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水意象的水口旅游景观建构摘要:水口,就是指某一地区水流进出之处,水流进之处称为“下水口”,水流出之处称为“下水口”。
水是财富、兴旺的象征,古人因此常在下水口附近兴建亭、桥、楼、阁以锁财运,兴文运。
抛开古人“水即财源”的象征意义,水口的设置对于城市空间布局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且曲折环抱的流水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情趣与生气。
在此,笔者选取了成都市内合江亭(下水口)、望江楼(文昌阁)、安顺廊桥(镇江桥)这三处含有典型风水内涵的实体景观,作为“三点一线”的水口旅游景观格局的具体构建。
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旅游景观文化内涵,还能够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体现出规划布置的整体性、协调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水口;旅游景观;合江亭;望江楼;安顺廊桥
风水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幽曲等思想的影响,对水口的要求是:“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
”在这里,实际上是讲求水口之处要有“犬牙交错”之势。
纵观成都市内风水格局,城内府南两河相会之处,即合江亭便是成都的下水口。
以望江楼公园为依托,配以合江亭、望江楼、九眼桥、安顺廊桥等古体建筑为点缀,再加上府南河沿岸的滨江绿道,这一带可以打造成一个完整的水口旅游景观。
水口旅游景观的建构
(一)合江亭——承载美好愿望的下水口
“成都有很多河流,有的环绕城市,有的穿城而过。
”这是马可·波罗在游记中为成都河流记下的一笔。
实际上,环绕成都的是两条人工开凿的河:府河和南河。
府河绕过城北,南河绕过城西、城南,环绕着成都的市区,最终汇于合江亭。
据说,合江亭早在唐代就已修建,后历经战火而亭倒屋塌,面目全非,直到1989年,成都市政府重建合江亭,才有了今天的面貌。
合江亭,位于成都市府河与南河交汇之处,因两江汇合而得名。
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来自古人对理想环境的原始追求,即在基址水流出处修建水口标志,“所以贮财源而兴文运也”。
如今,承载着古人的美好愿望,合江亭已经成为锦江河畔的标志性建筑,更因两江交汇之寓意犹如男女之结合,而成为成都新人心中的精神象征。
对于合江亭,无论是前人出于“聚财”的理想追求,还是后人对于“结姻”的美好夙愿,这里都体现着中国人古往今来的吉祥意向。
因此,对于合江亭这样一个有着无限美好情怀的标志性建筑,应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以中国传风水文化为线索,结合“吉祥文化”和“婚俗文化”,打造一个满足旅游者心理需求的吉祥文化圣地。
(二)望江楼——寄托文运之思的文昌塔
追求理想环境是风水的最终目标。
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中国人总结出了许多方法以获得好风水,“补风水”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
“补风水”,就是对某些在形局或格局上不太完备的基址采
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如植树补基,引水聚财,建塔“镇煞”或“兴文运”等。
纵观成都风水格局,补基的例子很多,其中锦江河畔望江楼的修建就是一个典例。
风水学认为,水口之山要笔直尖耸,以象征文运昌盛。
对不理想的水口之山,则加以人工补救,多数修建“文昌塔”、“文峰塔”、“奎星楼”等。
[1]望江楼最初的修建就是出于这样的需要。
望江楼,又名崇丽阁,位于成都市市区东南锦江岸边。
据说,望江楼最早是因祈求科举兴旺而建。
望江楼因位于锦江岸边,成为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蜀中文人认为科第衰竭是因为文风从锦江顺流而出所致。
为镇文风,“压江流以扶地脉”,光绪十五年(1889年),望江楼落成。
[2]在地理格局中,望江楼位于府、南两河的交汇之处,与隔江而望的合江亭恰好形成“犬牙交错”的水口格局。
因此,从传统风水学的角度来看,望江楼公园的修建,其实是沿袭了古人注重水口地带景观建构的传统,作为“水口园林”而出现。
望江楼以“兴文运”为初衷而落成,现已作为成都市的市标和诗人薛涛的纪念地而成为旅游胜地。
但是,对其规划开发,在弘扬成都名人文化的基础上,还应适当融入中国古人对“文运”、“科举”的精神诉求,并因地制宜,以生态设计为思想建设望江楼公园,打造一个集人文、自然为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
(三)安顺廊桥——蕴含平安兆头的镇江桥
马可·波罗在游历成都时,曾被锦江上的一座桥梁所吸引,他
在游记中这样描述她:“河水从不同的方向围绕和穿过这座城,横跨其中一条河上的桥,桥面上排列着工整的房间和店子,经营各种生意……。
”这座桥,便是成都有名的安顺廊桥。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有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
在古代,廊桥的选址、建造都离不开风水观念的影响,成都廊桥也不例外。
安顺廊桥,位于成都府河与南河交汇处的合江亭旁,横跨南河。
古桥初建年代无考,但据仅有的历史记载,古桥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3]现在的安顺廊桥是在21世纪初,经过三年的精心雕琢,于2008年落成的。
古人对于廊桥的选址是十分重视的。
所谓“埂以卫局,桥利往来,处置得宜,亦足以固一方之元气。
”成都天府,沃野千里,得利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将汹涌岷江之戾气化为祥气。
蜀人尝尽了岷江水患,渴望安居乐业,永享太平。
于是,蜀人在锦江上建廊桥,认为桥可以镇压水妖,使水妖们从此不敢兴风作浪。
安顺廊桥的营造,间接地表达了蜀地人民镇江求福、祈平消灾的良好祝愿,折射出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安顺,即平安顺利之意,意在求个好兆头,从安顺廊桥的名字中,不难看出人们当时对安康生活的渴望。
另一方面,安顺廊桥靠近水口合江亭,也是传统风水学中对于“水口关锁”的要求。
水口处建廊桥,不仅出于“藏风聚气”的考虑,同时也兼备交通上的功能,并作为人们防范与镇守的精神寄托而具有一定的防御性质。
[4]因此,安顺廊桥可以说是成都人民心灵的界定与象
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安顺廊桥的景观规划,应不仅仅局限在现代休闲娱乐功能的开发上,还应注重发掘廊桥的历史渊源、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等等,给来往的中外游客带来商贸、餐饮、休闲、观光功能的同时,还原其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廊桥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弘扬顺应自然的风水观念,发挥廊桥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的理性传统。
参考文献:
[1]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9,84,167,104-105,182-184,364
[2]王增辉. 为望江楼公园正名[j].资源与人居环.2007(19)
[3]胥盛杰,阳定涛.重建仿古安顺廊桥[j].城市道桥与防
洪.2003(04)
[4]李华珍.符号与象征——闽东古廊桥建筑文化探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作者简介:王妲妮(1991-),女,汉族,云南人,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