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71第七章循环系统生理汇总

最新71第七章循环系统生理汇总


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回流压(组织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A端:=(30+15)-(10+25)=10 (mmHg)
V端:=(12+15)-(10+25)=-8 (mmHg)
组织液胶渗压15 血浆胶渗压25
血压30
细胞间静水压10
血压12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微血管压力的调节:
低常期:Na+-K+泵作用,泵出三Na+,泵
入两K+,微弱超极化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
不应期较长(约为0.2-0.3s),几乎与心 肌整个收缩期相当,保证心脏不出现强直收 缩。来自期前(外)收缩与代偿间歇
7
4.心肌的收缩性
收缩机理与骨骼肌相似,但肌浆中的 Ca2+来自于细胞外液(即横管系统), 而不是来自肌质网的终末池(细胞内)。
慢钙和慢钾通道通透性较高) 3)无明显的平台期 (原因:复极化早期,慢钾通道稳定持续开
放,使膜电位趋向于K+的平衡电位) 4)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较快 (复极化晚期,K+通透性↓,Ca2+和Na+内流)
3
3.根据0期去极化速度不同和是否具有自律性, 心肌细胞分四类
1)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 心室肌
12
凡影响回心血量的因素,都能引起异长 自身调节。如呼吸、体位、运动等。
2.等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力调节 (心肌收缩力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的内
在特性称心肌收缩力)
去甲肾上腺素使等长收缩力增加,等张 收缩的速度加快。
乙酰胆碱则相反。 3.心率 4.后负荷的影响(主动脉压)
*总结,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缓慢地去极化的能力(Ca2+内流)。 来源于特殊传导组织中的自律细胞:窦房
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交界(结区除外)、 心室传导组织等。
窦房结:自律性最高,起搏点,窦性心律 其他:自律性低,潜在起搏点,异位节律
5
(二)心肌的传导性
1.普通心肌细胞的传导:以闰盘相 连,阻抗很低,局部电流可迅速通过 --机能性合胞体。
9
(三)心电图
1.心电图形成原理 2.心电图各波的意义
二、心动周期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1.心动周期(0.8s为例)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心房 ///// 心室 /
///// ///// /////
2.心率 / / / 10
(二)心脏泵血过程
1.心房的收缩、舒张
*总结: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离子基础*
2.自律细胞的电活动
特殊心肌细胞的4期是舒张电位,能发生自动 去极化。
2
★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中P细胞)的电活动特点: 1)最大舒张电位为-70mv,阈电位为-40mv,
(较心室肌高,-90vm与-70mv) 2)0期去极化缓慢 (原因:P细胞膜上几乎不存在快钠通道,而
2)快反应自律细胞:蒲氏细胞 房室束 心房传导组织
(有快Na+和慢Ca2+通道)
3)慢反应非自律细胞:房室交界的结区细 胞
4)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细胞 房室区 和结希区的自律细胞
(无快Na+通道,有慢Ca2+通道)
4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1.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特殊心肌细胞在复极化后具有自动、
2.心室的收缩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3.心室的舒张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主动快速充盈期)
(三)心动周期中各瓣膜的开闭与心音
1.房室瓣 半月瓣
*肺静脉无瓣膜 静脉管内的瓣膜
2.心音:S1 S2
*心动周期与心电图和心音的关系 11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心输出量
1)机能合胞体性收缩
2)“全或无”现象
3)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外(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8
5.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体温:体温高,心率快
体温每升高10C,心跳加快约13次
2)酸碱度:pH下降,收缩力减弱
pH升高,舒张不完全
3)神经递质的影响
去甲肾上腺素(交感节后释放)心跳快
乙酰胆碱(副交感节后释放)心跳减慢
循环血量
(三)动脉脉搏
14
二、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 外周静脉压 (二)静脉血流 (三)影响静脉压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2.心脏的舒缩活动 3.重力与体位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5.呼吸运动
15
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有效滤过压
2.特殊心肌细胞的传导:
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心室肌
0.06s 0.1s 0.06s
*房室延搁及意义
6
3.心肌的兴奋性
1)绝对不应期:-90mv-0mv--55mv
有效不应期:-90mv--60mv(只局部去极化)
2)相对不应期:-60mv--80mv
3)超常期:-80mv--90mv(阈电位为-70mv)
每搏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
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与骨骼肌一样,心脏收缩的搏出量取决于前负荷(即心肌初长
度或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肌收缩能力、及后负荷(动脉血压)
的影响。
1.异长自身调节(施塔林定律):
回心血量↑-心容积↑-初长↑-收缩力↑- 心输出量↑
(但达最适初长后,再增加纤维长度,输出量 并不降低,心肌有抗过度伸长的特性)
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动脉压、静脉压 (主要是后/前阻力的比值) 2、微血管阻力的调节: 肌源性调节(自身调节) 代谢产物调节:CO2 ↑ ,血管舒张,血量↑
71第七章循环系统生理
2期:平台期(缓慢复极化期)为0电位,持续100~150ms
Ca2+缓慢内流,K+外流引起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最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0mv--90mv,100ms-150ms
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强
4期:静息期或舒张期,复极化完毕,膜恢复到 静息电位水平,靠Na+-K+泵转运,把Na+泵出 膜外,K+泵入膜内;并依靠Na+-Ca2+交换机制, 将Ca2+ 逆浓度梯度外运。
13
第七节 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
1.血压:概念 变化
测定(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平均动脉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
前提:心血管中充盈一定的血量
内因: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外因:大动脉的弹性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总结)
每搏输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动脉管壁的顺应性
相关主题