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视频赏析:守墓老兵陈俊贵
互动在线:
•( 1 ) 从 俞敏洪 的事迹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哪 些优秀道德品质?
•(2)作为中职生的我们,学习这些优秀道德品 质对我们的人生成长和社会和谐有哪些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二单元 知荣辱 有道德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二、引领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后来,叶天士的母亲得了伤寒,叶天士小心翼翼 地开了处方,可母亲吃了不见好转。这事传到薛生白 那里,薛生白笑笑说:“这种病要是放在别的病人身 上,叶天士早就用白虎汤了,而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就 没办法了。”薛的一个弟子插话说:“白虎汤性重, 他是怕老人受不了。”薛生白说:“她这病有里热, 正是白虎汤症,药性虽重,非用不可。”这些话传到 叶天士耳边以后,叶很便服薛生白的见解。他确实想 到了白虎汤,也确实是担心母亲年高承受不了。听了 薛生白的话后,就给母亲用了白虎汤,果然病很快好 了。这件事教育了叶天士,觉得名医更应心胸宽阔, 互相学习,就主动地去薛生白家登门拜访,两人重归 于好。
薛生白先到医局,给这更夫诊脉后挥手让他出去, 对他说:“你的病很重,没法治了,回去吧。”出了 医局的大门,正好碰上叶天士来医局。叶天士在轿子 里看到了更夫,便说:“这不是更夫吗,看你这病是 由于烧蚊香中毒引起的,你跟我进来吧!”进和医局, 叶天士给更夫开了两剂药,对他说:“不用害怕,吃 了这两剂药就会好的。”薛 生白 在一边恰恰听到看 到了这一切,认为叶天士是有意弄他的难堪,心中又 恼又恨,回家后就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扫叶庄”。 叶天士听说后也非常生气,就把自己的书房改为 “踏雪斋”,至此两人不再往来。
学以致用
周恩来的七条修身要则:①加紧学习;②努力工作 ;③习作合一;④要与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 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⑤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 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⑥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 学习;⑦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
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4.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抢盐
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1 2 3 4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5
学以致用
餐厅里,大家有秩序地排队打饭。这时,一个男生气喘 吁吁地跑过来,径直挤到售饭窗口。队伍一下子骚乱起 来,后面的往前挤,队伍乱了套。
①请你评论一下插队的男生的行为。 ②结合此事,说明在公共场所和公共生活中为什么要遵守 社会公德?
2.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2.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2.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台南奇美医院 “孝子抱母”看 诊的画面,感动 许多人,图中孝 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台南市调查 站退休专员丁祖 伋 (JI, 三 声 ) 。 图片来源:台湾 《联合报》
①:在谢延信、罗映珍、丁祖伋身上体现出哪些家庭美德? ②:说一说家庭美德还包含什么内容?
【解析】
“扫叶庄”与“踏雪斋”的故事,说是叶天士与薛生白常互生 龃龉,各在自己书斋的取名上做文章,影射攻击对方,似乎不 扫、不踏,不足以解恨
薛叶二人互相轻视、彼此封闭,危害是什么?
结果双方医道和生意都受到影响;
后来,互相尊敬、互相学习,有什么好处?
结果两人医术都得到提高。
良好的道德对促进个人事业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 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 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 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 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 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 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 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 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 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 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 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 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案例
一男青年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后扬长而去,一位名叫丁丁 的年轻人将老人扶起,送进了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老 太太的亲属。谁知当老太太的亲属竟然一口咬定丁丁就 是肇事者。老太太摄于家人压力,竟也说是丁丁撞的。 此事引导媒体广泛讨论,对丁丁表达赞扬与支持,对老 太太及亲属进行批评与谴责,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善 与恶的标尺,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肇事逃逸的年轻人受到震撼,给报社写信承认自己的过 失,检讨自己的行为。
(1)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完善自 己的人格。 (2) 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有助于明辨是非善恶荣辱,避 免走弯路,入歧途,从而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有利于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 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促进事业的成功。
课堂小结
可以从知识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 知道了家庭道德的基本规范有……” 也可以从情感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 对自己以前的某件事表示懊悔”,“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想对妈妈说……”。 还可以从行动方面进行盘点,如:“在学校里,我打算 ……”,“在家庭里,我打算……”,“将来,走上工 作岗位,我打算……”。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 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已经连续 举办12年,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
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
,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 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
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
神史诗”。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 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 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 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 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 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 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 会稳定的作用,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 程度的重要表现。
案例
探究问题:为什么说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开 国 总 理 周 恩 来
周总理逝世联合国为何降半旗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逝世的不幸消息传开 后,联合国总部的联合国国旗也降了半旗 为此,一些国家有意见了。他们的外交官来到联合国大厦前的广场上, 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国家的第一元首去世,联合国大旗依旧升 得那么高,中国的第二元首去世,你们却为他降半旗,这是为什么?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挺身而出,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 做了一次不到一分钟的演讲,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 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 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 有一分钱的存款!二、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 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 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下半旗。完了。
这次地震,海内外许多媒体除了报道地震灾情外,几乎都对 日本民众在危难之下的井然有序给予了高度评价,包括中国 媒体在内,全世界都对日本人的自律与秩序表示赞叹和惊讶。 有许多日本网民回帖说:“排队、不哄抢、不坐在路中间挡 住通道,这不是常识吗?”-----换句话说,我们认为这是日 本国民的高素质,而日本国民却认为这不过是做人的常识。 这些与日本国民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日本孩子从小在家被 母亲教育“不要给人添麻烦”,在学校被老师教育要如何学 习和懂得团队的协作精神
团 结 友 善
勤 俭 自 强
敬 业 奉 献
互动在线
辩题①:讲爱国是唱高调,与我无关,我只想做好本职 工作。 辩题②:礼仪过多太古板、不实在,现代人要自由、随 便一点。 辩题③:我靠自己能力做事,团结与否无所谓;办事得 靠关系,自强没用。 辩题④:多劳多得,凭本事吃饭,奉献观念已过时。
《时事报告》100页介绍
想一想
想一想黄旭华为什么会感动你 我,感动中国?事迹有什么特殊价 值?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二单元 知荣辱 有道德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一.恪守道德规范 加强道德修养
课前预习学案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 (2)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3)为什么说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 生的必修课
尊 老
★
男 女 平 等
爱
幼
夫 妻 和 睦
勤 俭 持 家
邻 里 团 结
互动在线
镜头一:小李向母亲讲述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欢 乐与烦恼,母亲与他分享快乐,分担烦恼,还给他 提出一些建议。久而久之,小李学会了关心父母, 并为家庭分忧。 镜头二:小赵放学后没有回家,而到网吧通宵上 网玩游戏。父亲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动用“家 法”将小赵痛打一顿。 镜头三:小陈的父母经常邀请朋友晚上到家里打 麻将,影响了小陈的学习。他家经常半夜人进人出, 邻居非常反感。
预习学案
1.良好道德如何促进人生发展?(3点)
2.高尚道德如何推进社会和谐?(3点)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案例:
踏雪斋和扫叶庄
清朝,江苏吴县出了几位名医,最有名的一位叫叶天士, 还有一位差不多和叶天士齐名,叫薛生白。叶、薛二位既是 同乡,又是好朋友,两家住得也很近。
乾隆年间,苏州流行大瘟疫,官府在此设立医局,救治 老百姓,规定名医轮流参加义诊。这一天,医局里来了一名 更夫,全身浮肿,皮肤肿成了黄白色,等候医生给他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