燃料气燃烧器和低氮燃烧器。
燃烧器由点火枪、点火器、管路、阀门及稳燃等设备构成。
如果安全可靠的话,锅炉供货厂商可将气体点火燃烧器和燃料气燃烧器合为一个燃烧器。
7.5.2 点火燃烧器采用天然气。
燃料气燃烧器采用规定的烯烃厂燃料气。
7.5.3 燃烧器系统应保证锅炉正常点火并启动,锅炉低负荷稳燃时运行可靠。
7.5.4 燃烧器的结构应能保证炉内燃烧稳定,且不产生严重结焦。
燃烧器的烧嘴采用耐高温材料,有调节装置的燃烧器热态下应灵活可调。
7.5.5 燃烧器系统应采用高能电子点火装置,包括高能点火装置及就地控制柜,炉前所配快关阀和控制阀等均满足远方/就地自动或手动顺控点火需要,快关阀和控制阀,高能点火装置采用电动控制。
7.5.6 燃烧器系统应可以在热电装置控制室内进行远程控制,也可以就地实现程序控制。
满足手动或顺控点火要求,提供就地控制柜(点火柜)与DCS 的接口。
7.5.7 燃烧器系统设备、管道系统(包括快关阀、控制阀、阀门、金属软管、连接件等)应能满足DCS 控制及顺控点火的要求。
7.5.8 燃烧器系统应密封不漏,并满足相关防火、防爆要求。
7.5.9 燃烧器系统设备应便于拆装、检修方便。
7.5.10 锅炉燃烧器防磨设施的检修周期不低于10年。
SB ASt t t t S ++=7.6汽包系统7.6.1汽包应按标准规范选择材料,并提供其脆性转化温度。
7.6.2汽包内部结构采取合理措施,避免进入汽包的给水与温度较高的汽包壁直接接触,以降低汽包壁温差和热应力。
7.6.3汽包内部采用先进成熟的锅内分离装置,汽包内部一次分离组件为旋风汽水分离器,二次分离组件采用波形板,确保蒸汽品质合格。
7.6.4锅炉汽包、各种联箱及热位移较大的部位,应装设热膨胀指示器。
7.6.5汽包水室壁面的下降管孔,进水管孔以及其它有可能出现温差的管孔,应采取合理的管孔结构型式和配水方式,防止管孔附近的热疲劳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