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大跃进”[清华大学2007年研]
答:“大跃进”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不断地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
“大跃进”运动是建国后的中国所经历的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
2.《海瑞罢官》[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1959年4月,毛泽东在不同场合提出要学习海瑞精神,时代需要直言敢谏、刚正不阿的忠臣。
6月,明史专家吴晗应胡乔木之约,根据毛泽东的精神为《人民日报》写《海瑞骂皇帝》一文,发表于6月16日的《读书札记》栏目。
庐山会议之后,胡乔木又约吴晗为《人民日报》再写一篇关于海瑞的文章,这便是9月21日发表的《论海瑞》一文。
同年北京京剧团请吴晗写一部关于海瑞的戏。
吴晗于1960年年底将剧本写成,初名《海瑞》,后接受别人的意见改为《海瑞罢官》,于1961年正式演出。
3.《红旗》杂志
答:《红旗》杂志是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于1958年6月1日在北京创刊,中共中央
主办,总编辑是陈伯达。
该刊是中共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出版的中央理论刊物,旨在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阐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理论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政治、哲学、历史、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评论。
读者对象主要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
1988年6月,《红旗》杂志停刊。
4.穆青[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研]
答:穆青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
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
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
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为中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5.左叶事件
答:左叶事件是1957年新闻界积极“鸣放”、帮助共产党整风的时候,发生的轰动新闻界的事件。
当时,左叶是农业部部长助理,4月17日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陪同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会时,左叶在场维持秩序与记者发生争吵,出言不逊,引起各报记者的反感。
第二天,《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均以“记者专电”的形式报道了这件事。
5月11日,新华社又发了通稿,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并由此引起了全国新闻界关于新闻工作者的地位和反官僚主义的大讨论。
以“左叶事件”为契机,新闻界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逐渐升温。
反右派斗争开始后,曾就“左叶事件”发表批评意见的报纸和个人纷纷公开作了检讨。
6.《参考消息》
答:《参考消息》是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创办于革命战争年代,它选载当天收到的各国通讯社和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消息,以及各国报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报刊发表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文章编辑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仅供党内外的高级干部阅读。
从1957年起,把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内外干部。
1958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参考消息》的读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机关团体、企业的干部和高等院校的学生。
7.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新闻工作者组织,简称“中国记协”。
1957年3月在北京正式成立。
由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学会、各专业记者协会及其他新闻专业机构、新闻从业人员联合组成。
它的前身是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和1954年9月成立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联谊会。
8.梁效[南开大学2010研;山东大学2006研]
答:梁效又称梁小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成立的大型写作组的笔名,是“四人帮”在舆论宣传上的别动队之一。
写作组是“四人帮”的御用“笔杆子”,炮制了许多重磅炸弹,置人于死地。
“四人帮”往往“透露”一些中央的最新精神给写作组,指出要害所在,定出基本的调子,或者直接向这些写作组布置题目。
这些写作组撰写了大量的影射文章,对中国历史断章取义,肆意歪曲,牵强附会,假借“批林批孔”、批儒捧法,千方百计为“四人帮”夺取最高领导权制造舆论。
9.《燕山夜话》
答:《燕山夜话》是《北京晚报》1961年3月19日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著名报人邓拓执笔,每星期二、四刊登两次,署名马南邨。
到1962年9月2日结束时,共发表杂文152篇。
这个专栏题材十分广泛,作者旁征博引,议论横生,将知识和思想熔于一炉,写得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以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和特有的文采赢得了群众的喜爱,不久结集成书出版,当时共计印行30万册之多,广为流传。
10.邓拓[人大2007研]
答:邓拓是我国著名记者、报刊主编、政论家、杂文作家,是当代中共新闻事业的创建人之一。
青年时代受进步书刊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拓进入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从事党的报刊工作并长期担任主要的负责人,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务。
1949年8月到1958年9月,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宣传贯彻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设发展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积累了丰富经验。
邓拓从事报刊活动近30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新闻工作者。
在《晋察冀日报》工作期间,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坚持“马背办报”。
在《人民日报》和《前线》杂志工作期间,除担任报刊主编外,还撰写了大量社论,为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等专栏写的杂文,谈古论今,包罗万象,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
11.《三家村札记》[复旦大学2008研]
答:《三家村札记》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半月刊从1961年第19期起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到1964年第13期止,共发表杂文67篇。
这个专栏由邓拓发起,由他和吴晗、廖沫沙三人负责执笔,故名“三家村”,他们起了一个共用的笔名“吴南星”,三人轮流执笔,每篇千字左右,文责自负,内容也互不干涉,自由选题。
执笔人若因故写不出时也可请他人代笔,所以其中有5篇是由其他作者代劳的。
文章内容涉及读书治学、做事做人、从政打仗,说古道今,针砭时弊,受到读者欢迎。
12.《长短录》
答:《长短录》是《人民日报》于1962年5月4日至12月8日在副刊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共发表杂文37篇,主要作者是夏衍、吴晗、孟超、廖沫沙和唐弢五位杂文作家,专栏主持人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的陈笑雨。
这个专栏的方针是: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表彰先进,匡正时弊,活跃思想,增加知识。
13.全党办报
答:“全党办报”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行的号召党组织和党员参加党报工作的方针和优良的办报传统,其广义为全党办新闻事业,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讯社。
该理念是1944年由《解放日报》在社论中首次提出,后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全党办报思想:其内容包括: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党组织要领导和指导党报的工作,要善于使用党报指导各地的工作;党组织和党员要关心党报,要阅读党报,要为党报写文章;党组织和党员负有推销党报,扩大党报发行量的责任;每个单位都要办墙报,增加报纸的数量。
这个思想,在党的早期办报活动中就有所实践和表述。
14.修正主义
答:“修正主义”,按《人民日报》上的说法,是指19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称它是修正主义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公开提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改或“修正”,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篡改它的实质。
60年代初,中苏两党论战、中苏两国的争端中,在对苏共理论界定上,中共认为是“修正主义”,因而提出了“反对修正主义”的口号,并以此在党内开展“反修防修”的斗争。
二、论述题
1.试述新华社创建及其70余年来的主要发展。
[人大2004年研]
答: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自创建以来,已经历了70余年的风风雨雨。
其创建及主要发展历程如下:
(1)新华社的创建
新华通讯社的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创办于江西瑞金县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与当时的《红色中华》报实际上是同一个机构。
1937年1月,为团结抗日,《红色中华》报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通讯社也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但是,新华通讯社与《新中华报》还是两块牌子、一套机构,社长由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博古兼任,实际工作则由向仲华、廖承志等具体负责。
(2)新华社的主要发展历程
①抗战爆发后,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都被敌人所封锁,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指示的传达,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与信息的交流,在极大程度上都要依靠新华社向外传播。
新华社每天发稿量由原来的一两千字增加到四五千字。
在抄收电讯方面,新华社编辑部把收到的国际电讯译成中文,编成油印的《每日电讯》参考资料,每期发行约400份,供中央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