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呼兰河传PPT课件

(完整版)呼兰河传PPT课件


作品简介
作品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 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 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 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 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 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 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 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 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 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②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
还有亲情的关爱。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 生活知识。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 在地欢度着童年。
二、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 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用字造句,充满 儿童的稚气和欢愉。如“花园里边明晃晃的, 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小白菜长 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芽了。一转眼就 可以拔下来吃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 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 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等等,不似成 人那样成熟老到,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这 样的语言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呼兰河传(节选)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王玉华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文的作者及主要作品。 2、能感受并体会作者所描写的童年 的快乐。 3、能逼真、细致的描写景物,体会 “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作者介绍
感 动 中 国 的 作 家 萧 红
画 忆 萧 红
萧红故居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 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 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 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 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 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 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 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 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 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 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课后语文活动
1、阅读萧红〈〈呼兰和传〉〉 及其他作品,做关于她的卡片资 料。 2、回忆你的童年,写一段充满 情趣的文字。(200字以上)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 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 (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 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
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
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 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 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 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 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 逝于香港。
初读课文,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体会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
深入理解,讨论
一、全文的主旨
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 忆①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在花园里观
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 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 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 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也许在成人 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我”童年 所接触的,是同样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 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