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有感在幼儿园图书馆无意间发现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一书,书名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把它借回来,平时有空就看,书中从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教师发展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等记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
直观而又生动地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的心灵深处,使我感触颇深!
虽然作者远在美国,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与教学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都有一个聚焦点——孩子的教育。
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在工作着。
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的:“我觉得,理论就像我们的左手,实践就像我们的右手,当我们用两只手协调工作时,效率就会高得多。
理论和实践又像我们的左右脚,当我们用两只脚来行走时,步伐就稳当得多。
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论是幼儿教师、大学教授,还是科研人员,有一件事是我们都应当做的,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今天,我们面对多种教育理论,面对多样的课程的模式,必须从本地本园本班的现状出发,融合相关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工作。
《和孩子一起跳舞》就是这样一本可以使我们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对照和学习的好书。
文中的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蕴含着教育机智的生动案例,引导着我们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
而她在文中不时流露的促进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苦心,更是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不断进取的。
孩子犹如一张白纸,在它的上面描绘出一幅灿烂的图画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给他们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要求是针对教师的,同时也针对幼儿。
吴放老师说:“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从。
当幼儿明确了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够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是的,在日复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要持之以恒,才能形成良好的常规,“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其中一篇《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我反复读了几遍,这一篇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蔼可亲”和“严肃”用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得出了“‘和蔼
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之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同行中存在许多教学风格大相径庭,但培养出来的孩子却有着独立自主、责任心强、有较强的自控能力等共同的优秀品质。
“家园沟通篇”对我印象最深,感受也最多。
在老师保持与家长平等关系时还要保证交流渠道的通畅,要坚持这个原则最忌讳的是老师以教育专家自居,或是在与家长交谈中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这里面的感觉很简单。
打个比方:我们总是在强调与家长的沟通吗?要让一个“沟”能够“通”,使“水”能够畅通无阻,关键就是保证它各部分的低洼,弄不好会造成“洪水灾害”呢!所以我们说话要看对象,只要让人一听就懂才能达到沟通目的。
此外,我们做老师的不但要会说,而且还要会倾听,并能够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同一事物。
只有这样做了,“水”——也就是教育信息——才能双向流动。
和家长建立良好、平等的关系还有一点犹为重要,那就是对家长报喜也报忧。
很多时候孩子有了问题很快就想到“找家长”,但孩子有了进步或成绩我们是不是也要以同样的速度向家长传达呢?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如果我们也是家长,如果孩子的老师不时的通过打电话等形式来告诉孩子在幼儿园的点滴进步,甚至只是偶尔告诉我们孩子的一句笑话或一点顽皮,我们就会常常盼望听到从老师那儿来的消息,老师若有什么需要家长帮助的我们一定会积极配合。
所以报喜也报忧才能使家长们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心思和他们一样,是盼望孩子成长,欣赏孩子进步的。
俗话说的好,要是大家都会换位思考那该多好,学会换位思考能解决许多的问题,假如老师和家长的位置换一下,你会怎么考虑,你会怎么想,开展平等对话、交流,这是增进家园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因此,家园合作是为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家长既可以从老师这里了解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而老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有关孩子的有效信息,并且也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并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
我觉得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孩子关
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孩子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如果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孩子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