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建筑解读

中国古建筑解读

战国·河北平山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
北朝风格·山堂水殿(复建)
南朝风格·法隆寺金堂、五重塔
晚唐·佛光寺东大殿
五代·平遥镇国寺大殿梁架
北宋·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辽代·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元代·曲阳北岳庙德宁殿
明代·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
清代·三结义庙袄神楼
一、中国古建筑的滥觞
中国土地广袤,气候多样,造成了文明起源的多源性,这种文明特质反映 在建筑上,就产生了南北建筑起源的差异性。中国南方与北方的气候分界线 是秦岭、淮河一线,由于南方气候多雨,地低洼,多瘴疠、多雨水,南方远 古人类在不断地对抗自然环境中,依靠大树构木为巢,而巢居进一步发展, 就形成了底部架空的干阑式建筑,奠定了南方穿斗式(构架式)建筑的原型。 北方气候严寒,树木相对稀少,北方远古人类从地穴中走出来,以厚重的夯 土和屋架为结构,完成了从半地穴式建筑到直壁建筑的过程,奠定了北方抬 梁式(累叠式)建筑的基础。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 筑最辉煌的朝代, 既有气势恢宏的九 成宫,乾阳殿,太 极宫,又有精美华 丽的大明宫,兴庆 宫。另外在神京洛 阳还建有万象神宫, 天堂等前所未有的 豪华建筑,烜赫一 时。
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体现在斗拱的日臻完善,有一斗、一斗三升、双抄单下昂、 人字形补间铺作、双抄双下昂和四抄偷心等等。建筑形制上,殿阁,厅堂和余屋、亭 榭建筑的分野正式确立,屋瓦已经开始装饰琉璃,异色琉璃剪边在盛唐之后比较常见。 彩画日益兴盛,逐渐取代布帛在梁柱装饰的地位。屋面举折较和缓,后期有加高的趋 势。建筑仍以土木混合结构为主,结构较为规整。砖石建筑开始兴盛,产生了如大雁 塔、小雁塔等大型砖石建筑。以材为设计模式转变为以分为分模数。扩大模数开始出 现。
周人明堂设想图 中山王陵享堂复原图
西周建筑开始大量使用瓦片,甚至出现了正脊专用 的曲面瓦,木结构大发展,出现了很多大型组合式建筑。 春秋群雄争霸,战国诸侯兼并,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 指的就是这一时期的高台建筑,各国争相修建豪华的高 台建筑来彰显国威。由于这一时期大型楼阁建筑仍不能 靠柱网或墙壁支撑住,所以高台建筑必须在内部构筑硕 大的夯土芯,在夯土芯上再架设层层叠叠屋宇,建筑看 似庞大,实则内部靠夯土支撑,内部空间狭小。这一时 期建筑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唐佛光寺东大殿柱子斗拱模型
晋祠圣母殿,可以明显感受到角柱升起和侧脚
知识解读-----梁架
宋式八架椽建筑结构图
清式六步架建筑结构图
宋营造法式所载建筑间架结构图解
知识解读---屋顶
知识解读---屋顶
知识解读---脊饰
鸱吻 正脊 垂脊 戗脊以 及戗兽
山花 博脊
知识解读---脊饰
知识解读----门窗
南方远古建筑以河姆渡文化为典型,距今5000~3000年,北方远古建筑以仰韶文化为典型,距 今6800~6300年。 巢居:地势低洼的地方,人们在树上搭建的简易住房,形如鸟巢,所谓有巢氏,就是领导大家依 木筑巢,躲避洪水猛兽的人。 干阑建筑:低洼潮湿的地方,建筑不直接落地,而是由许多木柱架空成二层住房,以隔绝地表恶 劣环境。 穿斗建筑:南方建筑的主要形式,基本不使用梁或栿,而是由进深方向每檩立一排柱,并用穿枋 组成一榀形构架,非常结实。 穴居:居住在山洞或人工开掘的洞穴式建筑。 半地穴建筑:在平地开掘低于地表的空间,并在空间上架设屋顶,房屋仅有屋顶高于地表。 直壁建筑:是半地穴建筑的发展,夯土墙壁已经高于地表,建筑空间完全处于地表之上。 抬梁式建筑:区别于穿斗式建筑柱网用穿枋串联,而是模仿砌体一层层梁架累叠而成,柱网简洁。
直棂窗
隔扇门 板门 宋以前建筑多使用不可启闭的直棂窗和厚重的板门, 为了采光和通风方便,甚至在泥道板开气窗,门窗 不很发达,宋时出现隔扇门和隔扇窗,支摘窗等, 彻底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 隔扇窗
知识解读----墙壁
夯土墙
竹编墙
夯土墙为夯土版筑的土墙,把柱子砌在里面,墙体厚可抵 御严寒,维持框架稳定,一般用在北方抬梁式建筑。竹编 墙为竹子在柱子间编织的薄墙,外涂白灰,起简单隔断, 南方穿斗建筑常用。另外明清制砖业发达,砖墙开始普及; 还有一种板壁墙,是用木板隔断的。
谢谢观看-作者:櫼栌落
七、明清时期的建筑
