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邦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国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炎黄子孙,也必定为生长于这样一个而倍感骄傲。
古时候,皇帝乃九五之尊,天之骄子。
臣民见了,都要行三叩九拜的礼仪。
动则下跪、叩头、作揖。
这样的礼节虽然显示了对皇帝的尊重,但也把人区分为高低贵贱。
真的值得提倡吗?
说起古代的礼仪,恐怕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最具有代表性。
小小的孔融在面对香甜可口的梨时,不为之所动,主动把大梨让给兄长,自己拿了最小的梨。
这无疑是古人注重礼节最好的表现。
现在的父母也常常拿这则故事教育孩子。
然而并非所有古代的礼仪都是好的。
近来《甄嬛传》热播,剧中甄嬛一朝之间被封为小主,连父母都要对自己的女儿行大礼。
甄嬛断断不肯接受。
明显古人虽然注重礼仪,但也对如此的繁文缛节不敢苟同。
父母与孩子本就是长辈与小辈关系。
怎可因女儿成了妃子就变成了臣民的关系。
这样的礼仪着实增大了父母与孩子的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提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渐渐成了平等的关系。
现在的-中国早已废除了君主制。
俗话说得好“人人生而平等”。
再也不用动不动就下跪,叩头。
没了那些繁文缛节,又是怎
样的呢?
我看到了在上课之前,同学们都会起立喊“老师好”,并鞠上一躬。
这表达了我们对教授知识的辛勤老师的尊重;我看到了在表演或演讲结束以后,台下会自发地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表达了观众对表演者的尊重;我看到了在公共场合人们有秩序地排着队,不争先恐后,这显示了我们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伏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
在生活中尊重他人,是点点滴滴的,是时时刻刻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人们生活在这里,可以没有心灵的隔阂,可以没有交往的障碍,大家互相尊重着彼此。
其实,尊重别人很简单,比如轻鞠一躬,热烈鼓掌,按照秩序等等。
并不一定要三叩九拜,规规矩矩地实行那些繁文缛节。
—中国还在继续发展着。
炎黄子孙仍然在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去除了繁琐的礼仪,人们依然懂得尊重。
高一:王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