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文把脉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于2011年1月15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
此次年会以“把脉中国与世界经济走势”为主题,盘点和把握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发展、新变革、新趋势,解读五中全会精神、“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分析宏观经济走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贡献研究智慧。
本刊特刊载部分与会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主论坛(一)世界经济总体处于缓慢复苏、深度调整和全面转型之中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国际交流中心董事长曾培炎指出,世界经济在经历了金融危机迅速探底和艰难复苏之后,2011年将继续在曲折中缓慢增长。
美国持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以及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热钱冲击、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
中国应把握好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趋利避害,有所作为,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遵义认为,在世界经济新形势下,中国的外贸不应该过度追求顺差,而是追求进出口平衡;外汇政策不应是强调创汇,而是如何更有效地用汇。
(二)当前我国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曾培炎指出,当前我国物价水平高企,资产价格泡沫居高不下,通胀预期正在形成。
今年有必要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防范输入型通胀。
要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防通胀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物价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地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指出,当前我国遇到的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
其主要由四种原因造成:首先是原材料短缺而价格上涨,其次是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整个成本上升,此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引起物价上涨,最后是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
对于此类通胀,紧缩的宏观政策并无多大作用。
他认为,宏观紧缩政策并不能解决原材料的短缺,也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更不能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消除掉。
宏观紧缩政策可能对房价的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认为,通胀压力加大,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隐藏的债务风险加大,部分城市房地产泡沫所导致的金融风险加大,以及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就业压力加大等因素有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出现滞胀。
可从六个方面加以应对:一是将当前宏观管理由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供给管理为主;二是实行紧财政、宽货币政策;三是下力气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四是稳定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扩大外需;五是尽快出台房产税;六是转变执政理念,将以GDP增长为经济发展目标转变到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目标。
(三)多种途径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过多问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指出,中国外汇储备过多,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
可考虑中央财政发行短期债券购买外汇,既能解决市场货币供应量过大问题,也不至于增加财政赤字。
刘遵义建议减少外汇流入,对于希望在中国境内做直接投资的境外企业,可以考虑给其贷款,鼓励其用人民币结汇;同时放宽资本流出,如放松目前每个公民每年只允许汇出一万美元的限制。
此外,还应鼓励海外旅游和海外留学。
(四)设专项资金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指出,金融危机之后,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多国促进经济复苏、抢占下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选择,新兴产业发展将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为此,国家发改委拟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立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以吸引社会多元投资。
此外,还在研究流转税、所得税等环节的支持政策,研究完善地方税政策,以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分论坛一(一)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表现良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指出,2010年中国经济有三大亮点:一是经济由回升向好转入平稳较快发展的正常轨道;二是内生性增长机制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三是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
与会专家在充分肯定了2010年中国经济良好表现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者的影响,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工业增加值率低,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等。
(二)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展望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2011年我国完全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
原因有三:一是经济总量已跃至全球第二;二是宏观调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三是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认识加深了。
但他同时指出,我国在应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方面缺乏经验,这增加了抑制通胀工作的难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则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后,增长潜力会逐步下降,基本原因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储蓄率降低,带来投资率下降,另外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基于出口和投资增长都将有所回落这一判断,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降至8%甚至以下。
与会专家认为,2011年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吕政认为,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关系,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资产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的关系,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发展房地产的关系。
王一鸣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调整之间是有矛盾的,如果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必然要以适当放缓速度为代价,而且中国也没有条件继续支撑高增长;如果强行保持高增长,必然带来通胀压力的持续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同时要把改善民生建立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
郑新立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海外投资力度等来实现。
(三)解读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认为,2011年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治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认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总格局是积极和稳健,基调是反通胀,而非保增长。
他预计“十二五”时期会在稳健的基调上维持这种积极财政政策。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由此引发的财政风险,他认为,这些问题早就存在于经济体之中,要通过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副司长曹文炼认为,201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控制总量,并使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到实体经济,加大信贷结构调整。
针对目前出现的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的观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认为,这种观点非常有害。
如果人为抬高通胀警戒线,势必增强人们对通胀的预期。
他认为,2011年物价水平大幅上涨的基础并不存在。
张立群也认为,2011年无论是食品价格、工业消费品价格,还是工业生产资料价格,都有微幅上涨的趋势,但涨幅不会很高。
分论坛二(一)中国将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美国应承担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责任,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导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
中国顺差主要是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顺差。
国经中心秘书长魏建国指出,2011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将更加严峻和复杂,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用工成本提高、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对中国外贸的负面影响将在2011年第一季度逐渐显现。
国经中心首席研究员樊纲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来自各国的美元存量而不是增量,问题表现在美元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国际热钱不对称流动,世界不平衡复苏等方面。
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谷源祥认为,美国是否继续出台第三次、第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取决于美国经济在2011年上半年是否能够加速复苏,高失业率是否会持续下行。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世界经济政策不平衡风险带来三大问题:全球流动性泛滥,各国金融市场将出现动荡;欧洲受债务危机影响,复苏进程面临考验;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汇率波动将会很大,且方向暂看不清楚。
国经中心研究员张永军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会造成欧元区解体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
原因有三点:一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原因和影响与国际金融危机有明显区别;二是欧元对欧元区整体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失业率上升幅度较小;三是危机加速欧元区改革。
(二)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对策建议国经中心常务理事、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张祥表示,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一轮全球化重心将向服务业转移。
中国应着重发展服务贸易,利用全球化提高软实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经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根本原因是中美两国经济结构问题。
美国消费过多、储蓄过低、货币滥发和产业空心化;中国的问题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和要素价格偏低。
中国应采取“人民币渐进升值+渐进增加工资”的组合政策。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所长李向阳分析,未来亚洲货币合作仍是危机驱动型的合作,属于功能性合作,而不是系统性合作,合作前景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短期内不会根本变化,美元将继续为世界提供流动性。
国经中心《全球化》杂志总编辑牛铁航建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应致力于通过超主权货币(SDR)等方式,防止美元滥发、超发;智库机构应研究对策,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隆国强认为,中美合作大于竞争,互补性要远强于竞争性。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将增加非美货币升值压力。
未来一段时间里,人民币汇率政策变化有更大和灵活的空间。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强调,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迅猛,原因是中国自身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以及东盟自贸区建立。
亚洲经济正在构建一个以中国和印度为核心的新的增长机制分论坛三(一)“十一五”成就辉煌令人鼓舞围绕“辉煌‘十一五’”,专家们分别从金融、区域经济战略布局、跨国公司的作用、财税政策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发表观点。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认为,“十一五”期间金融方面重要成果是有效改善了小、微企业,个体、农户融资难状况,金融机构积极向外扩展信贷。
他建议,未来应面向中小企业建立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国金融企业在境外发展机构分支网点。
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认为,“十一五”期间,跨国公司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起了三方面作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催化剂;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同盟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形成了以完整的沿海经济带、主体功能区、一系列综合改革试验区、各种特殊经济功能区、一批城市群等五条主线为代表的,区域经济新战略布局,为未来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