明清建筑由于体制僵化, 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 繁琐的形象,建筑形式 精炼化、符号化。明清 建筑突出了梁、柱、檩 的直接结合,减少斗拱 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 平身科斗拱密集分布, 斗拱多用假昂,结构上 的作用日趋减少。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装饰取向,官式建筑由于形式上斗拱比例缩小, 出檐较短,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使用,梁枋的比例失重,屋顶 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故不如唐宋的浪漫柔和,反而建立严肃,拘谨 而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而清代则进 一步制度化,不过民间建筑之地方特色十分明显。
知识解读----斗拱
宋式斗拱---双抄双下昂
清式品字科七踩斗拱
清式品字科七踩斗拱
知识解读-----柱子
隋代以前柱子多使用圆柱、方柱 或八角柱,小八角柱入唐以后鲜见。 唐宋柱子柱头柱根多有卷杀,所 谓卷杀就是使梁枋、斗拱、柱头等 端头变得圆滑,所以唐宋柱子都是 类似梭柱,中间鼓两端细,远看比 较敦厚。 宋以前檐柱同金柱之间没有连接, 宋以后增设穿插枋增强纵向联系。 入明以后侧脚(侧脚就是外檐柱 向内倾斜的角度)渐渐缩小以至于 无。角柱升起(就是檐柱从中间向 两端檐柱逐渐升高)以至于无。 柱子从外到内有檐柱,山柱,外 金柱,内金柱,脊柱,,蜀柱等等 分别,是辨别柱子位置的标准。
三、秦汉时期的建筑
秦汉建筑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 北方建筑仍以厚重的夯土墙承重,往往 厚达几米,南方干阑式建筑也有所发展, 大型庄园零次栉比。由于秦汉崇尚修仙 得道,常有筑几层高楼,遍施彩绘,从 出土的明器看,汉代建筑彩绘已经花样 繁多。斗拱以一斗两升,斗三升,多层 叠拱为主,不出华拱跳,斗拱硕大,给 人雄健有力之感。室内屋架使用叉手, 结构更为合理。秦汉建筑还普遍利用脊 饰起翘产生装饰作用,从而产生“如鸟 斯革 如翚斯飞”。 “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指的是汉代 南方建筑华丽精巧,汉代南方已相当富 庶,四川仕宦竞相建造陵墓阙表,彰显 威名,所以现在川渝成为留存汉阙最多 的地方。每每雕刻极为精致,繁缛。
六、宋元时期的建筑
晋祠圣母殿,创建于北宋 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 1032年)殿前有中国最早 的鱼梁飞沼,殿身面阔七 间,每根檐柱上都有一条 木雕蟠龙,是中国最早的 蟠龙柱实例,殿身用金厢 斗底槽副阶周匝,是宋代 建筑分槽最高规格的形制。 补间铺作开始用假昂,开 启了斗拱用假昂的先河。 北宋官修《营造法式》的诞生标志着宋代建筑由雄浑向秀丽转变,门窗由唐 代板门和直棂窗发展为精巧实用的隔扇门和隔扇窗,门窗日益发达。斗拱开始 出现重拱八铺作,建筑开始普遍施用普柏枋,阑额和柱径变细,补间铺作开始 出现两朵至更多。为了更加紧密地联系梁架,开始出现穿插枋。平梁上面开始 出现蜀柱承托叉手,琉璃瓦开始大量使用,彩画开始成体系地使用,南宋时出 现嫩戗发戗,屋角起翘更高。戗兽开始普遍出现。元代建筑屋内柱网有较大变 动,喜欢内额减柱,多用曲木,内额施用有较大灵活性。
四、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北朝木结构五个发 展进程图 南北朝建筑证朝着高度模数化的方向发展,日本 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据考证仍保有南朝建筑的风 格,从这个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套比较成熟 的“以材为祖”的模数设计方法。这一时期的建 筑开始出现侧脚和升起,屋面开始出现举折曲线, 角椽插入角梁部位开始抬高,屋角开始起翘。北 朝建筑开始从夯土墙中解脱出来,山柱开始参与 承重,阑额开始下移到檐柱间,人字栱开始由密 变疏的过程(见上图)。据考证,北魏永宁寺塔 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是古代最伟大的佛塔。
知识解读----营造术语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现在,共保留了两套 官式营造术语,一套民式营造术语。官式 一套为北宋编修的《营造法式》,反映宋 代官式建筑特点,另一套为清代编修的 《营造则例》,反映明清建筑特点,民式 为民国编修的《营造法原》,反映明清江 南营造特点。三套营造术语多有不同,元 及元以前建筑适用于《营造法式》术语, 明清适用于《营造则例》术语,江南明清 建筑适用于《营造法原》术语,切不可混 淆。
一、中国古建筑的滥觞
南方建筑演变主要顺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巢居
干阑建筑
北方建筑演变主要顺序
穿斗建筑
穴居
半地穴建筑
直壁建筑
抬梁式建筑
二、商周春秋战国的建筑
偃师二里头商代 宫殿复原图 商代已经出现大型宫殿建 筑,建筑修筑在考究的夯土 台基上,依然是土木混合结 构,但墙壁大多是“木骨泥 墙”,墙是主要承重物而不 是柱,大型建筑墙体出现了 版筑、夯土、垛泥三种修筑 方法,屋面用捆扎的苇束, 内外遍涂草泥。室内遍铺筵 席,装饰较华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